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长什么行为?

V金日寰宇


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最主要的行为特征我想有两点:第一是自我意识的成长,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同;第二是挣扎在独立意识和依赖心理之间,导致情绪的波动比较大。我家里就有个刚刚走出青春期的男孩,这几年来几乎每天都是和他斗智斗勇。说话的方式和尺度,都需要先过过大脑,慎重去思考。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们想想自己曾经有过的这段时期,其实发现这是每一代人都是这样重复的心理变化经历,所以首先是需要接纳孩子的这份情绪变化。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的行为特点的共性是“叛逆”,当我们对他的情绪和行为进行呵斥时,他们的想法就是,你越是这样不让我干,我越是要这样和你对着干。因为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产生,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我们知道这是孩子成长的过程,要带着一份欣喜的眼光来陪同孩子一起度过这段时期。

对付青春期的熊孩子,我在这几年斗争的经验中,有这么些体会。首先就是父母放低姿态,既然他们渴望得到价值认同,我们就满足他们这份心理。虽然很多时候的观点是很青涩的,可千万不要轻易去嘲笑他或者是带着权威的架势去说教。我是每周会要求孩子留一个晚上陪父母散步,美名其曰这是他应有孝顺的行为。在散步过程中主要就是聆听他的声音。其实也就是套套他的话,了解他目前的一些想法;其次是引导孩子的情绪。我们看到这个时段的孩子很突出的一个行为动作,就是不开心了,用力摔门。要是我们此时去斥责他,会带来更强烈的反应。在孩子情绪强烈时,要给他个时间和空间去消化这份情绪。等他冷静下来在一起讨论。

宜疏不宜堵,但愿你们能够顺利陪孩子走过这段心理历程。


鹈鹕心理


我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长的三种行为。

一、喋喋不休,没完没了。我接触过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大多和家长关系紧张,和家长几乎零沟通,除了向家长要零花钱外,我见过一个和家长拳脚相向的孩子,包括向家长要钱,现在没有语言交流,需要钱时就向家长发短信,告诉家长需要多少钱,要买什么什么用,我问他怎么和家长闹到这个地步,他告诉我他最烦家长的抓住自己的一丁点错儿就大肆数落喋喋不休没完没了,他还告诉我他后来干脆和家长零沟通零接触家长让干啥偏不干啥,再后来,家长毫无办法,只好任其发展。


二、一切代办,认为孩子永远长不大。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最渴望的恐怕就是独立、自由,让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而相当多的家长呢,总认为孩子还小,不应多操什么心,平时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不能让学习之外的什么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于是,对孩子的一切事必躬亲,一切代办,孩子提出异议,家长甚至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不懂事,就一意孤行,孩子继续反对,家长或一笑了之,或置若罔闻,孩子见反对无效,就会从心里反感,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干涉了自己的独立、自由,于是开始疏远家长,最后被逼向冷战。


三、暗中跟踪,一百个不放心。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谁能没个知心朋友,甚至异性朋友?而部分家长知道孩子有了异性朋友,或不问青红皂白便大声训斥,或不动声色暗中跟踪,孩子发现孩子家长跟踪后,向家长解释,家长却矢口否认,甚至百般抵赖,于是,家长不放心孩子,孩子不信任家长,时间一长,互信完无,冷战开始,更有甚者,双方成为仇人,以至惨案发生。

的确,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叛逆,做家长的,首先给孩子以信任,多沟通,多疏导,双方共同努力,让孩子顺利健康成长。



郭老师说语文


我家侄子今年12岁,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始出现大人常说的青春期叛逆、自主性过强、不爱被管束等行为表现。



虽然只是前青春期的一些表现,但当关注到他的这些变化后,父母与他闲聊,其实是期待旁敲侧击能够弄明白这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但孩子的回答是:烦!比如:

反感大人动不动就说“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父母还要管我那么多?我就是想自己玩会游戏、去找同学玩都不行吗?走亲戚没意思却要我听大人的话跟着去?

