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杨氏”简历曝光|广东杨氏源自梅州,名门望族之后

杨姓是中国的大姓,隋朝国姓,历史悠久。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杨姓人口近8000万,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

在梅州,杨氏家族也是悠久而文化深厚的姓氏家族。梅州有句流传甚广的民谣:“未有梅州城,先有杨古卜”,讲的就是在这片区域还未命名为“梅州”时,杨氏家族便已客迁此地,并在此扎根定居。

1100多年前,“庐陵杨氏”始祖杨辂的第五个儿子杨云岫,官至潮阳(今广东潮安县)太守。工作之余,游览山水,见梅州山清水秀,便筑室于梅州水南里,是“梅州杨氏”始祖,亦是广东杨氏始祖。千百年来,杨氏后人秉承崇文重教、卫国保疆家风,历朝人才辈出、科甲联翩。在梅州依旧流传着“父子进士”“三世科甲”“兄弟七进士”“一腹三翰林”的佳话。

“杨氏”简历曝光|广东杨氏源自梅州,名门望族之后

贤史千年前迁梅

为广东杨氏始祖

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来到梅州城郊东厢村百祖岗,临池塘而立的是两座古墓,一座是杨氏梅州始祖杨云岫之墓,一座是北宋初年曾敕封为护国大法师的定光古佛之墓。墓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梅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海内外的杨云岫后人们纷纷来到此处祭祖。

杨姓之根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桥山、姬水间。相传周武王姬发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杨杼公为杨氏始祖之一。晋武公时,封杨杼公于杨,称杨侯,几千年来,繁荣昌盛,瓜瓞绵绵。

据梅州《杨氏族谱》记载,开基祖杨云岫生于唐中和辛丑年(公元881年),是杨姓始祖64世。宋太祖赐进士,朝阳太守敕封朝议大夫,历官至都御史。杨云岫为人廉慎,厚重简默,才德兼优,存心仁爱,乐善好施,人称贤史。

云岫公946年游历梅州时,见梅州山水清秀,在梅州江南白马六巷筑室开基。他逝世于北宋乾德元年,享寿83年。云岫公七、八代裔孙于南宋绍兴年间,在梅州老城区道前街12号建造“杨氏家庙祠堂”(即云岫公祠)。云岫公原葬于福建武平南岩,乾德二年定光古佛云游,观其葬所,遂欲建庵,乃为相土,迁葬回梅州。

虽经朝代变迁、战乱、灾荒的历史洗礼,“佛赐吉穴,百年不迁”之古墓,仍然完好无损,特别是墓前大水塘千年不枯,成为一大奇观。此处已成为城区的人文景观,为广大民众所瞻仰。

千百年来,云岫公系繁房茂,是广东杨氏始祖,而今后人近800万,其裔孙遍及粤、闽、赣、桂、湘、川、浙、云、贵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欧美等国家。

杨姓是大埔县百侯镇人口最多的姓氏。从百侯镇政府出发,沿着古镇蜿蜒的村道,走进村子深处,一座气势恢宏的明代建筑出现在眼前。建筑正门横联上书“杨氏家庙”,左右联为“延瞻依百世,庆祖豆千秋”。杨氏家庙(延庆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六百多年历史。延庆堂坐北向南,占地3672平方米。

百侯宗族制内,含新建祠堂、修葺祖坟、制定族规、编修族谱、设立宗族产业等。其中宗族产业专设书亭,用于奖励科举,这是杨氏宗族产业的一大特色,是杨氏科举制度化的经济来源,为杨氏的科举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015年百侯镇政府,在杨氏家庙设置宗祠文化展览馆,以中原到江南的儒家人文精神、宗祠文化的内涵为主线,以数百年中杨氏家族迁移到百侯开枝散叶的历史为支线,来介绍宗祠文化的精髓。

“作为梅州客家人古老的姓氏之一,1100多年前,开基祖杨云岫前往梅州地区,在此定居扎根,从此后代枝繁叶茂,从梅州走出的杨氏后人,据统计达800多万,分布在世界各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说,从梅州走出,散布在广东的杨氏有300多万,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区、惠州、河源、广州、深圳、湛江、茂名等,其中粤西地区仅湛江就有100多万杨姓人口。

“杨氏”简历曝光|广东杨氏源自梅州,名门望族之后

家风家训慎言行

耕读传家才辈出

“顺父母、睦兄弟、和宗族、务勤俭、勤耕读、谨丧祭、肃闺门、慎嫁娶、安本分、禁非为”,这30个字是杨氏一族的家训家规,也是梅州杨氏后代谨遵的格言警句。在家风家训的引导下,杨氏一门人才辈出。

