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密已歸順了李淵,李淵為何處心積慮要除掉李密呢?

VE-諾芯


李淵沒想除掉李密,是李密不甘久居人下,被李淵的手下斬殺。

1、李密是隋末英雄,如同三國時期的劉備

李密學識淵博,志向遠大,隋朝丞相楊素曾評價李密說:“吾觀李密識度,汝等不及!”梟雄王世充曾說:“李密天資明決,為龍為蛇,不可測也!”

李密是貴族出身,學識淵博,文武雙全,志向遠大,常救世濟民為己任,其曾祖父為西魏八柱國之一,父親是隋朝的上柱國。他的故事流傳至今,成語“牛角掛書”就是來源於李密,形容一個人非常刻苦讀書。

李密年輕的時候在隋朝擔當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可是隋煬帝不喜歡李密,李密辭官隱居,發奮讀書。

隱居期間受到越國公楊素賞識,與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交往密切,後跟隨楊玄感一起反隋。

楊玄感反隋失敗,李密投奔瓦崗軍的翟讓,為翟讓獻計獻策,壯大了瓦崗軍的勢力。

2、跟隨翟讓反隋,屢獲戰功,取代翟讓,成為瓦崗軍首領

李密投奔翟讓後,跟隨翟讓的瓦崗軍反隋,率領軍隊攻下興洛倉,開倉賑民,獲得大量民心,之後擊敗越王楊侗,聲望倍增,翟讓推舉李密為瓦崗軍首領,李密在鞏縣自封魏公,建立政權,年號永平。

李密成為魏公後,與翟讓發生矛盾,產生內訌,李密誅殺翟讓,收編翟讓勢力,統一瓦崗軍,可是瓦崗軍整體勢力受損。

3、起兵攻打洛陽王世充,兵敗投降李淵,欲叛唐東山再起,中伏身亡。

李密率領瓦崗軍攻打控制洛陽的王世充,交戰失利,率領殘部投奔李唐。

李淵非常重視李密來投,將自己的表妹嫁給李密,封李密為邢國公,以兄弟互稱。

李密不甘心久居人下,如同三國時期的劉備,不想在曹操帳下,借收降舊部之名,試圖脫離李淵控制,另圖大業,李密沒有劉備那樣幸運,劉備逃往徐州後,自立門戶,可是李密的行動被李淵的手下察覺,李淵部將盛彥師設伏,將李密、王伯當等人誅殺。

綜上所述:李密是亂世的英雄,欲圖大業,李淵也非常賞識李密,可是畢竟李密實力有限,又不甘心臣服李淵,因此招致殺身之禍。


道一有三


  李密做為瓦崗寨首領極盛之時擁兵三十萬,但在邙山一戰中李密敗給了王世充。在這種形勢下李密投靠了李淵,但是後來又叛唐被盛宴師斬殺。

  李淵並沒有一定要除掉李密,李密的死主要還是和他自身有關係。李密投靠李淵之後得不到重用心存不滿,又不甘居於別人之下反唐被殺。

邙山戰敗之後李密迫於形勢投靠了李淵,但是到了李唐之後李密卻並沒有得到重用,相比較之前李密大為不滿。雖然李密敗了但是他的手下徐世勣、張善等人還有兵馬城池。於是李密產生了叛唐在建基業的想法,於是上書李密願意親自去招降舊部,李淵此時也正有此意於是同意了。

  李密能夠把一個不出名的小山寨發展成為威脅朝廷的一方割據政權,也證明了李密是一個極具才華的人。李淵雖然知道有放虎歸山的風險但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寬容大度和自己的用人不疑還是讓李密去招降舊部。但李密的一個手下張寶德認為此行李密必反,就向李淵密奏此事。李淵想了下就後悔了,於是下旨讓李密回來,李密看到這突然的旨意也是懷疑李淵的用心,於是攻陷了桃林縣想要會和他的舊部張善相,卻不想還沒到達就被盛宴師斬殺。

