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临沧耿马非遗文化——白象舞

艺术源于一定的生活实践和文化背景,又表现和反映出这种生活和文化背景。在能歌善舞的傣家人眼中,白象舞,作为傣族的民间舞蹈艺术,它不仅充分反映了傣民族的文化心理,又表现出了傣民族的审美情趣、感情趋向。

临沧耿马非遗文化——白象舞

临沧耿马非遗文化——白象舞

​白象舞是我县傣族群众盛行跳的一种民间舞蹈,也是耿马特有的舞种,白象舞属双人拟兽舞,十分讲究舞方之间的默契配合。舞蹈步伐稳健、有力。舞蹈基本动作有:“原蹈步”、“前后跳”、“左右跳”、“鼻走”等。经过民间艺人长期不断改进,而今,耿马白象舞已经成了一整套基本舞步,表演者借助白象道具模仿大象动作,把笨拙的大象表现得活泼可爱、步伐稳健、韵律十足。

临沧耿马非遗文化——白象舞

​在小乘佛教传入傣族聚居地前,傣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而今傣族地区依然存在两者共存的文化现像。在傣族原始信仰中,孔雀、金鹿、大象曾作为傣民族的图腾物。

而在小乘佛教中,象的形象是很圣洁的。又因佛教尚白,故曰白象。据传说,佛的母亲因梦白象而孕育了释迦牟尼。许多傣家经书中,都把象写得很吉祥、圣洁和贤良,甚至把它说成是御国法宝,只有国土司和国王才有资格将其作为座骑。在傣族文学作品中,白象也被视为真、善、美的象征。如今,这些珍禽异兽已演变成为傣民族典型的文化象征符号,象征光明美好、吉祥幸福。

临沧耿马非遗文化——白象舞

白象舞是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道具舞。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扎白象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

临沧耿马非遗文化——白象舞

临沧耿马非遗文化——白象舞

​白象作为专用道具,它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如今在我县,只有生活在勐永的少数傣族老艺人会制作。制作白象需要的材料有木料、竹子、棉花、白缎子、彩条、彩线等,制作工具则需要凿子、砍刀、铁锤、木钻、刨、锯等。其主要制作工序主要表现为制作龙骨架、编制身体、装饰,三大部分。

用竹木扎制衬架的白象道具,上糊纸布并饰以须穗绒毛、亮珠,适当加以彩绘,使眼、鼻、嘴、牙、尾等能随意摆动。在象脚鼓、铓、钹等打击乐伴奏下相配共舞。表演者钻进象腹,托着象身,和着鼓点,时而跃腾,时而甸旬,时而旋转,时而疾奔。舞蹈动作按舞蹈分类法可分为原地后踢步、踏步转身、前进或后退踏步、双吸腿跳、双脚跳步转圈、前腾跃步、抖身踏步7种舞蹈动作。姿态优美又生动有趣,富有艺术魅力,能营造出热烈欢腾的喜庆气氛。

临沧耿马非遗文化——白象舞

​由于白象舞传统的表现周期为一年一次,只在泼水节期间举行。随着时代的变迁,白象舞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人们对白象那种如神般的崇拜已逐步淡化,看白象舞时的那种虔诚、隆重的场面也渐渐地发生变化。年轻人对跳白象舞这种传统舞蹈远远没有了兴趣,即便学跳,也学得不深,没有很好地去钻研、把握白象舞蹈精髓。

临沧耿马非遗文化——白象舞

​为了把白象舞这一宝贵的传统艺术资源继续传承下去,我县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进一步挖掘、丰富白象舞,培养白象舞接班人。每逢重大节庆日,都要专门安排跳白象舞,白象舞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临沧耿马非遗文化——白象舞

​白象舞是傣族人民独有的舞蹈,从他们对白象动作的模仿和创新来看,把笨拙的大象表现得活泼可爱、步伐稳健、韵律十足,实在是一份难得的艺术精品。透过白象舞表演的这种表象,我们可以看到傣族是一个崇尚自然、酷爱和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民族。

透过古朴优美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可以窥见傣族温柔、细腻的民族性格和刚柔相济,兼容并蓄,博大深邃的文化特征。白象舞,作为傣家人特有的一种舞蹈形式,也一定会在将来各民族文化大融合中一枝独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