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真快乐作文专家杨克顺:谈中小学作文教学十八怪

真快乐作文专家杨克顺:谈中小学作文教学十八怪

作文教学十八怪

天下之大,无“怪”不有。

《说文》中解释:怪,异也。即作“奇怪”的意思讲。如云南“十八怪”、东北“十大怪”等。“怪”是指“怪异”的民俗传统习俗或生活方式。这些“怪异”的民俗文化或传统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卓见成效逐步消失,甚至被人们所遗忘。

文题中的“怪”,作者却赋予它以荒诞、可笑之意。说的是荒诞、可笑的中小学作文教育存在的怪现状。说的是当今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也普遍存在着“十八怪”,这是教师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错误认识观反映在教学行为上的可笑、荒诞的教学行为表现,因为是一种普遍的教学现象存在,教师早已习惯这种心理“常态”,所以见怪不怪了!

(一)孩子还没有学会爬行,就要求他们按照“规范”的姿势独立行走

1.“文必有章”,学生作文输在起跑线上的“绊脚石”

2.盲目拔高,事与愿违

3.蝴蝶还在蛹成长的阶段,要求它能翩翩起舞,荒唐可笑

4.学生戴着一幅幅技术的“镣铐”学走路

(二)教师“文道”昏昏,却让学生文路昭昭

1.多数教师没有成功的写作体验

2.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多是“三无”牌

3.下水文“坑教师”、“害学生”

4.没有实战经验的“教练员”,岂能能做合格的“指战员”

(三)没有来头的“限字作文”,冠冕堂皇地成了作文的硬性要求

1.书市的书架上摆满林林总总的小学生限字作文书籍

2.小学生一二年级写话,就开始限制字数

3.作文是学生自由生命的真实言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却被无端地受到字数的捆绑、束缚。

4.字数的限制逼着孩子在作文里胡编乱造或削足适履

5.整齐划一的要求,让原本能说会写的孩子成了“病恹恹”

6.限字最初起源于考试,近年来中高考达不到字数要求照样给满分的诗歌、散文体,打了谁的脸?

(四)原本是生存、生活和生命成长、发展需要的作文,却成了考试的“工具”

1.作文是生命主体生活、生存和成长发展的内需

2.在教师眼里,作文就是考试的工具。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家长为考试而辅导。

3.教师是考试的教练员,学生是考试的奴隶,教室是考试的训练场

4.考试让学生作文不再是“言为心声”,而是“言违心声”

(五)学生作文丢掉自己的话去说老师的话

1.学生作文是应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心灵的自然描绘,应该是学生自说自话、自言自语,然而他们在自己的作文里却没有话语权,满纸都是老师的话,在学生作文里却唯独找不到他们自己的话。

2.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观点、见解、主张,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志去行文,逼着学生在自己的作文里言违心声。

(六)教师外强中干,看上去是课堂“霸主”,但是在课堂上却拜倒在教材的脚下,成了奴隶

1.在作文这件事上,昔日的课堂霸主,却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见解,说的大都是别人的思想、观点。教科书咋写就咋教

2.迷信权威,拜倒在教科书、教参书的阴影下,让教师患上失语症,离开教科书走路就不知道先买迈那条腿

(七)教师习惯给“壮地施肥”,给“贫瘠土壤撒盐”

1.应该平等相待学生,因作文的好坏,教师心底里却有情感的远近亲疏。

2.越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越是受教师青睐,受表扬、鼓励成了优秀生的专利,一时写不好作文的学生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挫败感

3.一次成功的体验和鼓励可能成就一个学生的一生,一次挫败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4.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八)“信息生”却被怀疑是空着脑袋进课堂

1.学生人人都是“信息生”,脑子里不乏“下锅之米”

2.学生一时写不好,不会写,就认为是“无下锅之米”

3.教师生怕学生不会写,自作多情,头头是道地讲作文应该这样写,那样写,误导学生丢掉自己的生活去写老师的话

4。学生天生都具有作家的潜质,只要在教学法上打开作家创作的源泉,就能使作家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音

(九)教师课堂上面对的是学生,却“目中无人”

1.教师眼里只有“文”,没有“人”,关注的只是作文的技法

2.作文是“人”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3.重“文”不重“人”,重“法”不重“情”,重主导不重主体

4.“文”是“人”来作,“人”是第一因素

5.教师教学中“人”“文”主次颠倒,“舍本逐末”

(十)有规可循,却不按规则出牌

1.作文教学是有规可循的

2.教师作文教学的盲从与脱规,就像蟾蜍吃天不知从何下口

(十一)舍近求远,制造写作麻烦

1.新课程标准要求:习作要给学生创造有利的表达氛围和条件

2.作文要贴近儿童生活,让儿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心理明白,行为上却干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愚蠢事

3.教师指导作文却让学生“背靠”自己熟悉的生活,去写“高大上”的、距离学生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无话可说的东西

(十二)学生抗拒的明明是教师的教学呈现方式,却被误解为是拒绝作文本身

1.学生怕作文、厌恶作文,视作文为畏途,不在于作文本身。

2.同样的用“文字”说话,QQ\\微信聊天却让小孩、成人痴迷,成了“低头族”

3.学生抗拒的是教师的作文教学呈现方式

4.只要方法得当,作文其实轻而易举

(十三)只看结果,不讲过程,一棍子打消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1.作文评价应看到不同学生,在不同起点、不同时期、不同过程中的进步和提高,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2.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往往只看结果,不看起点,不重过程,用同一把尺子,用成人的语言体制去评价学生作品,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的是挫败感,打消学生的自信、兴趣和积极性

3.评价要看到学生在不同起点上的提高,要多角度放大学生作文的亮点,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都能享受成功作文对快乐。

4.评价应是新的征程的“加油站”“启辉器”,而不应成为挫伤学生自信和兴趣的杀伤器。

(十四)教科书改来改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1.教科书在习作教学指导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

2.习作教程安排缺乏科学性、梯度性

3.新编语文教科书减少了训练次数,违背了人的能力形成规律

(十五)教师事前不作为,事后诸葛亮

1.前作文阶段,导写不作为,不是千方百计为学生作文创造有利条件和氛围,而是用章法技巧捆绑、限制学生,要么是用套路固化学生的思维。

2.后作文阶段却对学生作文指指点点,说东道西。

3.学生写后即时评价、即时指导才有效。学生写完作文交给老师放在教师课桌上睡大觉,等教师劳神费力把全班的作文都修改完了,再发给学生,这事干的有点愚蠢而徒劳无功,但是这样的做法却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评价、考核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十六)听说读写原本是一家,教师却硬让它们“各立门户”

1.听说读写是语文大家庭的四位骨肉相连的好兄弟。

2.各立门户,让阅读教学等各自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密切师兄弟之间的关系,发挥其整体效应。

(十七)自由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工具,却被贴上“政治化”的标签

1.学生作文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实现与真诚交流的工具

2.因为与时俱进,被贴上“政治化”的标签

(十八)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而是教学生在作文中怎样变魔术

1.在背诵优秀范文中学会“改头换面”、“移花接木”

2.让学生背诵优秀范文是当下的一种时尚

3.学生在背诵中学会剽窃、抄袭,轻易就能取得考试的考分

4.“背诵”放大了虚伪,遮掩了“真实”,让学生心灵上从小就蒙上了一层阴影,影响着成人后的人格倾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