反感大人查看我的隐私,从妈妈说我的有篇日记写的真滑稽以后,我再也不想和她分享什么了,。可是妈妈会借给我洗衣服、整理东西等翻看我写的作业、物品之类的。

反感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我要交朋友还要经过父母的批准,哪些能交哪些不能交,为什么要不告知地情况下就挂断朋友的电话?什么事情都替我做主了、从来不问问我的感受,父母总是给予我不需要的。就像一个父亲在听到儿子甩门而去的一句话“你们从来不爱我!”以后很惆怅,“明明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孩子还说父母不爱?”可能这份爱就少了尊重和理解,没有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的独立个体来对待。



反感父母常说“长成大孩子了,要有大孩子样、有成就,要在外人面前表现的多么乖巧进步,可是自己却拿我当孩子的对待?真烦!”确实,很多父母会对孩子寄予厚望,在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期待他们能有所成绩,期望他们独立却又做不到带着爱放手。让孩子像个孩子一样去成长,父母给到引导和培育就够了,不要让大人的虚荣心给孩子带来负担。

面对孩子反感大人的行为表现,父母是否只能感觉无奈又无力?只期盼着青春期快快过去?

显然这样是不合适的。

首先大人要解密青春期,知道青春期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心理变化,才能知道如何用亲春期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其次父母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和与孩子相处方式,而不是总想着纠正孩子。简尼尔森博士说,如果孩子有完全的能力和责任感,他们为什么还需要父母呢?实际上孩子18岁以前都需要父母。但我们要注意到孩子需要父母培养其能力和责任感而不是总纠正孩子的行为。孩子在成长就需要父母同步成长,根据孩子的表现来改变自己的心态和与孩子的相处方式,这样才能在孩子行为表现上给予引导。

最后,带着爱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棵小树需要阳光雨水,也需要大风的摇曳和霜雪的打击,这样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只是庇护在大树下,没有成长的空间也没有时间去历练,相信这很能成“材”。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在他们不要父母的时候就远远地静静地陪伴着、各自安好,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及时给到他们帮助,反馈问题、克服困难、共同面向成长的目标才是合适的节奏。

愿每个家庭和谐幸福,孩子开心健康成长。


丛丛老师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常常表现为: 反抗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大人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大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 理想与现实的困惑青春期的孩子,视野开阔,观察力加强,感受力提高,他们用好奇的目光审视面前的新世界,如发现与书本上所学的有很大差异,就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困惑。 劣等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变得经常注视自己,有时只因相貌上的小小缺陷和学业上的小小失败,就自认为低人一等,而把他人看得过高,产生劣等感,变得孤僻。 自我显示青春期的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这种倾向虽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应加以正确引导,否则易于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走上邪路。 关心异性由于性激素的刺激,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异常关心。异性成为同学中谈话的中心话题,有的孩子偷偷地阅读性知识书籍,更有的孩子试图建立一对一的男女交际等等。 鉴于以上原因,首先家长应明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变化是正常的,是青春期心理变化在行动上的体现,家长不必过分注意和担心,对孩子的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动不应过分压制。否则就会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心理隔阂、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孩子在此期间最讨厌:

孩子最讨厌家长唠叨!过多的叮嘱孩子,唯恐孩子做的不到位,其实孩子最希望能把它作为一个成人对待,尊重他的意愿,给他充分的自由。

孩子最讨厌家长包办代替。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他希望能够像成人一样去探索世界,展现自己的能力,而家长往往认为他们还没有长大,只是一个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放心,所以很想替孩子包办代替。这个时候就会造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通过包办代替来控制孩子,而孩子想挣脱家长的控制,所以就会造成很多矛盾,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遇到更年期父母的时候,青春期的躁动和更年期的焦躁碰到在一起。那是更加悲惨的事情。