在百侯杨氏家庙旁有一座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为“通议大夫第”。“通议大夫第”为清朝陕西按察使、翰林杨缵绪故居,建于清乾隆年间(1750)。走进大夫第内,可见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致。2009年,“通议大夫第”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初年,百侯翰林、云岫公二十二世孙杨之徐,娶大埔茶阳饶氏女为妻,生下儿子缵绪、留绪、骏绪,兄弟三人先后皆中了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一个母亲生了三个翰林,这在当时极为罕见,因此在民间就有了“隔河两宰相,十里九状元,还不及我一腹三翰院”的故事,并流传至今。杨缵绪一生熟读经史,至老手不释卷,著有《粤秀书院课艺》《佩兰斋诗文集》等,其事迹被载入《广东通志》。

父辈耕读为家,出入庙堂,后辈们也不辱荣光。杨缵绪七个子侄同榜登科,在大埔也有“兄弟七进士”的佳话。“此外,百侯杨姓还有‘同榜十秀才’‘同堂七魁(举人)’‘同榜三进士’等美誉。” 百侯杨氏祖祠延庆堂理事会会长杨元锦说,杨氏家族历来崇文重教,“在建筑‘通议大夫第’时,杨缵绪特地在房屋左侧30米处建了一座兰台书室,以供子孙读书学习。”明清时期至今,百侯杨氏书香文脉延绵不断,及至近现代,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培新、中科院院士杨文彩等,皆为杨缵绪后裔。

与“通议大夫第”相隔不远处,在十字巷东边的小巷里,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初年的屋宇,名曰“百忍楼”,“百忍楼”为百侯杨家十四世祖杨宗耀所建。走进屋宇,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楼内专门开辟了百忍楼纪念室,里面有百忍精神历史、百忍歌、百忍文化解读等内容的展示。

相传杨宗耀青年时家境贫苦,除在田间耕作外,还以肩挑为生。一次往高陂挑担时,在吊梨坳凉亭捡到一支精致烟筒,遂在凉亭等候失主。后来果然一人来寻问他有无捡到铜烟筒,杨宗耀答道:“铜的没捡到,金的倒捡到一支”。

当失主说明未敢直说的原因后,杨宗耀当即予以奉还。失主原是一富商,见他忠厚老实,便资助杨宗耀开办油行,后又办烟厂。发家致富后,杨宗耀在百侯建成了“百忍楼”“积庆楼”及“德星堂”。“杨宗耀之所以会用‘百忍’为楼名,是因为他根据自己一生为人处世的原则,希望儿孙要谦恭礼让,勤读诗书,不要惹是生非,凡事以和为贵。”杨元锦说,“百忍全家福,家和万事兴”的百忍精神,成为杨家的精神财富,杨宗耀后代子孙大都能绳祖训,凡事平心静气,勤读力耕,百忍其成。“从‘百忍楼’走出的杨宗耀后人大概有2000人,其中300多名将军、院士、教授、工程师、企业家和干部。”

“杨氏”简历曝光|广东杨氏源自梅州,名门望族之后

“四知”文化植血脉

修祠建园扬清风

杨氏一族以“四知堂”为堂号,取“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之意,典出《后汉书》所载的东汉名臣杨震为官拒礼拒贿的高尚风范故事。一次县令王密为感谢杨震举荐之恩,在夜里带着黄金去往杨震家。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斥责了王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可以说没人知道呢?”因而,后人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或“四知太守”,弘农杨氏则将“四知”作为本族宗祠的堂号,敦勉后裔。

杨氏自清代以来科举发达,出外为官者众多,他们以杨震“四知”作为为官准则,谦让清廉,求真务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上无愧于国家,下无愧于子孙,从而使杨氏家族数百年来繁衍昌盛,声名远扬,成为岭南地区的名门望族。据统计,辛亥革命至现在,杨云岫后裔中有将军100多人。

近现代梅州杨氏后代也出了众多名人雅士、爱国人士。出生于1907年的杨兰史,曾是红军长征干部、抗日军政大学教育科科长。因长期革命斗争积劳成疾,1938年10月,仅31岁的他不幸病逝于延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等当时的领导人送了花圈、挽联,深切哀悼。毛泽东的悼词是:“哀悼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勇士,杨兰史同志永远不死!”党中央曾出版《杨兰史同志特辑》作为对杨兰史的纪念。

现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文采是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人,是世界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一直从事地球物理勘探理论的研究,曾任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他曾说,杨氏家规家训伴随他成长,是他一生中重要的精神食粮。

此外,曾任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政协副主席的杨应彬;曾任广东省经委副主任的杨开茂;曾任广州大学党委书记的杨作新;曾任梅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的杨增培等皆为梅州杨氏后人。

“杨氏一族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成为一种风气,直到今天,还保持这种尊师重教、重视知识、尊敬人才的优良传统。”肖文评说,杨氏开基祖杨云岫便是因做官而到粤东地区,形成了梅州杨氏家族重视知识文化,意愿为官入仕的传统。“这与梅州传统观念是较为相似的,客家人自认为其先祖来自文明昌盛的中原,继承了‘耕读传家’的历史传统。同时在粤东地区生活数百年后,至清初已积累到相当的基础,形成了深厚的学术渊源和书香风气。”

