03.03 为何说牛仙童是史上凌迟处死第一人?

勇敢坚强ygjq


要说牛仙童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人,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在两汉时期已经有了凌迟之刑的记载,因此牛仙童想得到“被凌迟第一人的”称号自然是不正确的。虽然牛仙童不是第一个被凌迟的人,但他的死法确实也够惨。一身皮肉不但被剐尽,而且还被做成烧烤,成了他人的佐酒之物。

这个太监真该死

牛仙童是何许人也,或许多数人不知,他乃是唐玄宗时期内谒者监,也就是个宦官。据说牛仙童长相不错,而且肌肤洁白。此人以口才见长,因此得到唐玄宗的信任。一次幽州镇将赵堪、白真罗、乌知义等人率平卢军与奚军交战。起初几场小战役打得很好,呈胜利之式,但后来的几场战役全部以失败告终。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上奏之时却隐瞒了实情,说大获全胜。唐玄宗收到秘奏,真实情况根本不像张守珪说的那样,于是派牛仙童前往军中调查真相。

牛仙童到达之后,张守珪等人盛宴款待,并且贿赂他大量钱财,让他将全部罪责诬陷在白真罗一人身上。牛仙童收了人家钱财,回宫后对唐玄宗禀报说此事全部是白真罗一人所为,是他有意启蒙圣上,唐玄宗下旨让白真罗自缢而死。此时过后,牛仙童依仗皇帝恩宠,越发嚣张跋扈,对待其他太监十分的苛刻,因此遭到这些同行的不满。这些人对牛仙童又嫉妒又痛恨,于是找到证据后,联名告了牛仙童一状。唐玄宗听后,不由大怒,一个太监胆敢蒙蔽皇上,这是诛九族的欺君大罪,于是下旨让杨思勖将牛仙童处处以极刑。

生性残酷好杀人

负责处置牛仙童的杨思勖又是何许人也,这人也是个太监,但却不是一般的太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杨思勖长得跟别的太监不一样。别的太监基本都是不男不女的娘娘腔,身形女态,可杨思勖却长得五大三粗,四方大脸,面色黝黑。此人当年立有大功劳,不但为难之时救过唐玄宗,而且还救过太子。父子两代念他的恩情,因此对他不薄。并且杨思勖还是个能战善战之人,熟读兵法战策,因此唐玄宗派头带兵征讨四方。

杨思勖有大将之才,几乎每战必胜,他治军有方,却生性残酷,十分喜好杀人。在少年时期被阉割之后,更是性情古怪,因此士卒多惧怕与他。征讨梅叔焉之时,他大获全胜,将降兵斩杀之后,将尸首堆积路旁,盖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式的土堆,称之为“京观”,以此来显示君威,威慑敌人。

这一次,处置牛仙童的责任交给了自己,他要好好的运用手段好好折磨折磨牛仙童。牛仙童还未受宠之时,对他阿谀奉承。但受宠之后,就开始不拿正眼看他,并且没少说他坏话。此时牛仙童落到自己手里,新仇旧恨正好一起算。

杨思勖命士卒将牛仙童剥了个精光,然后吊起来先打了一百军棍,只把牛仙童打得皮开肉绽。但杨思勖有令,只需打他,但不能打死他。打完之后,将牛仙童囚于木笼之中,饿了几天。杨思勖当然不是要饿死他,而是等他排泄干净后,用一种极度残酷的刑罚收拾他。

割下肉来做烧烤

就在牛仙童饿的奄奄一息之时,杨思勖命人架起大火,然后将牛仙童洗漱干净后吊起来。只见他手持一口尖刀走近牛仙童,二话不说,持刀在他大腿上割下一条肉,用刀尖挑起肉哈哈大笑着在火上烤了起来。等这块肉被烤的冒油之后,杨思勖放在口中大口咀嚼,并笑道“狗贼之肉,实在美味!”紧接着,杨思勖又在牛仙童腿上割下几条肉,让将士自行烧烤品尝。牛仙童又惊又怕又疼,求杨思勖让其速死,但杨思勖却执意不肯。他命人取来西域美酒,与众将士便吃烤肉便饮酒。待牛仙童两腿之肉被割尽之后,仍不能死。杨思勖命人将他全身的肉剐下,烤熟后分赏士卒,让士卒尝尝人肉滋味。可怜牛仙童,除了面部之外,周身上下被割了个干干净净。眼睁睁看这自己的肉被他人吃掉,这种感觉无疑是再凄惨不过了。

