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宇宙中任何东西都是有寿命的,那么原子、原子核、中子、电子和质子的寿命各是多久?

谷哥195


原子和原子核:

先说原子,原子的寿命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半衰期。它是指一类原子的原子核半数发生衰变,变成其它类原子的过程,每类原子的半衰期都不一样,具体参见下方,最长的要45亿年:

原子核的衰变方式之一:一个原子核释放一个α粒子(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形成的氦原子核),并且转变成一个质量数减少4,核电荷数减少2的新原子核。

钋(Po)215:0.0018秒

锶(Sr)90:30年

钋(Po)216:0.16秒

铯(Cs)137:30年

铋(Bi)212:1小时

镭(Ra)226:1620年

钠(Na)24:15小时

碳(C)14:5730年

碘(I)131:8天

钚(Pu)239:24000年

磷(P)32:14天

氯(Cl)36:400000年

铁(Fe)59:90天

铀(U)235:7.1亿年

钋(Po)210:3月

钾(K)40:13亿年

钴(Co)60:5年

铀(U)238:45亿年

氚(H3):12年


中子和质子:

中子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某些原因脱离原子核的自由中子,平均寿命只有差不多 15 分钟,它会很快衰变为三个更轻的粒子,即质子、电子及反中微子。

而在原子核内的中子和质子非常的稳定,特别是质子,曾有科学家认为,核内质子的寿命可以跟宇宙同龄(实验已测得的质子寿命大于10的33次方年。)

这是因为原子核的库仑力束缚着它们,它们衰变释放的能量并不足以让它们逃离(要知道,粒子越小,所受的力就越明显)。

但它们确实也是可以衰变的。如氚核中的中子可以通过衰变转化为质子。

电子:

电子是最为基本的粒子,目前还无法再分解为更小的物质。质子已经够小了,但它的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粗略地说,粒子越小寿命就越高,所以,电子的寿命是要比质子还要长的。说跟宇宙同龄,也么错。

欢迎关注本姑凉:“科学重口味”,回答有意思的科学问题。


科学重口味


答:每种粒子的平均寿命不同,有些粒子的平均寿命甚至趋近于无限。


有些原子核是不稳定的,会衰变为其他物质,比如碳-14会衰变为氮-14;衰变物质存在一个半衰期,指衰变物质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碳14的半衰期为5730±40年。

表示1克的碳-14,经过大约5730年后,就只剩下0.5克碳-14,另外0.5g衰变成了氮-14。


对于单个粒子,物理学中更常用“平均寿命”,而非半衰期来描述粒子的存在时间,两者关系为平均寿命 = 半衰期 / ln2。

比如,一些粒子的平均寿命为:

电子:平均寿命无限;

光子:平均寿命无限

自由质子:至少为10^35年;

铀-238:65亿年;

氚核:约17年;

自由中子:约15分钟;

π介子:250亿分之一秒;

μ子:0.0000022秒;

……

其中自由中子的平均寿命大约15分钟,衰变产物是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但是在原子核中的中子,会变得稳定。

质子的平均寿命非常长,理论预言质子也会发生衰变,坐落在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最初就是为了研究质子衰变而建设的,里面有5万吨超纯水,周围上万根光电倍增器,用来探测质子衰变时的踪影。

经过近十年的观测,只发现了一些疑是质子衰变的现象,无法准确测定质子的半衰期,最终得到质子平均寿命下限为10^35年的结论,这比我们宇宙年龄还长一亿亿亿倍。

超级神冈探测器用来探测质子衰变的实验,算是失败的,但是却意外地捕捉到了许多超新星爆发时放出的中微子,尤其是1987A超新星爆发事件,后来该项目也转为对中微子的探测项目,而质子衰变现象,至今乃是科学上没有解决的问题。


好啦!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朝菌不知晦朔,蝼蛄不知春秋”。

有形的都是有限的,无论是庞大的恒星、渺小的粒子,都会有寿命结束的一刻。而越渺小的寿命似乎也越短,是否真是如此?

那么原子、原子核、中子、电子、质子的寿命会有多长呢?