而今,以“杨姓始祖墓”“定光古佛玉甲墓”两座千年古墓为中心,在东厢村建设的杨家祠公园,已经成为当地人放松休闲的去处,也是海内外杨氏后裔寻根谒祖的地方。

“杨氏家族长期受传统儒家文化和家族文化影响,对长辈要孝敬、对晚辈要友爱的伦理观念,至今仍根深蒂固。每年尊祖敬宗的祭祖活动,仍是家族内最重要的活动。这对加强当代伦理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肖文评说,除了孝悌观念外,杨氏家族重视文教的传统,数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对当代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杨云岫直脉裔中自宋至清代有99人荣中进士,其中状元两名。另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中科院院士3名。“杨氏一族对于客家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无论是孝悌、文教,还是爱国、知礼,都深深融入了客家人的血脉。”

■链接

杨氏近现代名人

耕读传家的家风由古至今依旧影响着世世代代杨姓人,崇文重教的成长环境教育出众多文人雅士。近现代杨氏名人依旧很多,尤以大埔县百侯杨氏为盛。

【杨文采】

杨文采,1942年10月出生,百侯侯南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探矿系。一直在研究机构从事地球物理勘探理论的研究。曾任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1981年在加拿大吉尔大学读研究生,1984年取得理学博士学位。1987-1988年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应彬】

杨应彬(1921-2015),大埔县百侯人。1936年正式宣誓入党,参加革命。抗战期间杨应彬成功截取了蒋介石的密令,挫败了蒋介石企图制造第二次“皖南事件”的阴谋,挽救了抗日东江纵队2500多名骨干精英,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粤桂边区党委军事特派员,粤桂边纵队参谋长,1949年后历任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广东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党组书记。

【杨维】

杨维,1949年生,百侯软桥村人。1973年至1980年入武汉大学学习并留校任教。1985年任中共武汉市委知识分子工作处处长、市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1984年,任江汉大学副教授、中共武汉市委党史办研究员。1990年调回广州,任广东省邮电学校党委书记。1993年挂任潮阳市副市长。1995年5月出任广东省授藏干部领队,挂任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委副书记。1997年调回广东,历任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惠州市委副书记、广东商学院党委书记。

【杨建平】

杨建平(1898-1949),原名杨金坤,百侯侯南村人。历任上海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和沪江大学、政法大学讲师、教授。后历任上海商务局局长、第十一军军长陈铭枢的秘书、第十一军后方办事处上校主任。翌年4月任潮汕海关监督署主任,外交部特派广东汕头交涉员。同年底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驻沪办事处少将处长,京沪卫成司令部少将高参。1931年返粤,任广东中央银行副行长,1932年任交通部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总办。

【杨兰史】

杨兰史(1907-1938),原名杨衍样,百侯侯南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百侯第二次暴动后任共青团梅河区委书记,领导学生运动。1927年9月率领侯中同学赴三河坝支援朱德“八一”南昌起义军。1931年转入江西苏区任通讯学校校长。后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参加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筹办工作,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政治教育科科长等职,因长期革命斗争积劳成疾,1938年10月不幸病逝于延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等领导人送了花圈、挽联。毛泽东题写的悼词是:“哀悼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勇士,杨兰史同志永远不死!”事后,党中央出版《杨兰史同志特辑》作为对杨兰史的纪念。

■家族轶事

杨俊如与汕樟轻便铁路

民国时期,在富饶的潮汕平原上,有一条由大埔人集资兴建,世上罕见的奇特铁路——汕樟轻便铁路。它的兴衰是我国发展民族交通工业艰辛历程的一个缩影,也记录了客家杨氏家族的创造与开拓精神。

杨俊如,字国藩,生于同治年间。他鉴于中国屡受西方列强的侵侮与国家的贫弱,从小便有实业强国的思想。青年时期在上海从商,积累了较多的资本,民国初期后,他从上海回到汕头,认为建筑一条由汕头通往侨乡澄海樟林的铁路,方便出行。使在汕头落船后的华侨能顺利回乡,生意必定兴旺。也有利于潮汕地区工农业的发展。

杨俊如便联络萧亦秋等海内外亲友,集资22.5万光洋(其中6%~7%为侨资),于1915年在汕头成立“汕樟轻便铁路股份有限公司”。1916年动工兴建,1923年通车,成为油头至澄海的一条重要交通线。杨俊如也因此于1923年(民国12年)被聘为“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的名誉干事。

汕樟轻便铁路起点为汕头盐埕街头,所以这里一直被汕头人称为“轻便车头”。终点处为澄海县城北的莲阳河边。铁路的路轨是从国外购进的小铁轨,在其上行驶的轻便车,使用竹、木、藤制成似轿子下装四个小铁轮的小型台车,以人力推动。两车相遇时,须将一台车抬下铁轨,让另一车驶过后,再抬上铁轨。周恩来、彭湃等都曾坐过此车由汕头去澄海。

由于种种原因,汕樟轻便铁路从初期的兴旺走向衰落,20年代末、30年代初已负债累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杨俊如无路可走被迫自杀。铁路也在日寇侵占潮汕前夕奉命拆毁。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刘招迎

【作者】 张柳青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