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开国第一将军徐达的后代情况如何?


徐达作为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大将,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攻克元朝大都后更是收复了汉人丢失数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他的赫赫威名为世人所熟知,被朱元璋加封为公爵(开国六公爵之一),在死后更是极尽殊荣,被追封为中山王。而他的后代也不遑多让,徐达的后代中有两支公爵,一支是长子徐辉祖继承的魏国公公爵,另一支则是第四子徐增寿的定国公公爵。

徐达


长子的魏国公自然是继承来的,而幼子的定国公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自己挣来的,不过不太光彩。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前,徐增寿就暗地里帮助朱棣,建文帝怀疑朱棣要谋反,就问徐增寿怎么看,徐说:“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后来燕王却反了,徐增寿又密告京中部署,做了一回奸细,最终被建文帝处死。朱棣攻破南京后感念徐增寿的功劳,加封他为定国公,令他的儿子继承爵位。而徐达长子徐辉祖则是建文帝的支持者,明成祖登基后一度废掉他的爵位,后来感念徐达功劳,才允许其后人继承魏国公爵位,至此徐达后人正式达成了“一门两公”的殊荣。

徐达的长女徐仪华也非常尊贵,她嫁给了朱棣,朱棣称帝后被封为皇后,可以说徐达家能够形成“一门两公爵”的荣耀,和徐皇后也密不可分。

朱棣

魏国公和定国公享国都很长久,两个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之时,而且伴随着明朝两京的沦陷而依次灭国。首先断绝的是定国公,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殉国,京城大乱,而此时定国公已经传到了第九代徐允祯,根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一,因为李自成打算东征吴三桂,为了稳定后方“取勋戚大臣皆杀之,。。。内阁陈演、定国徐允祯等”,随着徐允祯被杀,定国公也不复存在。

李自成进京

而另一支魏国公则要延迟一年多,魏国公一直留在南京,在朱棣迁都后南京成了闲散之地,直到崇祯殉国。崇祯死后南京得大臣们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是为弘光帝,南京又重新成为了政治中心,而此时魏国公已经传到了第十一代徐文爵,因魏国公在南京,故并未受到李自成的影响,但是魏国公逃过了李自成却没有逃过清兵。1645年五月清军兵临南京城,弘光帝逃跑,忻城伯赵之龙身为守备南京勋臣却大开南京城门,率文武大臣于南京郊外跪迎清军主帅豫亲王多铎,而魏国公徐文爵也赫然在列,“赵之龙先剃头,魏国、安远、永康、灵璧、临淮以渐次剃迄”,后徐文爵被清朝贬为庶民。

投降清军

徐达,一代英豪,生前死后都极为尊荣,而他的后代在历经建文、永乐之变后仍然能够保住魏国公爵位,且又新得定国公爵,一门两公爵,实属难得,而魏国和定国两支都传到明末,更是难得,只是勋臣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相关,明朝灭亡了,依附明朝的魏国和定国两支也都未能幸免,定国公被李自成所杀,乱世之中玉石俱焚,而魏国公则投降清朝被贬为庶民,名节有亏,下场却也不算太惨。

参考文献:《明史》、《明季南略》


天涯看点历史号


徐达作为明开国大将,在明初大杀功臣的情况下仍然得以保全自身,并且在其后又出现一门两国公,在明朝不多见。

徐达长子徐辉祖,袭父亲魏国公爵位,靖难之役因心向朝廷而为永乐恶,一度幽禁。魏国公家族重心偏向南京。

永乐五年,辉祖子徐钦袭爵,后削爵为民。

洪熙元年,徐辉祖孙、徐钦子徐显宗袭爵,显宗无嗣,脉绝。

正统十三年,徐显宗弟徐承宗袭爵,此时,魏国公一系开始返回南京。

天顺八年,承宗子徐俌袭爵,去世后谥号“庄靖”。

正德十三年,俌孙徐鹏举袭爵,俌长子璧奎早逝,故以璧奎长子鹏举袭爵。

隆庆六年,鹏举子徐邦瑞袭爵。

万历十四年,邦瑞子徐维志袭爵。

万历二十三年,维志子徐弘基袭爵,南明时主动请辞,以子文爵袭爵。后弘基、文爵二人均亡。弘基从子仁爵,南明时以功封定南伯,殁于海。

徐达次子徐膺绪,于军中任职。

永乐二十二年,膺绪子徐景珩承袭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正统十一年,景珩子徐显隆袭南京府军右卫指挥佥事。其后裔直至泰昌元年,一直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

