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现在去医院看病安不安全?快报记者专访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不必恐慌,有病及时去医院

今天是大年初五,往年到了这个时候,春节假期接近尾声,身体不适的市民大多赶在这个时候扎堆往医院跑,各大医院迎来节后一拨就诊高峰。

但是今年情况特殊,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市民春节期间取消了各种聚会活动待在家里,有些人甚至身体不舒服也不敢到医院去看病,担心被感染。

现在去医院看病到底安不安全?接下来我们该怎么看病?昨天,都市快报记者专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教授。

“市民对医院不要产生恐惧心理,如果身体不适,该去医院的还是要及时去医院。”王建安院长说,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各地医院积极响应卫健委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指示,进行了紧急部署,浙大二院从1月18日开始,推出了十大防控措施,确保患者看病安心,医生治病放心。

就医过程监督组在普通病房巡查,提醒每个人做好防护措施。

措施一:所有来院人员测体温控制感染源

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打赢这次防疫攻坚战的重要基础,为了控制感染源,不让可疑病人在医院里乱跑,浙大二院将院内就医路线进行统筹规划,关闭了部分出入口,患者到达医院后,从哪里进入,从哪里出去,有着明确的就医通道。

凡是来医院人员,在入院时将测量体温,不光是患者,所有进出的医护人员也要测。医院准备了50余把额温枪,在每栋楼的入口处,由专人负责给进入者测体温,以及时筛查发热病人,并指明正确的就医通道,从而保护来院的患者和员工。凡是体温高于37摄氏度的,将予以复核,以免漏诊。

措施二:

敦促来院患者戴口罩切断传播途径

戴口罩,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防护方法。医院是公共场所,医院也在大力宣传科普,在9个入院口安排专人,包括门诊护士、志愿者、安保人员等,敦促每个前来就诊却没戴口罩的人员,及时戴上一次性医用口罩,做好防护,为的就是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措施三:

填问卷排查流行病史

所有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需要填一份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

填写方式很方便,来院人员在自助机上打钩签字,主要是确认是否有疫源地接触史;是否有发烧、咳嗽等典型症状。此外,还细心地纳入了一些新冠肺炎的非典型症状,比如肌肉酸胀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排查高危人群,做到每一位患者的情况都可追溯,把好进门的第一道关。

措施四:

改造发热门诊

从一层楼扩充到四层楼

减少人际接触、增大人际距离

作为省内日门诊量领先的三甲大医院,浙大二院的发热门诊就诊人数日均400多人次,多的时候在700多人次。

发热门诊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点。如今发热门诊的重点工作是排查是否是新冠肺炎感染,按照规定,筛查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病人的整体等候时间会比较久。患者多,等候时间长,环境空间如果狭小拥挤,这些因素加起来,就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根据形势预判,浙大二院第一时间对发热门诊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改造,除了原本就有的一楼门诊区域,还迅速将所在的二至四楼腾空开放,用于病人接诊及医护人员办公休息,从而稀释单位空间的病人密度,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概率;在接诊量集中、任务很重的滨江院区,后勤仅用一个通宵10个小时的时间,就在门前空地搭建起两间共105平方米的候诊区域。

同时,在两院区发热门诊增设诊间,并从其他科室抽调200名医疗骨干,经过强化培训,驰援发热门诊,让病人快速得到救治,减少在院内停留的时间。

措施五:

将药房、验血、拍X光开到发热门诊

减少人员流动减少交叉感染

对人传人呼吸道传染病一个重要防控策略是:减少人员流动,增加人际距离,减少人员接触。为让发热病人在院内少流动,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和各科室的协同下,医院当即在发热门诊内,集结挂号、问诊、缴费、检验、检查、领药等环节,包括将X光片设备也移入诊室内。病人无需离开发热门诊区域,所有流程都可以在此一站式完成。如此既方便发热患者就诊,又保护了院内其他病人。

措施六:

一旦发现确诊病人

就走专用电梯专门路线

转运流程更安全

疫情来袭时,浙大二院两院区除了备好负压病房外,还先后腾空5个楼层,备出123个房间,用于收治留观病人。腾挪病房时,并非哪个科室的病房空就腾空哪里,而是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的标准,科学选取区域,这样,既为防疫储备了空间,也可避免“大区域”之下,可能造成的院内交叉感染问题。

医院还对患者的转运流程进行了改造。若有需要隔离的患者,医生、护士、护工会在严密防护下,经由专门路线、专用电梯,将其送达专门病区,由专人进行照护。如果发现确诊病例,也会在严密防护下,由专人联系120负压救护车,将确诊患者送到定点医院。一个个“专”字,充分显示出浙大二院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的细致和有序。

措施七:

院感科组成10人侦查队

时时监督诊治流程

医院竭尽所能关心和保护每位医护人员,按照国家规定的新冠肺炎诊治防护的最高标准,做好各项防护设备配置、防护措施的落实。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调配和管控,确保一线医护人员防护到位。

此外,医院里还“潜伏”着一支10人的“特殊侦查队”:医院感染管理科定人、定点、常驻在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从个人防护、诊治流程等的每个流程,对每位医护人员进行监管。

措施八:

盒饭送上门,避免医生交叉感染

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工作任务繁忙,不少前线医护人员和专家组成员无法准点去食堂吃饭。为此,后勤保障人员将热腾腾的饭菜,直接送到他们的面前。棕褐色的小推车,成了医护人员眼中的温暖风景。

尤其对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来说,减少离开诊区,也是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之一。除了将饭菜送上门之外,医院还尽一切力量保障医护人员后勤工作:在发热门诊二楼专设会议及休息区,为每位上岗的医护人员免费供应一日三餐,每日保证有牛奶,每顿均有水果等,晚上增设夜宵,供应银耳汤、姜汤等暖心暖胃甜品,并在发热门诊内增设洗漱区。

措施九:

4小时轮一班,保证充足休息

医生安全了,患者才会安全

自浙江省启动一级响应以来,医护人员身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打疲劳战的危险性不言而喻。通过200名医疗骨干的有力“补给”,医院将发热门诊值班从最初的12小时的两班倒或8小时的三班倒,立即调整为4小时轮班制,确保医护人员能及时得到休整。

此外,考虑到很多医护人员是双职工家庭,部分职工家庭又有特殊困难,医院定下“夫妻不同班”等原则,及时梳理名单、做好通知,通过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工作,充分体现医院的人文关怀。

措施十:

及时更新诊疗规范

每天进行医护人员培训

保护好医护人员的安全,是打好这场防疫战的重点。为此,医院严格按照标准,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这段时间,浙大二院每天开展疫情防控相关培训2—3场。

比如,要求每个到发热门诊支援的医护人员,必须明确知道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每个区域的防护级别,以及自己如何做每一步;专门进行采样培训,并让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从旁督导,确保他们准确、高效地作战。

此外,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适合本院的诊疗方案。比如昨天刚公布的第四版“诊疗规范”,根据要求及医院实际情况,立即进行微调并发布到临床一线,根据需要以最高标准执行。医务部会将各区域的最新防护步骤要点,粘贴在醒目处,以便医护人员随时得到最正确的信息。

首席记者 俞茜茜通讯员 方序 郑芬芳 童小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