酒醉肉饱之后,杨思勖命人将牛仙童开膛破肚、摘心取肺,然后用大斧砍下头颅吊在军营示众。再用大斧将牛仙童躯体剁为八块,丢入火堆中焚烧成灰,再将灰烬倒入茅厕之中,这就叫挫骨扬灰。

虽杨思勖手段残忍,令人不忍闻之,但牛仙童也非善类,这些灾祸都是自己招惹来的,落到这种下场,也属活该。

(本文由悟空问答‘历史问答达人’大狮所写,参照史料‘新唐书’。喜欢大狮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哦,大狮心情好,改天请大家吃烤肉!)


大狮


首先说明牛仙童并不是史上凌迟处死第一人。

凌迟这个酷刑又称陵迟,俗称"千刀万剐",它作为官刑是在五代时期,第一次被记入律法是在《辽史·刑法志》:“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

与辽同期的宋同样有此酷刑,之后的元明清三朝延续此法,专门用于谋逆重犯。

不过凌迟(陵迟)一词起源很早,在《荀子·宥坐篇》就有“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的记载,不过这时凌迟的意思还是逐渐缓慢升高的山坡,之所以变成一种刑罚,是“杀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渐次之义。“就是想让人缓缓接近死亡。

凌迟入刑是在五代,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罚是“斩首”,但在此前,这种残忍的刑罚已经以私刑面目多次出现,一些残忍的君主、军阀往往会以此建立威权。

比如隋炀帝曾时期大臣斛斯政参与杨玄感造反,事情败露后逃往高句丽。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高句丽将斛斯政献出求和,隋炀帝将他带回京城,以酷刑处死。

这个酷刑就是”脔割其肉,多有啖者。啖后烹煮,收其余骨,焚而扬之“,与凌迟几乎相同。

《旧唐书·桓彦范传》也记载了桓彦范被处死的一种刑罚,"乃令左右执缚,曳于竹槎之上,肉尽至骨,然后杖杀。"也就是把人绑在竹槎上曳来曳去,肉被剐尽直至露出白骨,然后再杖杀。

接下来登场的就是唐玄宗时期的朱仙童了。

牛仙童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个宦官,而且不是端茶倒水顶马桶的小宦官,他任职内谒者监,是一名高级宦官——太监。他能够做上太监还是有点本事的,首先他先天资本不错,长得很好看,肌肤洁白,再加上他口才很好,因此得到唐玄宗的信任。虽然远远不能跟当红太监高力士相比,但也是有点权力的。

牛仙童应该不是个胖子,至少心理上不是,他有点成绩就发飘,皇帝高看他几眼,他就开始作,而且是使劲地作,最后把自己给作死了,还死得特别惨。

牛仙童原本是待在宫里侍奉唐玄宗,但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的时候,幽州出了一件事。

之前幽州有一部分奚族反叛,大部被唐军剿灭了,但还有残余没剿灭完,有两个将领赵堪、白真陁罗可能闲得发慌,琢磨着干点正事吧,就打算带人把他们灭了。

按理说这是正事,两位向顶头上司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报告,张守珪要是同意了,该给钱给钱,该给兵给兵,自然不会含糊;张老大要是不同意,两位就接着在幽州城里闲待着吧。

可能这两人觉得报告有风险,出兵率不是百分百,还是我们自己动手来的妥当,可是他们手里下兵马不够,于是他们找到了平卢军使乌知义,假称张守珪有命令,让乌知义出兵。乌知义觉得不妥,你们连文书都没有就一个口头命令,莫名其妙的让我去打仗,我不去。

赵堪和白真陁罗顿时板起了脸,吓唬乌知义:“乖乖听话,这可是上头的命令,你要是不去,那就是抗命,军法从事!”乌知义没辙,只好出兵。

起初几场小战役打得很好,呈胜利之势,但后来的几场战役全部以失败告终。

先胜后败,这对当时打惯了胜仗的唐军来说很丢人,对战功赫赫的常胜将军张守珪来说更丢人。所以当张守珪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愤怒不已,对假传军令还打了败仗的赵堪等人大加斥责。

可骂归骂,张守珪打了大半辈子胜仗,已经变得贪功好名,为了不丢人,他就向唐玄宗上报说打了大胜仗!唐玄宗对下是比较猜疑的,对张守珪的上报只是半信半疑。很快,密报上来了,说其实是打了败仗。

