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亦武亦文谈金庸

金庸先生应当为中国通俗小说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昔日宋人有言:“凡有井水处,必有歌柳词者。”时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话怕得改一改了,应当是:“凡有华人处,必有读金庸小说者。”当时以金庸为代表的一系列武侠小说作家刮起了一股武侠热,让武侠小说这种被批判的小说形式彻底的走进了大众视野。

亦武亦文谈金庸

今日,重读金庸的作品,觉得仍旧有很强的可读性。首先,初读者会被他的情节所吸引,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金庸的小说,没有一部是平淡无奇的,这可能是金庸小说能留住大量读者的关键所在。但是,光有情节是不够的,金庸小说的语言描写也很具有特点,采用一种半文半白的文体,语言表达精炼,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动词、形容词等用运恰当到位;还有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用运,更是炉火纯青。如传统诗词,阴阳八卦,茶道文化,饮食文化,诗词歌赋等等在金庸的小说中都有提现,这充分提现了金庸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深厚的国学功底。

金庸先生的作品,名为武侠小说,其实比更多的所谓文人作品更具有文化价值。这可能是金庸武侠小说雅俗共赏的原因之一吧。

亦武亦文谈金庸

金庸小说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金庸先生在他的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中就塑造了一帮反清复明的英雄形象。在这部小说中,金庸表现了民族主义思想,为了民族利益,主人公可以放弃爱情,众英雄抛头颅,撒热血也是在所不惜。但是当我们把这部作品与金庸成熟时期的《天龙八部》、《鹿鼎记》等作品相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其中也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如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大汉族主义、女性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低下等等。但是我想,这也与金庸前期的生活有关吧!金庸出生于中国传统的书香门第,在金庸的青少年阶段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传统与民族屈辱共同造就了金庸这部小说的主题。

金庸终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能看的到自己的不足,在后期的写作中不断的改进。因此,金庸成熟时期的那么多部作品,讲的都是民族平等,民族融合;主人公的武功再高,如郭靖、乔峰,都不是以武服人。在他们的身上都提现出了武的真谛“止戈为武”。甚至到了韦小宝,他不知道自己的民族,也不会任何的武功,却能在江湖上混的风生水起。这即是金庸写作技术的进步,更是金庸武侠思想日臻完善的表现。

金庸的武侠,因此而写的越来越不像武侠了。那些个一代大侠,练就的是绝世武学,心怀的是百姓疾苦。这哪里是一个闯荡江湖的草莽英雄,分明就是心忧天下的仁人志士。

的确,金庸写的是武侠,但多了一丝文人气质。

亦文亦武,化文为武;这都是金庸武侠小说的首创。一代大师,心怀的不是江湖,是天下!

亦武亦文谈金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