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九陰真經》總綱言明九陰極盛乃是災害,這是不是與書名自相矛盾了?

繁華萬里


《九陰真經》和《九陽真經》,共同構建出了“射鵰三部曲”中數代高手的武學基礎,但是一陰一陽的經書之名,卻帶給了許多讀者不少的疑惑。那就是無論是《九陰真經》的總綱,還是《九陽真經》所闡述的要旨,皆言明“武學的最高境界,乃是陰陽互濟之道”,但兩部典籍,卻皆以“九陰”和“九陽”兩個極勝的兩端作為書名,這是不是自相矛盾了。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從新修版小說中的解釋是由於黃裳的一個擔憂引起的,而從小說背後來說,卻是因為小說經過幾次修訂之後,改變原先設定的一個結果。



《九陰真經》裡面的武學偏重陰柔是個事實,但這裡面有原因的,而他的武學修為達到了最高境界也是一個事實,兩者其實並不矛盾。

在我們看新修版小說“射鵰三部曲”時,可能都會因為《九陰真經》的“陰陽”屬性而產生過矛盾。因為從“九陰”之名來看,該部秘笈應是偏重陰柔屬性的武學,後來斗酒神僧也是在看《九陰真經》之後,覺得《九陰》陰氣太重,一味崇揚道家黃老之學,只重以柔克剛,以陰勝陽,未及陰陽互濟之妙,才創下的《九陽真經》。然而在《九陰真經》的總綱上,卻清楚的寫著“陰陽互濟”之道才是武學的最高境界,這是不是黃裳自相矛盾了?其實這並不矛盾。

《九陰真經》中所載的武學偏重陰柔,這是個事實。我們都知道經書上所載的武功,是黃裳經過了四十年的苦思,破解敵人的武功之道而來,特別是下卷中外家武功,先載敵人之功,後述破解之法,其出發點就是為了報仇。因此目的,故而這些武功的實戰性都特別強,而且為了增加敵復仇時的勝數,招術上都是道行陰險詭異及狠辣。這也是後來的“黑風雙煞”和周芷若等人僅憑“九陰白骨爪”這些外功,都能闖出一時的名堂。再加上黃裳自身的武學來自道門,這就導致了《九陰真經》整體的武學理念偏重陰柔,有“九陰極盛”的特性,這也是經書之名緣何取“九陰”之名的原因。


他之所以著下《九陰真經》,是不想湮沒自己多年苦研的心血,但對於經書所載之學存在的這個問題,黃裳非常清楚,他更他明白“九陰極盛”乃是災難,一味偏重陰柔,遠離光明正大之道,會對練此武學者,心性受到魔性的吞噬,最終害人害己。因此他才寫出了總綱一篇,將《九陰真經》上卷的內功心法,所論述的武學原理,做了一個宗旨性的歸納。總綱從武學的根源上,講明瞭“武學的最高境界,乃是陰陽互濟之道”,也糾正了道家武學偏重陰柔的流弊與缺失。可見,黃裳的武學修為是已然達到了武學的最高境界,他是感悟到了武學的至理。

從總綱的修煉出發,能將《九陰真經》原本偏重陰柔的屬性去除,從而達到“陰陽互濟”的境界。後世的一燈大師和洪七公在重傷後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復原功力,便是得益於總綱法門之功,而郭靖更是能“降龍十八掌”打出剛柔並濟的妙用,在後世的傳承中,張無忌更明言“九陰九陽,並駕齊驅”,黃衫女子會說《九陰真經》博大精深。

不過在黃裳撰完經書時卻忽然想起,此經若是落入心術不正之人手中,持之以橫行天下,無人制他得住,後果不堪設想,但若將這篇總綱毀去,又心有不甘。黃裳讀遍道藏,精通內典,因而索性將這篇總綱譯成梵文,但卻是以中文音譯。在他想來,此經是否能傳之後世已不可知,中土人氏能通梵文者極少,兼修上乘武學者更屬稀有,得經者如為天竺人,雖能精通梵文,卻不識中文,也是無用之功。其實就是為了預防,《九陰真經》防備落入歹人之手練成絕世神功的一種手段,沒了總綱,修煉者若起歹心,自難避“九陰極盛”的危害。


