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养娃不是越操心越好,宝宝这3个毛病,家长一定要学会“忽视”

自从有了宝宝以后,妈妈们总是会担心把他给养坏了,宝宝的一点小毛病,都会被妈妈们看成是大问题。

但有些时候,如果妈妈们总是小题大做,对宝宝的一些小毛病过分紧张和干预,反而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其实,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小毛病妈妈们不必大惊小怪,顺其自然反而会更好。

养娃不是越操心越好,宝宝这3个毛病,家长一定要学会“忽视”


孩子爱吃手,不要太紧张

有个朋友家的孩子,快3岁了,就爱吃手,朋友总向兜妈抱怨:

头痛啊!孩子这么大了,没事的时候就吃手,连睡觉的时候,嘴里都要含着大拇指,我给他拿出来吧,他就哇哇的哭。

我怎么管他,骂他,打他手心、抹辣椒油都没用,真着急!

对于吃手,其实家长不必过度紧张,这只是宝宝的一种原始吮吸反射,他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会吃手指了。

等宝宝长到两三岁还爱吃手指,可能是为了寻找安全感,自我安慰;或是口欲期想要探索世界。

总而言之,吃手对于宝宝来说是一种正常行为,家长不必大惊小怪。

养娃不是越操心越好,宝宝这3个毛病,家长一定要学会“忽视”

如果用粗暴的方式去阻止宝宝吃手的行为,反而可能会使他在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从而更依赖吃手这种行为,在长大后可能就发展成“咬指甲、啃铅笔”的习惯。

当然,如果宝宝吃手过度,家长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宝宝度过这一时期。

家长该怎么做?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使用粗暴的方式终止宝宝吃手的行为,家长可以做的有下面几点。

转移注意力:给宝宝一个用手拿的玩具;和宝宝一起玩拍手的游戏,用其他事情占据宝宝的手。

提供安全感:多陪陪宝宝,不要留他一个人独处,给他关心和陪伴。

养娃不是越操心越好,宝宝这3个毛病,家长一定要学会“忽视”

更多详细内容,可以参考兜妈之前的文章哦。


宝宝是个爱哭鬼,给他一点时间

当宝宝在1岁之前,他的哭闹可能是因为饿了、渴了、困了、不舒服了等等;但随着他逐渐长大,大脑逐步发育,就开始有了各种情绪、脾气……

有些家长就会发现,自家宝宝是个“爱哭鬼”,遇到什么事都喜欢哭一哭,总是让家长心烦意乱的。

但事实上,宝宝爱哭,是因为他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是被忽视、被否定了,他心里有想法,又很难表达清楚,就只能用哭来说说明自己的情绪。

如果家长觉得“宝宝爱哭”就是不好的,一味凶他“不许哭!”,只会伤害到孩子;如果家长置之不理,也可能会让宝宝越哭越凶。

养娃不是越操心越好,宝宝这3个毛病,家长一定要学会“忽视”

家长该怎么做?

宝宝的情绪,也需要家长认真对待。

第一步:先让宝宝宣泄一下,给他一个情感的缓冲期;

第二步:开始安慰宝宝,用同理心去对待他,告诉宝宝“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不开心”;

第三步:等宝宝情绪稳定下来后,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情绪“你遇到什么问题了吗?为什么不开心?”

养娃不是越操心越好,宝宝这3个毛病,家长一定要学会“忽视”


宝宝摸私处,只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有家长会发现他们在摸自己的私处,次数还不少,这总是会引起家长们关于“性”的恐慌。

但事实上,宝宝摸私处,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它发生的平均年龄是宝宝2.8岁,之后会自然消失;对于宝宝来说,私处和手、脚一样,都是普通的身体部位。

而宝宝做这件事的原因,只是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自己,体验一种新的感觉,并不会对身心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如果家长对此表现地紧张震惊,可能会让孩子对此更加好奇。

如果家长们过于粗暴地对待这件事,只会给孩子带去负罪感和羞耻感,会影响他形成正确的健康的性观念

养娃不是越操心越好,宝宝这3个毛病,家长一定要学会“忽视”

家长该怎么做?

1.让孩子忙起来

虽然说宝宝摸私处是一种正常行为,但也要注意影响,在需要制止他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忙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递给宝宝一个玩具,让宝宝拿点东西。

2. 注意孩子的私处卫生

有些时候,宝宝可能因为私处不适而去抚摸,这时家长就要注意他的私处卫生了,做好清洁工作,防止出现发炎、湿疹乃至细菌感染。

同时,要少让宝宝穿开裆裤,这也能减少宝宝摸私处的行为,并让这些部位更干净。

养娃不是越操心越好,宝宝这3个毛病,家长一定要学会“忽视”

3. 对宝宝正确引导

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宝宝,家长要告诉他们,摸私处是一件隐私的事情,和上厕所、洗澡一样,不能被别人看到,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

家长还可以借此机会给宝宝做一点性启蒙教育,教他认识身体器官,了解性别差异等。

养娃不是越操心越好,宝宝这3个毛病,家长一定要学会“忽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种种小毛病,除了上述几种,还有说脏话、尿床等,其实他并不是故意而为之,只是心理或生理发展的特定阶段。

但家长们过于紧张激动地应对,反而会加重这些毛病。

因此,家长们可要记住,不是越操心孩子越好,有些有小毛病,一定要科学地处理,懂得适当的“忽视”,对孩子会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