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 《道德经》:争与不争,明白了这两点,才能获得人生的终极圆满

与《道德经》不同的是,鬼谷子讲究以口才善变,谋略天下,“说服”就是最好的利器,既然要说服别人,就要有争论,有辩驳。而《道德经》里讲: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大致都能读懂字面的意思,圣人为人处世,有所作为,却与世无争。遍观老子一生不入仕途,不与世俗所困,行走于天地之间,却为世人敬仰,他的“圣人之道”与天道一样,包含着大公无私,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惠济大众却与世无争,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那么,为而不争,到底是该不该争,此处的“争”又该如何理解呢?

《道德经》: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从字面解读这句话,就真的准确吗?真正理解了这两点,就可以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道德经》:争与不争,明白了这两点,才能获得人生的终极圆满

1,以善为主则不求辩,以辩为主则未必善也

有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辩论是非,凡事都要争个是非对错,甚至不惜面红耳赤。归根到底,只是为了出人头地,彰显自己懂得多,会的多。其实,争来争去,没有任何的实质意义。而那些越是简单朴素的、越是真实深刻的道理,都丢到了一边。寻常琐事的争论,不仅暴露了一个人的无知,还降低了个人的素养!

道德经里讲到,真言不美,善者不辩,知者不博,因为简单朴素的道理是符合大道的。有些话,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有些道理,不必声高,也能让人明明白白;有些知识,不必广博,早已深入人心。对于大大小小的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为外在的表象所迷惑。

《道德经》:争与不争,明白了这两点,才能获得人生的终极圆满

2.不争即是有所舍,该争时必争

只有舍,才会有得;只有利他,才能利我;只有无我,才有自我。不争,即是需要有所舍。人活一世,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争也需要在平等的前提下,人应该顺势而为,为而不争,不是全部舍去,该争时,必然要全力以赴。有时候,退一步不一定海阔天空,过度的放任自流,是懦弱的表现。先贤的思想隐晦而又神秘,其所蕴含的道理要适用于当前,就必须有阐述现实的真实情况做铺垫。

一味的保全自己,或许就躲避了争斗,没有利益的纠葛,就一定有所为了吗?难的就是我们生活在这滚滚红尘中,困在现实纷争之中,能有几人做到心静如水,无欲无求的境界。世俗的羁绊太多,如何能无为,如何能不争?不争,不足以显真情,露本事!不争,不足以出人头地!不争,或许可以不败,但是即便你做到了无欲无求,你还是在争,争的不过是心境,求的也是一份坦然自若,心中依然有执念,又如何说自己不争?争要争得有理有据,理所当然。

《道德经》:争与不争,明白了这两点,才能获得人生的终极圆满

有人会说,那到底是“争”与“不争”?两者之间的区别,答案就在《道德经》里,想有所作为,就要有所不争、有所争。在不争中沉静自己,想要人生安泰,就得为而不争,这应当是功成名就,中年之后的淡然;在“不争”中成长,在“争”中壮大,就要遵守利而不害,者应当是追逐名利,青年时期的敢为!明白了这两点,才能获得人生的终极圆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