但也是因為總綱乃是音譯梵文,少人能真正破譯,導致了得到《九陰真經》的人,都只是修煉經書上中文所載的武功,從而違背了總綱上“陰陽互濟”的理念,引起了世人對《九陰真經》屬性的誤解。便是當日獲得真經的王重陽和斗酒神僧,只怕也是未必能夠看懂,不然斗酒神僧也不會論斷《九陰真經》是一味的只重以柔克剛,以陰勝陽了。不過也是斗酒僧沒看懂,畢竟不是純梵文,又或是匆忙朗閱一遍沒看到,這才有了《九陽真經》的問世。當然了,若沒從總綱出發去修煉九陰內功,其內力還是會受到“九陽神功”的剋制,畢竟《九陽真經》就是為了剋制“九陰”而來的。

故而,《九陰真經》的總綱與真經中所載的武學是沒有矛盾的,總綱是武學原理根源上的歸納,它能從根本上改變真經上所有的武學,乃至天下所有武學在本質上出現的偏頗屬性。其實這也僅是新修版小說,為了奠定《九陰真經》乃是代表武學最高境界的地位,而作出的一個解釋而已。

從小說創作的背後來說,之所以會出現武學理念矛盾的這個問題,乃是幾次修訂造成的結果。

在最初的連載版小說中,《九陰真經》和《九陽真經》,乃同是達摩祖師所創。《九陰》是克敵制勝的外功,佛門雖有降魔之說,但更重度化而非殺戮,這經書的武功難免陰險狠辣,因而取名“九陰”,而《九陽》則是修人心性的內功,剛好與之相反,兩者既相剋又相生。練就“九陽神功”能夠發揮出“九陰”武功的最大威力,但也能剋制“九陰”武功的招術。達摩祖師也是怕這《九陰》落入壞人之手,危害蒼生,因而才會創出《九陽》或者將兩者分開而著,給後世之人留下一個剋制之法。從這個設定,能看出《九陰》和《九陽》,就是兩個極端的屬性。


而在修訂版(三聯版)小說中,開始將《九陰真經》的創作者改為黃裳,也就“九陰”一名對照,將《九陰真經》改成偏重陰柔的道門武學。在這版小說中,《九陰真經》作為武學寶典的地位開始提高,不再是單純的外家武功,而是包含上乘內外功的秘笈,按照張無忌在發覺周芷若修煉“九陰”之後的那股陰勁之後,更是講出其內功能與他的“九陽神功”各擅勝場這樣的話。不過,按照這版小說的設定,“九陰神功”和“九陽神功”,還是跟各自的書名一致,是偏屬陰陽兩個極端的內功,“九陽”還是“九陰”的天然剋星。

但到了新修版小說中,對這兩部秘笈的設定又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兩者不再是單純的偏重“一陰一陽”,兩個極端屬性理念的武學,而皆是代表著武學最高境界的兩部寶典,各自的要旨,皆是言明“武學的最高境界,乃是陰陽互濟之道”。其實這是因為金庸先生為了表達一個理論,那就是中華武學博大精深,各門各派,源遠流長,在武學最根本的理論上卻是殊途同歸的。既然是代表武學最高境界的寶典,其武學理念就應當是還原出了中華武學的根源。

黃裳的武學悟自道藏,表面上偏重陰柔,實際上究其根源,道門與佛門的武學,乃至天下各門各派的武學都一樣,其原理都是從“陰陽互濟的太極之道”演變而來。只是在各自發展的道路上,繼承之人的修為不同,對武學至理的感悟不同,因此產生了偏頗與差異,或重陰柔,或重剛陽,才慢慢演變出不同武學理念的流派,但在根源上都是殊途同歸的。表現出來的都是互補短長,百川入海的包羅萬象。這一點,一燈大師在譯出總綱之後的論述,還有後來一代宗師張三丰的一句話,說得再明白不過。

張三丰道:“紅花由藕,天下武學原是一家,千百年來互相截長補短,真正本源早已不可分辨。”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十回》


由此可見,黃裳與斗酒神僧,在武學修為上,在對中華武學根源的感悟上,是同處一個境界的。這才真正解釋了修訂版小說中,張無忌對“九陰”“九陽”並駕齊驅,各擅勝場的論斷。兩部寶典都還原出了中華武學的根本理念,就是陰陽互濟之道,這也是武學的最高境界,武學的至理。不過,新修版小說中《九陰真經》的地位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卻因三版小說這樣不斷的修改和變更原來的設定,給先入為主的許多讀者帶來了不少困惑。

總而言之,《九陰真經》作為一部包含了武學原理和內外功的武學行要,假若沒從總綱出發去修煉,就會陷入“九陰極盛”的災害。反之則能從總綱所闡發的武學至理中,得到武學最高境界的理論和方法,練成陰陽互濟的大成之功。《九陰真經》總綱和《九陽真經》要旨的理論是一樣的,都還原出了武學的根源,也印證了張三丰所言,天下武學原是一家。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