  李密如果不反叛的話我想李淵是不太會殺掉他的,畢竟李密的威望還在,對於招降李密舊部有很好的優勢。其實在李密兵敗還是有機會東山在起的。當時和李密一起投奔的還有王伯當、魏徵等人和兩萬兵馬,而徐世勣也駐守黎陽。但是李密猜忌徐世勣,認為當初殺翟讓的時候傷了他,他懷恨在心,沒有去投奔。其實徐世勣還是很尊敬李密的,在李密時候更是以君臣之禮安葬於他,很多老朋友都來弔唁,有的甚至悲傷大吐血。

  時李勣為黎陽總管,高祖以勣舊經事密,遣使報其反狀。勣表請收葬,詔許之。高祖歸其屍,勣發喪行服,備君臣之禮。大具威儀,三軍皆縞素,葬於黎陽山南五里。故人哭之,多有歐血者。


讀史鑑往


李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反骨仔!自幼才華過人,卻又心狠手辣!本為大隋高官之子。少時掛牛角讀書被楊素勝讚。食隋祿而生反隋之心。鼓動楊玄感造反,事敗後逃走。惶惶如喪家之犬,被瓦崗群豪收留之後,翟讓主動讓位與他,其不思感激。設計殺了翟讓與其兄弟,並砍傷徐茂公,遠遣秦瓊程知節等重將!瓦崗被他弄的分崩離析。最後與王世充決戰虎牢關而敗北,秦瓊,程知節,單雄信等大將鈞投靠王世充,魏徵,徐茂公,牛進達等都投了李唐。此時的李密身邊僅餘大將王伯當一個與小股殘兵。其無奈曲身李唐。李淵待之甚厚,列九卿高官。時常請進宮中飲宴。並以兄呼之。而密仍口出不遜。時過不久密乃請自出,為李唐招集舊部。實則騙些兵馬糧草,尋個山頭自立為王。其居心被李世民識破,裴寂又將其酒後不敬之言報告給李淵。後李唐設計允其出山招攬舊部。走至半途,再以軍令招其回軍。李密果不從命,被隨從軍士殺於途中。密死後,瓦崗舊將幾無人惋惜,大多替王伯當不值。可見其人品之差勁。在個人看來,以密之本性,在那個人手下當差只有兩個結局,要麼弒主。要麼被殺!


九月鷹飛220170390


李密已經歸順了李淵為何李淵還要處心積慮的除掉李密?

關於這個問題,我先一言以蔽之。問題應該這樣描述:李密虛心假意的歸順了李淵,李淵萬不得已除掉了李密!

李密是隋唐時代的一位梟雄,可以這樣說,他是率先舉起了反抗隋王朝大旗的第一人。早在農民起義還不是那麼風起雲湧的時候,他就已經跟隨楊玄感發動叛亂。後來楊玄感兵敗被殺,他又逃到了瓦崗寨跟隨了瓦崗寨首領翟讓深得他的信任。後來李密不顧兄弟義氣將翟讓殺死,自己成了瓦崗寨的首領。後來一度圍困東都洛陽,成了天下義軍的總首領,那時候連李淵在大軍都在名義上歸他節制。由於他一直圍困東都洛陽極大的牽制了隋朝的兵力,為李淵進軍觀眾公去長安,爭取了時間,減小了壓力。



由於種種原因李密接受了隋朝皇泰主的招安,在洛陽城下大戰宇文化及,宇文化及的十萬驍勇果敢的禁軍被打的是潰不成軍,由此李密日益驕橫,將天下的起義軍隊和英雄都不放在眼裡。後來由於驕傲自滿太過輕敵,被王世充所敗。最後沒有辦法投奔了李淵

他到了長安之後李淵和李世民都很高興,畢竟他曾經是天下義軍的總盟主,他們父子倆盛情的款待李密,李淵經常和李密兄弟相稱。按說一切都很好,李密不應該安安分分的待在長安嗎?大家可不要忘了,他曾經是天下義軍的總盟主,如今兵敗山倒,他又怎能甘心寄人籬下,仰人鼻息?