孩子最讨厌家长威胁。当孩子不听家长的话时,家长会以金钱来控制,不给孩子钱花,遏制他的经济,“有种别花我的钱”。"这是我的家,要不你就滚出去"。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抓狂,甚至离家出走。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矛盾升级的时候,孩子甚至会以自杀来解脱自己。

孩子最讨厌家长试探他的小秘密。我们家长往往会有一种窥视欲。这种欲望的背后是对孩子的不放心。家长特别担心他们会有早恋,男女交往等这方面的事情发生。经常会悄悄地翻孩子的书包,偷偷的看他的手机,刺探他的小秘密。这一点也是令孩子最反感的。只要平时和孩子坦诚的沟通交流,以朋友相待,相信孩子是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的,他有一些小秘密也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甚至上纲上线。

杨耘:二级心理咨询师,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学校心理学系主任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



依我所见,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父母“说一套做一套”,“假民主真专制”。


什么叫“说一套做一套”?


父母一面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不要刷抖音,不要玩游戏,一面却自己机不离手,微信朋友圈刷个不停。一旦孩子提出质疑——“你要求我,但是自己却不遵守“时,还要摆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权威姿态。


什么叫”假民主真专制“?


父母一面对孩子表示尊重和民主——”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选择吧“。一面却是——孩子做了自己不认同选择,这种父母就会以”提建议“的方式干涉孩子。比如孩子想要晚餐吃一顿肯德基,父母就开始劝孩子说,“这种快餐没营养,高热量……你正在长身体,应该吃的健康一点……”。


费劲口舌让孩子最终妥协,选择了父母自己认同的,一段时间下来,孩子最终往往放弃了再做抗争,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决定一旦和父母的不一样,最后都会被推翻,索性就不再自己思考和选择了。所谓“没主意”的孩子,往往就是这种假民主真专制的父母带出来的。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都应该和孩子平等地相处才是关系融洽的法宝之一。


超级育儿师兰海


青春期的孩子有青春期的特点,家长应该调整管理孩子的方法,让自己与时俱进,和孩子能够聊到一起。那么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长的什么行为呢?什么样的家长是青春期孩子的理想家长呢?

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长的什么行为

1,管的太严,什么都管。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本性解放的时期,他们就像一匹野马,想要奔驰在大草原上。这个时候家长管的太严,事必躬亲,势必会让孩子觉得家长“讨厌”,想要跟孩子搞好关系,就非常的难。

2,总拿自己和同学比。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是非常敏感的,他们有时候就像处于燃点的木材,稍微一点就着火。这个时候,如果家长经常的拿自己的孩子跟他们同学比,说他学习不如同学,努力不如同学等等,都会触碰到孩子那敏感的神经,轻者跟父母吵一架,有的会跟父母唱反调,我就是要学习不好,看你能怎么样,重者离家出走,或者做出来一些危险的过激行为。

什么样的家长是青春期孩子的理想家长

1,少说话,多体谅

到了青春期,如果孩子不喜欢,做父母的要在孩子面前少说话。尽量让孩子有什么事情找父母来说,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当然,遇到什么事情,家长也要多体谅孩子,犯了错误,改正还是好孩子。

2,相信孩子,不和别的孩子去比较

到了青春期,孩子非常敏感,好胜心也非常强。这个时候,家长要更多的去相信孩子,不要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

3,能和孩子聊到一起,玩到一起

虽然青春期是孩子的叛逆期,但是,并不是所有父母都不能和孩子做朋友,有的父母是做的非常好的,因为他们提前已经做好了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准备。提前做准备,和孩子培养相同的爱好,跟孩子聊天聊相同的话题,可以和孩子玩到一起,这样的家长是最受欢迎的,当然,也是做家长的最高境界。


欢迎访问我的头条号“睿爸快乐育儿”,浏览更多育儿知识。睿爸和睿妈是一对真诚的爸爸妈妈,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睿爸修了工商管理和物理工程双学位,我们育有两子,一个9岁,一个3岁,孩子学业优异,我们以亲身经历分享育儿经验。所有回答全部保证原创,欢迎分享、收藏、评论、关注。