徐膺绪六世孙徐京,曾以名士自居,交友广泛。

徐达三子徐添福,勋卫,早卒。

添福子徐茂先,周王府仪宾,娶周王朱橚第二女兰阳郡主。

徐达幼子徐增寿,靖难时因向朱棣,被建文帝所杀,后追封定国公。定国公家族重心一直在北京。

永乐二年,增寿子徐景昌袭爵。

正统三年,景昌子徐显忠袭爵,正统十三年去世,子永宁年幼未袭。

景泰六年,显忠子徐永宁袭爵,曾长达十余年闲赋在家。从堂弟永宏为勋卫。

弘治十七年,永宁子世英早逝,孙徐光祚袭爵,去世后谥号“荣僖”;永宁次子世华为勋卫;徐光祚弟徐光祀,为勋卫。

嘉靖八年,光祚子徐延德袭爵。

隆庆二年,延德子文璧袭爵。

万历三十年,文璧孙希皋袭爵,希皋父廷辅早逝。希皋子允祯袭爵。


清初有徐湛恩者,亦称徐达后裔,清初隶属正蓝旗汉军,由贡生应武举,中康熙朝武进士。授侍卫,后因为文才改任兵部郎中。以武官改任文官,在整个清代都不多见。


楚邾


徐达有四子三女,长子徐辉祖继承了徐达魏国公的爵位。

建文帝时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徐辉祖忠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曾率领政府军支援山东,在齐眉山击败朱棣,后被建文帝错误招回,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取得最后胜利而告终。

燕军攻进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忠直的徐辉祖视朱棣为大逆不道的篡位者,闭门不出,拒不朝见朱棣,朱棣大怒,将徐辉祖囚禁在家中不准外出,五年后徐辉祖去世,但朱棣仍然让徐辉祖儿孙世袭魏国公爵位。

徐达小儿子徐增寿是跟燕王朱棣从小一起玩大的好朋友,在靖难之役中身在南京的徐增寿充当朱棣的奸细,为朱棣说好话传送情报,被建文帝亲手用剑杀死,朱棣造反成功登上皇位,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世袭。

这样一来徐达后人一门两公爵,成为明代绝无仅有的特例。有记载说到明朝末年南京有许多徐达后裔。

徐达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就是后来的徐皇后,二女嫁给代王朱桂,三女嫁于安王朱楹。


西贼闻之心胆摇


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一路追随朱元璋起兵,从一个农家贫民子弟为子孙后代打下了世代传承的功业,整个明朝徐达后代一直享受荣华富贵。徐达主要传出两脉,一是长子徐辉祖继承自徐达的魏国公一脉;一是四子徐增寿因功被朱棣封的定国公一脉。

魏国公一脉一共传了十一代,第一代魏国公徐达;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第三代魏国公徐钦;第四代魏国公徐显宗;五代魏国公徐承宗;第六代魏国公徐俌;第七代魏国公徐鹏举;第八代魏国公徐邦瑞;第九代魏国公徐维志;第十代魏国公徐弘基;第十一代魏国公徐文爵。

魏国公一脉世代镇守南京,掌控南京地区兵权,中间虽然有得罪皇帝被夺去爵位的时候,但最后都会恢复。比如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忠心建文帝朱允炆,不服朱棣统治,被剥夺爵位,但最后魏国公的爵位还是由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用明成祖朱棣的话说:“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这可能是魏国公能世代相传的一个重要原因。1644年第十一代魏国公徐文爵投降满清,被贬为庶民。

徐达四子徐增寿和大哥徐辉祖不同,在靖难之役中一心帮助朱棣,潜伏在南京城中将建文帝的各种情报告诉了朱棣,后来徐增寿告密的露馅被建文帝杀了。朱棣登基后感念徐增寿的功劳,追封他为定国公,由其子徐景昌继嗣。

定国公一脉一共传了九代,第一代徐增寿;第二代徐景昌;第三代徐显忠;第四代徐永宁;第五代徐光祚;第六代徐延德;第七代徐文璧;第八代徐希;第九代徐允祯。明朝迁都北京后,定国公一脉随明朝朝廷迁至北京直到明末。第九代定国公徐允祯于1644年战死于北京。

另外徐达的长女徐妙云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次女徐妙清是代王妃;三女徐妙锦拒绝朱棣的求婚出家为尼;四女徐氏是安王妃。


当狗容易做人难


中山王徐达一共有四个儿子、四个女儿。四个儿子分别是徐辉祖、徐添福、徐膺绪、徐增寿四人,都是朱元璋给起的名字。其中,徐添福早死,徐膺绪做过中军都督佥事,后代世袭指挥使。

徐达死后,由大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另一个儿子徐增寿原来是左都督,后来因为支持朱棣,被建文帝亲手杀死,朱棣登基后,封他为定国公,由他的儿子徐景昌继承。

如此一来,徐家一门二公,魏国公在南京,后代都比较贤明,一直带兵,除了徐鹏举时代出了一点问题,其他还算正常。魏国公的爵位也一直传到了明亡。

定国公一支在北京,历代皇帝更喜欢定国公,也有兵权。最后一代定国公名叫徐允祯,李自成攻打北京,守卫德胜门的徐允祯投降,农民军准备前往山海关迎战吴三桂时,许多贵戚被处死,其中也包括徐允祯。

有文献记载,徐达的四个女儿都是继室谢夫人所生。这其中,老大嫁给了朱棣,后来做了皇后。另外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朱元璋的十三子、代王朱桂。另一个嫁给了朱元璋的二十二子、安王朱楹,朱楹死于永乐十五年,没有后代。

永乐五年,徐皇后病死,朱棣看中了她未出嫁的那个妹妹,向谢夫人表示,希望娶她,立为皇后。谢夫人婉言拒绝,说女儿配不上皇上。

如此一来,这个女儿也就无法嫁给别人,别人也不敢娶她,只能出家为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