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2018互聯網汽車企業排行榜

2018互聯網汽車企業排行榜

“互聯網汽車”成汽車行業的新熱點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汽油機驅動汽車誕生於1886年,雖然彼時其時速只能達到18km/h,但卻因標誌著人類的代步工具實現從馬力到機械化的轉變,而頗具劃時代意義。

互聯網概念近年來風頭正熱,隨著蘋果、谷歌、百度、樂視等國內外互聯網巨頭紛紛加入汽車研發的大軍,“互聯網汽車”這一新詞也開始慢慢走進大眾的視野。封閉了百餘年之久的汽車行業終於藉此良機,又掀起另一輪新的變革。

此外,國務院多次下發文件,用政策的力量推動各個行業的“互聯網+”行動,並制定《中國製造2025》的計劃,提出了汽車產業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加速產業升級的目標。

在這一些系列的背景和因素的促進下,中國互聯網汽車行業的熱度持續走高,互聯網汽車企業也迅速壯大。

從質疑走向落地,企業的首款車型定位清晰

2015年7月26日,北京太古裡橙色大廳人潮湧動,毫無造車背景的黃修源站在舞臺中央,放出豪言:“遊俠X將於2016年開放首批預訂,計劃2017年正式量產上市。”然而,輿論普遍認為,車型是在特斯拉Model S的底架上改裝的,而且遊俠X要在2017年量產沒有任何可能。

一場對遊俠“PPT造車”的瘋狂批判運動於此開啟,互聯網汽車與“PPT造車”就此被主流輿論劃為等號。大半年後,樂視和賈躍亭又將這種爭論推向高潮。

好在,潮流不可阻擋,時間也終將證明一切,儘管互聯網造車企業早期經歷了不少輿論危機,但總體仍然向好的方向發展。到了2016年,第一批成立的互聯網造車企業在低調地忙活了一年多之後,各種成果開始展現,基本會在2018至2019年實現量產。

不僅如此,互聯網造車企業都對各自首款車型的定位十分清晰。蔚來汽車表示將從特斯拉口中搶食,ES8起售價在44.8萬;威馬和奇點對標國內的電動車品牌,兩家量產車的起售價都在20萬左右;電咖EV10、雲度汽車π1起步價為13萬元,主打的是類似於傳統的中級車市場;車和家首款車型據悉在4萬元左右,主打入門級市場。

傳統車企甘為互聯網汽車“做嫁衣”

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造車運動目前已經進入到深水區。前段時間各家企業都在進行產業佈局、投資、概念車設計研發等,接下來將進入到關鍵時刻,也就是推動產品的落地、量產。

的確,從汽車製造的角度出發,手工打造小批量產品其實並不難,難的是大批量生產質量穩定以及消費者願意買單的產品。在量產製造中,有代工和建廠自產兩種模式,供眾多的新興造車企業選擇。不過,由於沒有獲得生產資質,所以大多數互聯網汽車公司均採用傳統車企的代工模式。

2017年12月,蔚來合肥工廠生產線全線開通。蔚來汽車表示,其主導了工廠整體的投資規模、技術體系、產線標準、設備導入、人才引進、管理流程等核心因素,江淮汽車則在蔚來的各項明確標準下,結合自有體系優勢給予緊密支持。也就是說,雖然汽車是江淮造,但體現的是蔚來的創造力。

鄭州海馬的境況與江淮汽車如出一轍。2017年9月,小鵬汽車與鄭州海馬簽署合作協議。鄭州海馬主要負責協議產品的公告目錄申請等工作,並與小鵬汽車協商並制定協議產品的生產能力建設方案,協助小鵬汽車進行協議產品的生產準備。根據協議,雙方初步確定合作產能為每年5萬輛,合作期為4年。

海馬汽車也的確需要這筆“訂單”。數據顯示,海馬汽車旗下的產品,2017年合計銷量較上年同期下降35.13%。其中,基本型乘用車累計銷量為47756輛,較上年下降48.46%,幾乎被腰斬。事實上,傳統車企選擇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頗為無奈,“無論是汽車租賃還是生產領域,不合作銷量上不去,合作利潤會減少,主導權也被削弱。兩難之下,還是割捨不了這塊市場份額。”

造車很燒錢,BAT全面滲透互聯網汽車行業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透露,其A+輪融資已完成,並計劃在2018年年初宣佈B輪融資。此輪融資後,小鵬汽車股東中增加了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佔股10%,該公司的股東分別為馬雲和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謝世煌。“小鵬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創業公司,可以視為阿里在汽車領域整體佈局的一部分。”阿里巴巴方面提及投資原因時這樣表示。

同樣,威馬汽車也獲得了由百度領投的一輪新融資,該輪融資由百度資本領投、百度集團等跟投,累計融資總額已超過120億元人民幣。

蔚來汽車C輪超過10億美元的融資由騰訊領投。而在此之前,蔚來汽車已經經過了四輪融資,其中騰訊、京東、百度紛紛領投。

之所以BAT會選擇在2017年下半年高調進入互聯網汽車領域,是因為這是最合適的時機。2017年年中之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只是解決了能源的問題,沒有解決軟件和技術層面的問題。業內人士表示,與大部分傳統汽車製造廠商直接轉型做電動汽車有所區別,BAT選擇的是輕資產介入。他們不建工廠生產,而是選擇去跟傳統車企合作,提供互聯網技術支持,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硝煙漸起,互聯網造車任重而道遠

造車背後有著一條複雜的漫長產業鏈支撐,數以萬計零件打造的汽車擁有硬件領域最複雜的供應鏈,供應鏈管理是新能源汽車公司制勝的關鍵所在,造車要拼產量,拼品質,但是其中最根本拼的是供應鏈打造。

路試也是互聯網車企們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據悉,一款新車上市,所有參與路試的車輛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上路測試,去檢驗車輛行駛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里程方面,所有參與路試車輛的總里程不能低於200萬公里。目前知名的汽車品牌,擁有非常苛刻的路試流程,但互聯網汽車企業這些“新手”顯然沒有這樣的技術積累。

總的來說,互聯網造車是一場資本、技術、人才相結合的綜合戰爭,而過去三年的風起雲湧還只是備戰期,真正的決鬥與硝煙,2018年才剛剛開始。

風勁潮湧,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揚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