  1. 原子寿命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已知有118大类,但在物理情况下还能再分割为原子核、电子、中子及质子。原子会衰变,物理学常用半衰期衡量原子寿命。而每种原子的半衰期都不同,最短的钋215仅0.0018秒,最长的铀U238可有45亿年,C14有5730年;
  2. 原子核寿命 原子核内的中子跟质子特别稳定,其内部的库仑力能束缚它们的衰变,可有10²⁹年;
  3. 中子寿命 如果脱离了原子核的自由中子,会很快衰变为质子、电子、反中微子,平均寿命15分钟;
  4. 电子 电子是物理上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有人认为粒子越小寿命越长,电子可以与138亿年的宇宙同龄;
  5. 质子寿命 由于质子是最轻的重子,无法衰变成其它更轻的粒子,而又不违背重子数守恒。根据大统一论,质子寿命可有10³³年,比宇宙寿命还长。



综上所述,在粒子界中,越小的寿命越长,有的甚至超过宇宙年龄,而直接影响它们年龄的就是衰变:衰变得越快,寿命越短;衰变得越慢,寿命越长,甚至质子没有衰变,因此寿命几乎是无限的。

而人类关于粒子的理解仍然有限,相信未来的科技能揭开自然界的种种谜团。


弄潮科学


本民科认为,其实只要仰望星空,自然就会得到简单而正确的答案,我们所在的物质总星系,天空明亮,那么照亮天空的能量从何而来呢?正确的答案是,自物质诞生之后,就一直在释放能量,而物质靠热核聚变释放能量,氢变为氦,氦再变为碳,最后变为铁,当物质越来越重时,其内能越来越小,恒星会蜕变为白矮星,中子星乃至恒星级的黑洞,但星系则毫无例外地变为星系黑洞,此时物质就完全死亡,蜕变为(星系黑洞的)质量和(暗)能量,这就是有(物质)变无(没有物质)。而当(星系黑洞的)质量产生的引力在总星系中占主导地位之后,总星系必然会收缩,普朗克巡天图明确无误地表明,它的左右旋臂的前锋早已在至少百亿年前就开始了收缩,亿万星系黑洞必将再次在总星系的旋转轴心发生猛烈碰撞,在碰撞中产生的能量与星系黑洞的质量相互作用,于是,新的物质随之诞生,谓之‘无’(没有物质)中生‘有’(物质),于是,老子说的‘有无相生’完成了一个循环,我们的总星系-宇宙岛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地永恒运行。

那么 宇宙会‘死’吗?当然不会!别再杞人忧天了!

宇宙岛一直在一次又一次的星系黑洞大碰撞中诞生出新的物质,在烈火中获得新生!


外星文明新时代


这个问题其实还蛮有意思的。我们可以来一个个聊一聊:

原子

说到原子,其实原子没有所谓的“死亡”或者“寿命”的说法。这里要用到的概念其实叫做:半衰期。那啥是半衰期呢?

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说白了就是指半数原子内部的原子核发生衰变,变成了其他原子所需要的时间。

比较常见的衰变,就是α衰变、β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这也被我们称为α射线。

β衰变是指原子核内的中子变成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中微子,电子就会被射出去,这就是β射线,也就是一束电子流。

不过的原子的半衰期其实是不同的,我们举几个例子:

中子

刚才我们其实也聊到了原子核内的中子其实也会变为质子、电子及反中微子。不过,这要看具体是什么原子,如果比如:铁原子,其中的中子其实是非常稳定的。

而不是束缚在原子核的只有种子,其实也就15分钟的时间,就会衰变成质子、电子及反中微子。

质子

至于质子,其实是很稳定的。由于库仑力的存在,质子衰变所释放的能量并不能够让它脱离原子核。所以,质子的寿命其实非常长,曾经有科学家测量质子的寿命,但都因为难度太高,最终转型去做其他的实验。而目前已知的,质子的寿命至少要大于10^33年。

电子

至于电子,它最为最基本的粒子,根本无法再继续分解了。所以电子本身就没有半衰期的说法。科学家认为,电子的寿命应该要比质子还要长得多。


钟铭聊科学


看了一些解答,感觉大家还是在核物理的基础上。我从粒子物理的角度来说,现在认为标准模型是解释我们这个世界最基本理论,这里面最基本的有夸克,轻子,还有传递相互作用的玻色子,比如光子,胶子等。

原子核,质子,这都是有结构的,最基本的组成都是夸克。质子作为最低的重子(含有三个夸克),基本上被认为没法往更低的能级衰变,基本上理解它的寿命等同于宇宙的寿命,现在很多实验也在想办法测量质子的寿命,目前结果还是一个下限,就是大于多少,具体讲就是目前认为无限长。物理上我们给重子指定一个量子数,叫重子数,在目前的实验中未发现重子数破坏的实验,因此作为质量最轻的重子,质子在重子数守恒的情况下,无法凭空消失,转化为其他强子。

