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從“可選”到“必選”信息無障礙之路還有多遠

從“可選”到“必選”

信息無障礙之路還有多遠

今年“雙11”期間,一則“30萬視障者在天貓分紅包”的消息引人關注,“明眼人”很難想象,視障人士如何玩手機、搶紅包?

這需要倚賴手機廠商和互聯網企業提供的無障礙“盲道”:手機軟件優化到無障礙的程度,藉助讀屏軟件讀出各個圖標和信息,“看”手機變成“聽”手機。

據瞭解,我國知名的主流社交軟件、購物平臺、新聞娛樂App等都已逐漸加入信息無障礙建設中。今年4月的科技無障礙發展大會上,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無障礙環境促進辦公室主任呂世明說,無障礙熱潮終於來臨。

關於“雙11”的消息中還提到,目前有30萬視障者主動選擇網購平臺購物。而這個長期失焦的群體,早在2012年的人口數據統計中就已達1731萬人。視障人士參與“雙11”,是信息無障礙之路的一大步,儘管人數僅是千萬視障者的一個零頭。

“互聯網給了我們自由”

“沒有一件不是從網上買的。”陳燕指了指身上的衣服。不久前的“雙11”,她買了方便直播的新款手機,便宜29元的紗巾,還給導盲犬添置了狗糧,“吃的不敢囤太多,因為我們不好識別保質期。”

46歲的陳燕是國內第一代盲人鋼琴調音師,她生著一雙大眼睛,總是高高扎著燙了卷兒的馬尾,乍一看與常人無異。對她來說,在實體店購物是件“尷尬”的事情,“這沒你能穿的衣服”“瞪著倆大眼珠子不會自己找嗎?”諸如此類的話十分刺耳。

幸好有了一條虛擬“盲道”,網購、點外賣、寄快遞、訂火車票、“看”新聞,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能通過手機解決。手機是“眼睛”:有了地圖導航,不用再找人問路;以前不管做什麼總被別人陪著、管著,現在可以一個人出去溜達,喜歡的東西自己就直接買了。

“不方便的人更渴望獨立”,對此她深有體會,“互聯網給了我們自由。”

走出信息孤島是在2008年,換掉了多普達、諾基亞,陳燕第一次用上國外某品牌的智能手機。手指滑動、軟件讀屏、雙擊選擇,語音速度最快可達正常的100倍,陳燕習慣聽75倍語速,普通人很難跟上,“搶紅包的時候就得調到百分百。”

但在10年前,國內第一代智能手機的信息無障礙優化幾乎還是空白。

主動改變者

同樣是在2008年,社交軟件流行起來,當時還是盲人按摩師的曹軍覺得神奇,自己想要體驗的時候卻犯了難,很多品牌的智能手機沒有考慮到障礙人士,並不支持語音朗讀,於是曹軍有了自己做讀屏軟件公司的念頭。

創業之路格外曲折。由於視障人士的市場利潤少,初創公司待遇相對不高,找到第18個程序員時,對方才表示願意先兼職3個月。此外,在產品設計上,簡單的電話、短信讀屏容易實現,複雜程序例如手機QQ就讀不出來,攻克了4個月仍無結果。他的一個朋友有馬化騰的郵箱,曹軍報著試試看的想法,給馬化騰發了郵件,沒想到真有了迴音,拿到了QQ的接口。

技術問題光靠自己無法解決。曹軍開始主動聯繫廠商。初期並不順利,轉變發生在2013年,“人們漸漸意識到信息無障礙對於盲人的重要性”。他說,儘管讀屏逐步普及應用,但水平不一,且銀行類App等至今仍不支持。

曹軍從前愛聽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姐姐一天只給他讀半小時,每到“下回分解”時尤其讓人著急。用上手機讀屏,曹軍花了3天時間一口氣聽完了。像過去那樣沒有智能手機的日子,他已經不敢想象。

最難的是“推不動”

2011年初,淘寶前端工程師接到了一個特殊的投訴。因網頁改版導致第三方讀屏軟件失效,一位視障賣家無法在後臺正常操作。這次對話,讓這位工程師第一次注意到這一群體。網站修復後,淘寶成立“無障礙實驗室”,視障人士能參與“雙11”狂歡,離不開8年前的這次契機。