唐玄宗虽然获得密奏,但还想找点证据,毕竟张守珪功名宿将,一份密报就把他撸了,影响不好,于是唐玄宗派人前往幽州调查,这个人就是牛仙童。

牛仙童觉得这是他大捞一笔的机会,张守珪也是官场老手,当牛仙童到达之后,张守珪率人盛宴款待,并且贿赂牛仙童大量钱财,让他将全部罪责诬陷在白真陁罗一人身上。

牛仙童收了人家钱财,回宫后对唐玄宗禀报说此事全部是白真罗一人所为,张守珪根本不知情,是被手下骗了,罪魁祸首就是白真陁罗。白真陁罗知道陛下要严查,已经畏罪自杀了。

白真陁罗确实自杀了,只不过是被牛仙童逼死的。

事已至此,唐玄宗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了张守珪。估计张守珪在禀告的时候讲的绘声绘色,此后唐玄宗越来越宠信牛仙童,牛仙童因此越发嚣张,对待其他宦官同事非常苛刻,因此遭到同事们的不满。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牛仙童仗着皇帝宠信,经常收钱,但又不给旁边的宦官们一点小费,相反还很不好,相当于你帮人看了门还被他骂了一顿,最后导致这帮宦官跟牛仙童彻底掰了。他们私下去找证据,然后联名告了牛仙童一状。

唐玄宗知道后,不由得大怒,对这个贪污腐败还蒙骗皇帝的太监愤怒不已,于是下旨把牛仙童交给了杨思勖(xù)处置。

杨思勖也是宦官,但跟牛仙童不是一个档次,他是东方不败级别的,勇猛善战,被唐玄宗委任为大将,经常生擒敌军首领。不过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为人凶残,对待俘虏那是挖心剥皮都上来,搞得自己的士兵都不敢看。

把牛仙童交给杨思勖,看得出唐玄宗是真的生气了,虽然他的命令是杖杀,打死完事,但杨思勖显然不会让牛仙童这么好过。

《资治通鉴》对牛仙童的受刑进行了详尽记载:“思勖缚格,杖之数百,刳取其心,割其肉啖之。”那个画面,大家自行想象。

综上所述,不论官刑还是私刑,牛仙童怎么也不会是凌迟处死第一人,不过他的死,可能真的给凌迟入刑提供了参考。


平沙趣说历史


牛仙童这货算不得凌迟处死,但也是比较惨的。听听他的事儿,那就是作死的最好解释。

(唐玄宗)

牛仙童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个太监,而且不是端茶倒水顶马桶的小太监,牛仙童还是有一点权力的。

话说,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的时候,出了一个事情。当时幽州城的两个将领,赵堪、白真陁罗下了第一步蠢棋。因为之前有一部分乱党,没剿灭完。这两人就琢磨着干点正事吧,咱把这些人剿了算了。

按理说你们往顶头上司张守珪那一报告,该给你钱给你钱,该给你兵给你兵;要是老大不同意,你们就接着在城里享福就是了。

这俩人偏不,他们找到了当时的一个平卢军将领,说老大张守珪有命令,让你去剿匪。这位将领就问了,这莫名其妙的让我去打仗,我不想去。赵堪和白真陁罗吓唬他说:“乖乖听话,我们可是带着上头的命令来的,你要是不去,可就要砍了啊!”

这将领没招,带着队伍就出发了,出去就和叛军掐了起来。整体来说,先胜后败,很丢人。

(唐朝名将张守珪)

张守珪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很郁闷啊!你们两个蠢货,假传军令,还没打赢,我的老脸往哪搁?

骂归骂,为了不丢人,张守珪就上报说,打了大胜仗!