类似的情况在轻子上也是,轻子有三代,电子muon,tau(对不起,实在是不知道中文怎么对应),电子最轻,其他两代轻子都可以衰变成最轻的电子,同时为了保持轻子数守恒,还要伴随相应的中微子。但是,电子最轻,它没法消失来破坏轻子数守恒,因此也被认为是稳定的,和宇宙同寿命。

如果实验室有发现重子数破坏或是轻子数破坏,都会是诺贝尔奖,因为这可以直接到宇宙的寿命问题。


你在听吗86


这个问题太难了,物理学尚无逻辑自洽的统一计算模型,属于超现代物理学,不妨超一下?

迄今尚无粒子寿命的统一定义与分类。

其一,放射性元素寿命,指最终分解到非放射性元素的时间,不涉及质子进一步分解。半衰期公式:N=N0*½^(t/T),M=M0·½^(t/T),其中,N/M是衰变后的核子总数/总质量,N0/M0是衰变前的核子总数/总质量,t是衰变时间,T是半衰周期。这个不难理解。

其二,质子与电子的寿命,其定义尚不明确。由于质子在通常情况下极其稳定,传统认为质子的寿命是无限长的。换句话说,质子与电子是宇宙固有的、永恒不变的。

其三,不过,“强弱电统一理论”认为,质子与电子也是非永恒的,请参阅下面的引用资料。

1974年乔治Georgi和格拉肖Glashow提出强弱电三种相互作用力的SU(5)大统一理论:质子是不稳定的,质子寿命1e28~2.5e31年。预言:质子可电荷量子化,所有电荷应是e/3的整数倍;推测:若证实质子会衰变,大约1e35年后,宇宙万物变成极其稀薄±电子的等离子体。

我认为,SU(5)统一论是熵增加原理的演绎,有建树,但不完备。因为她没有或无法考虑宇宙真空场的万有引力,这一不可或缺的要素。

宇宙微波背景是等离子体的最终归宿

其一,宇宙空间,存在最大熵的超真空超低温的真空场介质,即宇宙微波背景物质,简称基态场物质,对应的场量子是基态引力子。按实测数据:其温度T=2.725K,波长λ=7.35cm,频率f=4e9Hz,计算引力子体积V=4.2·(λ/2π)³。据热二定律有m=3kT/c²,可推引力子的质量:m=1.26e-39kg。

其二,基态场量子或引力子,意味着熵最大,基本粒子分解到最均匀分布的最小物质单元。在基态环境下,所有玻色子,包括光子与介子等,所有费米子,包括电子、质子、α粒子等,将一律分解到可全同化的基态引力子。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衰变历程。

等离子体与光子衰变为引力子的时间

可以“电子与光子寿命的分析计算”作为其它粒子寿命的估算依据。

电子的历史旅程:原子核外的约束电子→地球辐射带的自由电子→变态为深太空环境的电磁波光子→分解为宇宙背景辐射的引力子。

物理常识告诉我们:固体晶胞物质的挥发性,取决于原子内部结构与外部饱和蒸气压。

在上千公里的大气层上界,气体分子将挥发为等离子体。

在数万公里的地球辐射带,大质量的阴离子将分解为自由的质子与中子,中子会在15分钟变成质子、电子与中微子。

在数亿公里的深太空,电子可突变为临界光子,波长为电子康普顿波长,即临界波长:λ*=2.42e-12m,相应的:f*=1.24e26Hz,m*=0.911e-30kg。

可见,从电子衰变为光子,不妨设想到到太阳系的边缘,大约1光年。若电子速度0.001c,也就1000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下面考虑光子的衰变历程。这涉及哈勃定律与热力学红移。笃信大爆炸的读者可跳过。

请看下面引文,我对哈勃常数的解释。

电磁波的红移公式是:f'=f(c-v')/(c+v)。其中,f':是哈勃望远镜测得的红移频率,f是类星体辐射的初始频率,v'是望远镜的速度,v是类星体的速度。 哈勃退行常数换算:H0=73km/s/Mpc =0.002m/s/ly,意思是:若光每走“1光年”,类星体就加速退行“2毫米/秒”;若光每走“1亿光年”,类星体就加速退行“200千米/苗=0.00067c”。 设哈勃望远镜运动速度:v'=0,波长就伸长λ'/λ=(c+v)/c=1.00067倍。这就是类星体的热核反应减弱所对应的1亿光年的红移梯度。 显然,1亿光年的电磁波仅仅降频0.67‰,这对于探索宇宙的人类而言,几乎可谓永恒。可见极其缓慢的电磁波红移降速几乎可以忽略,仍旧按正常红移即可。