大多數企業都是收到視障人士的反饋後,才意識到這批用戶的存在。許多視障人士與賣家一樣,不懈地反饋,為自己爭取更好的使用體驗。但現實情況不僅“慢半拍”,往往還伴隨“反覆性”,“下個版本能讀了,下下個版本又讀不了了,來來回回的就是一個拉鋸持久戰。”

一年裡,現在的北京市盲人協會副主席曹軍有大半時間花在溝通上,陳燕也在意見反饋、社交媒體宣傳上下功夫,她玩抖音、做直播、發微博,告訴大家盲人也可以正常使用手機,“許多人還停留在閉著眼睛想象盲人的生活,他們不瞭解盲人真正是什麼樣的,那些手機軟件的開發者也是。”

而一些企業連“閉眼想象”都不願去做。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的視障工程師王孟琦說,“特別是那些處在生存邊緣的中小型互聯網產品,有的正在快速增長期,幾乎不會考慮視障人士。”

研究會為企業提供代碼層面的解決方案。工作5年,王孟琦遇到過很多技術挑戰,有的產品框架改動大,自己也不懂,“但這就是時間問題,只要有足夠的耐心最後都能解決”。對他來說,最難的是“推不動”,“這是人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觸及利益點的時機,許多企業管理者不會考慮無障礙。障礙和無障礙差的不是一行代碼、一個字符,而是一個理念。”

把一個產品優化到無障礙的程度需要多大成本?沒有人拆分出來做過精準衡量,它應當天然地存在於整個產品的研發流程中。王孟琦認為,這與產品體量、框架、開發者對無障礙的瞭解以及發佈新版本的節奏有關,但總體上不會太高。

作為國內首批支持無障礙的App,手機QQ陸續推出OCR圖片文字提取功能、QQ表情讀取、聲紋加好友等功能,實現2425個無障礙特性。QQ技術負責人黃俊洪說,QQ做無障礙沒有KPI指標,也不是慈善事業,是社會公平的一種體現。他們並沒有設置一個專門的無障礙功能研發團隊,很多無障礙化的工作、功能和標準,在整個產品的研發過程中就已經貫穿其中,驗收階段再請視障人士和研究會測試,協助改進。

從“可選”到“必選”的等待之路

研究會處於用戶與企業之間的夾心層,兩年前,視障用戶曾因無障礙體驗變差集體發聲。

王孟琦理解用戶的感受,互聯網產品是剛需,他們急切希望今天反饋,明天就能修復好。但無障礙優化是有過程的,需要排期,尤其對於很多企業,無障礙只是一個“可選項”,優先級並不高,當用戶得不到及時回應,或是趕在軟件大改版時“剛好”優化,界面天翻地覆的變更,用戶一下子適應不了,這才引發了不滿情緒。

研究會秘書長楊驊說,研究會和企業正在一步步解決困難。很多產品不知道自己的用戶中有視障者,研究會負責普及、告知;企業缺乏專門的技術人員,有時好心辦壞事,產品改造得不符合需求,反而做了無用功,研究會就幫助提供技術方案。

15年前,要開辦一場無障礙的論壇,影響力還很低,得靠殘聯的工作人員一對一、點對點地邀請嘉賓。呂世明說,當時的情景不是大家不重視、而是被忽視。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不是不理解、而是不瞭解。

信息無障礙建設一直被推著向前。楊驊認為,有了政府、企業、公眾的關注和支持,近幾年的信息無障礙發展很迅速,但總體來說還是太少。她希望組織高校的相關專業來研究更多無障礙領域的課題,讓未來的開發者們能儘早接觸。

障礙人士群體也一直期待國內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來保障他們平等使用互聯網的權利。楊驊介紹,在無障礙領域,可供參考的有國際上的W3C標準,IOS和安卓也都有無障礙指南,這些都是推薦性的,約束力不是很強。

如果無法讓障礙人士享受到互聯網的成果,那麼技術的進步只能加大鴻溝。王孟琦說,理想的信息無障礙是可以在任何時候被任何人很順暢地使用。這不光指視障人士,還包括暫時遭遇障礙的普通人。在許多不方便看與聽的場景中,每個人都可能正經歷著“障礙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