睿爸数学课堂


想成为优秀的父母,要先学会“闭嘴”

此前,一家媒体针对“孩子最反感父母哪一行为”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唠叨”排行第一。


孩子最反感的六种唠叨方式:

命令式唠叨

在和孩子对话时,父母常常会直接给孩子下达指令,催促他去完成什么事。但如果一个人接受某种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起他心理上的厌倦和反抗,使他的行为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每次吃饭前,父母都会唠叨一句“要洗完手才能吃饭”。父母的本意或许只是想让孩子知道饭前洗手,但因为说话方式不友好和反复唠叨,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反感。

这种命令式的唠叨太过简单粗暴,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父母可以通过改变说话方式来减轻孩子的反感,比如吃饭前说一句“你洗手了吗”效果比“洗完手才能吃饭”要好得多。

过分关心式唠叨

父母关心孩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过度的关心反而会成为孩子的负担。事实上,过分关心式的唠叨不过是打着“关心”的旗号,做着伤害孩子的事。

这样的唠叨实质上是不相信孩子,不认为孩子有能力能把事情做好。久而久之,这种唠叨和不放心只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反正爸妈会提醒我甚至会帮我做的,我不用管”。

此外,过分关心式唠叨下,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习惯性模糊听觉”,虽然他在听,但是根本不往心里去,更体会不大到你的良苦用心。

毫无顾忌式唠叨

父母在众人或熟人面前抱怨孩子,暴露孩子的私隐,将孩子的糗事告诉他人,甚至以孩子的糗事为乐,丝毫没有顾忌孩子的委屈和尴尬。

这种唠叨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恶意”会慢慢滋养孩子内心的自卑,懦弱,甚至对父母的“恨意”。

负能量式唠叨

很多时候,父母会因为自己心里烦闷或者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而唠唠叨叨宣泄自己的负能量情绪。在这唠叨里,埋怨和指责往往占据了大部分,真正有用的话却没几句。

生活中,没有人会喜欢负能量,再小的孩子也不例外。长期处于负能量式的唠叨里,人人都会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成人况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

负能量式唠叨下培养出的孩子,往往自信心不足,专注力不够,思想消极悲观。

批评式唠叨

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指出,批评是一种负强化法,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结果只能是“家长出了气、孩子不服气”,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批评式唠叨生硬、严厉,结果越批孩子越皮,反弹力越大,越对着干。最后父母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其实,批评未必要义正辞严,未必要话中带刺,更不能以泄愤为目的讽刺挖苦、翻旧账、算总账。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丢弃坏毛病,养成好习惯。批评式唠叨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灵伤害。

惯性式唠叨

“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二胎家庭惯性式唠叨。

父母用原本固有的思维来对待孩子,时常没耐心听孩子说话,打断孩子说话。尤其是每当孩子出了问题或者闯祸后,听不得孩子解释,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来判断孩子的对错。

事实上,长期惯性式唠叨会让孩子产生不被信任的感觉,自信心也会受到伤害。其次,孩子对父母也会逐渐失去信任,严重的会自我封闭,不再和父母交流。


想要成为优秀的父母,就一定要学会“闭嘴”。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事事都能顺着自己的心意无可厚非,但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而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

没完没了的唠叨,只会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

家长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

*淘儿学,专注于k12教育,分享有理有趣的教育知识和信息*


淘儿学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从心理上,孩子从儿童时期渴望更多依赖父母转向更渴望独立,自主;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和尊重。从生理上,这是一个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所以这段时期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家长和孩子都是出于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那么家长应该注意避免出现哪些行为呢?