引文与本文相关的关键是:电磁波每走1亿年,则降频0.67‰,光每降频100倍需15亿年。

假设,从临界频率“f*=1.24e26Hz”降到最低频率f0,其最大光子体积V0视同6.4亿个引力子的体积:V0=6.4e8×4.2×1.17³=43m³,则光子半径按:r0³=V0/4.2=³√10,r0=2.2m,则光子最低频率:f0=c/λ0=c/2πr0=2.17e7Hz。

降频倍数=f*/f0=1.24e26/2.17e7=5.7e16。临界光子的寿命:t=(5.7e16/100)×15=8.6e23年,即:t=2.7e31秒。相当于电子与质子的寿命,大约为“1e24亿年”,相当于光子在宇宙中走了“1亿亿亿光年”。

好了,本答stop here。请关注物理新视野,共同切磋物理逻辑与中英双语的疑难问题。


物理新视野


时间总是在不停的往前走,所以粒子也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一个粒子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变成另外的粒子,我们通常用半衰期来衡量一个粒子存在的寿命。有的粒子寿命很长,有的很多。粒子半衰期的长短,和其稳定性十分密切。

比如说原子,有的原子结构很稳定,化学性质也很不活泼,这类原子可以说半衰期长的不得了,可以高达几十亿年。有的原子结构则不稳定,存在一会儿就会发生衰变,比如说钋215仅0.0018秒。很多人造元素,存在的时间也极其短暂,有的甚至更本无法捕获。

原子下面是电子、质子和中子。电子属于基本粒子,寿命极长。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无限长,宇宙存在多长时间,电子就可以存在多长时间。除非电子运气不好,刚好碰见一个反电子,那么它们才会泯灭成为光子。

质子的寿命和电子类似,也趋近去无穷。反正目前科学家并没有发现质子衰变成什么。而中子则要不稳定一些,自由的中子很快就会衰变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但是在原子核中的中子则相当稳定,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

其实,更小一级的夸克,因为夸克禁闭的存在,所以人们无法单独观测夸克,也无法研究夸克会不会也会转换或者衰变成更为基本的粒子。


科学探秘频道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以下概念。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它是构成一般物质的最小单位,又称为元素,具有核式结构。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核子之一,它是构成原子核不可缺少的部分。电子是带有负电的亚原子粒子,属于轻子类。质子和电子一样,也是一种亚原子粒子,只不过它带正电荷,属于重子类。

原子的寿命被称为半衰期,是原子的原子核发生衰变的过程。原子又称为元素,我们都知道化学元素有许多,所以各原子的半衰期也不会一样,其中,最长的原子(元素)寿命为45亿年,而最短的原子(元素)寿命仅为0.0018秒。

中子这个概念是由卢瑟福提出的,1932年在B.查德威克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自由中子是不稳定的粒子,它会衰变为质子,从而放出电子和反中微子各一个,它的平均寿命为896秒。


电子作为最微小的粒子,它的质量比质子还小很多,据研究,粒子越小寿命也就越长,所以说,电子比质子寿命更长久,可以说它的寿命有多长,我们都无法测量,总之知道它寿命很长很长就够了。

迄今为止,质子一直被认为是稳定并且不衰变的粒子,但也有人认为它会发生衰变,并且寿命很长。质子的反粒子是反质子。它的半衰期最短也是1035年,也是相对稳定的。

好了,今天就先介绍到这里,小伙伴们如果喜欢文章,就点个赞再走吧!


时间史


所谓《寿命》,应该说的是《时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创立了物质不灭定律。物质的不灭,体現在可以转化。

化学反应就是最好的例子。参与反应的《反应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或离子,往往通过《电子的得失》,或组成《共价键》的形式,形成新的物质。这一过程,电子的寿命並未终结。

再如核反应为例,无论是原子弹爆炸发生的链式反应,还是说氢弹涉及的热核反应,原子核内的中子和质子,只是重新组成新核,但並没有《丧命》,而依然《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