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科技部教育部聯合召開高校座談會 推進高校“從0到1”基礎研究

4月1日,教育部北樓二層報告廳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李靜海以及科技部相關司局負責人。在這裡,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召開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高校座談會。

參會的大學校長、書記面前,放著一份由科技部和教育部共同起草的《推進高校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該方案提出了優化高校原始創新環境行動、組織實施原始創新長期項目專項行動、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行動、強化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行動和實施創新科學研究手段行動等五大行動。它的目標很明確——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問題。

“再過幾年回過頭看,我們這個座談會和這份文件,可能具有里程碑意義。”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感慨,兩個部委共同推動,體現的是對基礎研究和對高校在基礎研究中獨特地位的重視。

給原始創新一個寬鬆環境

《行動方案》的第一條,就是營造環境。

“這點特別重要。很多時候,人不是選拔出來的,而是在良好環境下成長出來的。”李家俊說,基礎研究需要得到長期穩定的支持,但如今一些高校的氛圍,讓人坐不住冷板凳。“我還是建議國家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也給高校更多自主權。”這不僅僅是指自主確定研究選題的權力,也包括高校自主支配科研經費的權力。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對《行動方案》中提出的“推動高校建立有利於原始創新的評價制度”表示贊同。他透露,清華大學也將於近日出臺本校完善評價體系的文件。不過,他表示,高校的評價制度要改,更高級別的指揮棒也得改。如果評價學校和學科時依然沿用老辦法,改革恐怕難以順利實行。

“除了評價和管理,環境建設還應包括文化建設——我們要有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文化。”邱勇說。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進一步提出,促進高校一流創新文化建設應該也是一項重要任務,要讓年輕人勇於挑戰傳統、挑戰權威,讓不同的思想能夠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碰撞和交流。

讓青年人成長起來

青年人,也是高校中的一股生力軍。怎麼支持這樣一個處在科研黃金期但是資源相對匱乏的群體?

《行動方案》也特別提出,要支持一批30到40歲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的優秀青年科學家,根據確定的重點方向,讓其自主確定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按需提出年度經費,不用再為找錢費神。

“要讓大家能安靜下來,做真科研、真學問。”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說。對年輕人,還是要注意用代表作或者科研影響力來評價,尤其是注意其國際合作對象的層次。對有科研潛力的年輕人,可以實行“免檢”——不要讓他們擔任行政職務,為其配備行政秘書,讓他們安心做科研。

李家俊還注意到了一個群體——博士後。他認為,要發揮年輕人的創造力,也應重視我國的博士後隊伍。“中國成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的時候,就是國際上優秀的年輕人願意來做博士後的時候。”李家俊表示,從目前來看,我們並沒有用好博士後這支人才隊伍,管理過於僵硬,亟須體制改革。

在學科交叉處找寶藏

重大突破,往往出現在學科交叉處。與會高校校長普遍感慨,現在的學科交叉融合還是不夠。

“原有的學科結構很難適應現代科技的發展形勢,目前我們或多或少存在著學科體量不均,學科壁壘明顯,學科調整機制不明晰,資源配置碎化等問題。”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建議,支持高校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學科體系,鼓勵智能科學、工程科學、藝術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融合。

很多前沿科學問題並非單一學科可以解決。陳杰指出,可以在行動方案中對鼓勵學科交叉融合提出更多舉措,比如加大對交叉學科研究中心設立的支持力度,增加交叉學科博士生、博士後的數量;再比如,對交叉學科培養的博士生,畢業時能否考慮授予兩個一級學科所在門類的學位。

兩個多小時的座談會,十位來自不同高校的校長、書記圍繞《行動方案》給出了他們的建議。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和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會上做了回應和解答。

去年6月,科技部和教育部簽署了科教協同工作協議書,議定建立科技部、教育部協同工作機制。近一年來,兩部門協同推進,總結形成了19項工作。這次準備推出的《行動方案》,也正是科教協同工作的成果之一。(記者 張蓋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