1、不要无休止的唠叨和打骂

家长无休止的唠叨只会带来更多的逆反心理,孩子认为家长没有把他当成大人,总是以对付小孩子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认为自己得不到认同和尊重。

家长应该正视事实,孩子已经长大了,他的思想上开始向成年人靠拢,作为家长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强加灌输,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好,给予孩子信任


2、对“早恋”的正确态度,不要怀疑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早恋。青春期,随着第二性征形成,孩子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关注周边的男同学女同学,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懂得喜欢别人或者被别人喜欢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应该接受孩子的这种情感的出现。

有的家长在这一段时期有点风吹草动就吓的半死,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电话,查手机,甚至会跟踪孩子等等,这些都是窥视孩子隐私的行为,只会增加孩子对你的厌恶和逆反。

所以不如坦坦荡荡的告诉孩子的是,爱情是美好的,只是这个阶段要分清主次,教给孩子正确的性知识,如果出现性行为应该如何正确的保护自己。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家长也要从心理上转变自己,孩子从一个懵懂依赖你的小家伙变成一个帅气的小伙子,漂亮的女孩。他们更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追求。家长也许会失落,害怕,担心。但是这毕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青春期对孩子对家长都是一个考验和成长,作为家长不要固步自封,要同孩子一同长大,才能顺利渡过青春期!


神奇麻麻木小暖


我回忆了一下自己孩子的青春期,觉得对我什么都反感,只要不管不问,他就觉得我是好家长。根据孩子们的共性,总结几点重要的吧。

一是不要偷看他的聊天信息。孩子应该都有QQ或微信,不要去看。如果你经不起好奇心非要看,他们的聊天内容会把你气炸,你会果断命令孩子不能聊天,或删除了谁谁。这样的结果,会让孩子很厌烦,甚至更糟。

二是不要总是和老师打电话问情况。青春期的孩子对什么事都敏感,他们在这个阶段认为自己长大成人了,总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才是最正确的。所以,他们眼中的老师和家长不对。

三是不要每询问孩子作业和成绩。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适应学习,主动学习。偶尔关心一下孩子的成绩是应该的,千万不要经常问。如果孩子成绩实在跟不上一,就非常正规地和他谈一次。

四是生活上不要像小的时候那样,事无巨细。孩子大了,冷暖自知,也不会饿着。不要老是催孩子多吃点,加衣服等。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这些事情就随他去吧。

对于青春的孩子,做为家长,要理解。要学会善于观察,会沟通。尽量变换一下自己的位置,从家长到朋友,从陌生的朋友到好朋友。一起努力吧!


七月的雨妈妈


我所教的孩子都是青春期的孩子,所以我最了解他们的心理。家长的如下行为会让他们很反感。

第一,不信任的行为。比如说孩子今天去找同学玩了,但是家长不信任,打电话四处去落实,这样的行为很伤孩子的自尊心,他们最反感。

第二,啰啰嗦嗦的行为。有些家长总把青春期的孩子当成幼儿园的小盆友,叮嘱完了这样再叮嘱那样,时间长了,你一开口,孩子就会炸毛,因为嫌你烦,根本原因是觉得你还把他当成小孩子看。

第三,对比别人家的孩子。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一个敌人,这个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了让自己家的孩子上进,总是去和更优秀的比,结果会越比越差,最后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第四,我是为你好的口头语。做家长的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孩子却不领情,因为他们体会不到“好”在哪里?反而是家长高高在上的指责和说教让他们觉得不被理解。


那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办呢?

首先,有些事情该放手一定要放手,孩子早晚要离开你,所以早点锻炼他们会更好。

其次,理解并包容他们。青春期的孩子其实内心很矛盾,他们很想让其他人认同他们,肯定他们的价值,所以家长一定要耐心的引导他们,千万不要上来就是说教,最后的结果肯定不好。这期间的孩子一定要以柔克刚才管用。

最后,放弃家长的优越感,真正的和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多说,你需要静静的听,你会听到孩子很多的心里话,他们有时候也很无助,很需要引导和帮助,毕竟,他们只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