但是打仗这事儿,也不是你说赢了就赢了的,很快,唐玄宗知道了。没打赢就没打赢,还敢骗我,不行,要查清楚。

这时候,牛仙童出场了。唐玄宗派他去查查,看到底咋回事。

你看,这是个美差事吧,牛仙童才20多岁,这事儿办的唐玄宗满意了,以后的路就好走了。

但是,牛仙童作死啊!他瞅着这么好的机会,我不得捞一把?于是,他收了张守珪一大笔钱,屁颠屁颠跑回来了。

回来之后就说,这事儿查清楚了,张守珪根本不知道这事儿,是被手下骗了。罪魁祸首就是白真陁罗,这货太坏,知道皇上要严查,已经畏罪自杀了。白真陁罗这个背锅侠,确实死了,是被牛仙童逼死的。

事情到这吧,唐玄宗也就不咋追究了,而且也越来越宠信牛仙童。

但是,又不是只有你一个太监,你收了这么多钱,要么藏好了,低调一点别让人知道。要么就是拿出来一部分,给大家都分分。

牛仙童偏不,于是遭嫉恨啊!一群人联名把这事儿给揭发了。

牛仙童完蛋了……唐玄宗一生气,这事儿就交给杨思勖办吧,你直接把他乱棍垂死就行了。

(杨思勖)

这个杨思勖就是个有眼力劲儿的人,他下手一般都比较狠,怎么虐怎么来。既然把任务交给自己了,那就不能让牛仙童死的太轻松。

于是,杨思勖把牛仙童绑好,先是一顿乱棍,然后噗一刀捅胸口上,活生生的把心脏挖出来了,同时,手脚都砍了去。

这时候牛仙童肯定死的透透的了……但是杨思勖觉得不过瘾,又把牛仙童的肉割下来吃了。具体怎么个吃法咱不知道,反正按记载就是“割肉而啖之”。

所以,牛仙童不算是凌迟,凌迟比这要惨多了。

最后总结一下,这个小太监还是太年轻,本来一件美差,竟然让自己丢了性命,作死啊!


七追风


根本不是,凌迟这个词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刑罚,凌迟是游牧民族的一种刑罚。隋文帝在建立隋朝的时候,就发布《开皇律》就废除了所有肉刑,死刑只留下了绞和斩两种。唐朝延续的是《隋律》,所以也没有肉刑。


虽说废除了肉刑,但是皇帝如果想要残忍的死法,还是有不少方法的。如果说相当于凌迟的刑罚,最早的应该是周文王的儿子姬伯邑考。周文王被纣王囚禁羑里,伯邑考在朝歌做人质和。纣王杀了伯邑考,并把他做成成了肉羹,送给姬昌。姬昌明知道是自己的儿子,还是忍痛吃了下去,并且还要做出很开心的样子。传说在纣王的使者走了之后,姬昌便开始呕吐,吐出来的肉变成了一只小动物,后来被人称为兔子,取“吐子”的谐音。现在羑里城附近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羑里城的兔子——吃不得”。


而牛仙童和伯邑考所受刑罚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啖肉。实际上历史上被啖肉的不在少数,董卓就是一个,据说还由于他肥胖油多,被人做成了油灯。

牛仙童唐玄宗时期的一名宦官,幽州镇将赵堪与白真罗谎称节度使张守珪有命,让平卢军使乌知义率兵在横水北面攻打反叛奚族余党,乌知义不愿出战,白真罗又慌称皇帝下旨,乌知义无奈出战,后来战败。但是张守圭却上书说打了胜仗。后来事情败漏,唐玄宗命宦官牛仙童去调查此事。张守圭重金贿赂牛仙童,并逼死白真罗,把罪名都推到了白真罗身上。


后来牛仙童收受贿赂又败漏,唐玄宗大怒,命令杨思勖处死牛仙童。杨思勖本就以凶狠著称,他当即明白唐玄宗就是想用最残忍的办法杀死牛仙童。

牛仙童用什么方法呢,就是啖肉。《新唐书》记载:“思勗缚架之数日,乃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啖之。”这个死法在以前的刑罚中早就有了,根本算不上凌迟,凌迟不会先挖心的。凌迟直到元朝的时候才正式成为刑罚的一种。


渔耕樵读


并不是第一人。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时,后方杨玄感作乱,兵部侍郎斛斯政与其勾结,乱平后叛逃到高句丽,隋炀帝一怒之下第三次兴兵征讨高句丽。高句丽累了不想打了,牺牲一个斛斯政也没啥大不了的,于是表示投降并把斛斯政交给隋朝。对这种只是名义上的投降,隋炀帝笑纳了。

史书记载:

至京师,以斛斯政告庙,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奏曰:“斛斯政之罪,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同忿。若同常刑,贼臣逆子何以惩肃?请变常法。”帝许之。于是将斛斯政出金光门,缚之于柱,公卿百僚并亲击射,脔割其肉,多有啖者。啖后烹煮,收其余骨,焚而扬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