他十分致富,認為自己很有才能,就算不當皇帝也是一個丞相,但是到了唐朝,李淵給他的官卻是光祿卿大約相當於現在的食品安全局局長,你想想讓一個國家總理級別的人去當局長,那他會不服氣?

於是他找藉口離開了長安,準備到山東繼續著急,被打散的部下起兵造反,可惜當他還沒有到山東的時候,他的反叛之心已經被李淵發現,並迅速鎮壓了!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看看這句話的氣勢,他是甘心寄人籬下之人?


舊事舊人歷史說


武德元年十月,李密兵敗之後,率殘部投降李淵。十二月,李淵派李密、王伯當率領本部人馬前往黎陽,招集舊部,迎戰王世充。途中,行軍總管盛彥師率軍在桃林伏擊,李密和王伯當被殺,時年三十七歲。

李淵殺死李密,公開的理由是李密謀反,其實絕不是這麼簡單,在李淵看來,李密是非死不可的。

李密這個人,出身高貴,胸有大志,有勇有謀,而且心狠,各方面其實比李淵更優秀。這些方面,前面的朋友已經說得不少,於左補充下面幾點:

第一,李密雖然暫時落敗,但他的許多部將,比如單雄信、王伯當、李勣都還在,而且對李密忠心耿耿。最重要的一點:李密的隊伍有瓦崗寨的基因,更接近普通大眾,更接地氣,在草莽中間更有號召力,這是李淵不具備的。

第二,李密不是甘居人下之下,早晚是個大問題。他曾經寫信給李淵,稱其為兄,要與他結盟,自己充當盟主,可見他的志向和對李淵的看法。

第三,當時民間有許多歌謠流傳,比如:“東海十八子,八井喚三軍”“桃李子,洪水繞楊山”“江南楊柳樹,江北李花榮。楊柳飛綿何處去,李花結果自然成”等等,廣泛流傳,顯然是有心之人精心設計的,指向非常明顯,其目的,就是為李淵造勢,讓百姓相信必然有一位“李”姓的天子。

但天下姓李的人太多了,比如自稱“河西大涼王”的李軌,比如有勇有謀的李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最危險的敵手,是李淵必須除掉的人物。


於左


這個原因很簡單,李密是最構成與李淵同生態位競爭關係的人物。

我們看一下李密的家世,李密的曾祖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司徒李弼,賜姓徒何氏,北周肇建以後當到了太師、魏國公,與李淵的祖父李虎可謂是同一級別的大佬,李淵能夠開基立業,是因為關隴集團選擇了他代替隋煬帝成為代理人,李密也有足夠的當這個代理人的資格,李密必須死,李淵的這個代理人身份才能萬無一失,除了關隴集團,還需要考慮山東豪傑,李密必須死,徐茂公等其舊部才能真正死心塌地歸順李唐。

然而,正因為李密有這一層家世背景和個人身份,所以李淵面子上要應付李密,也要做給天下人看,不能像對竇建德、蕭銑等那樣殺,也因此李密很順理成章地被任命為官職不高的光祿卿,也有李唐大臣對李密倨傲無禮,甚至不失時機地索賄,李密也非常知趣地變得反覆無常,降而復叛,然後被殺。

李淵的計劃終於實現了。


談古論金


李淵殺李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李密的身份,李密為關隴貴族集團核心成員,其曾祖為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弼。入隋以後,由於不滿隋煬帝的統治,參加了楊玄感叛亂和瓦崗軍翟讓的起義,在這兩場起義中表現出極大的號召力,功勳卓著。這一點讓李淵頗為忌憚。加之“桃李子得天下”的讖語同樣適用於李密,於是,這也成為了李淵殺他的理由。

二:李密其人具有極大的才能。由於李密在楊玄感叛變以及瓦崗軍中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漸漸展露頭角,在楊玄感陣營中,李密成為楊玄感軍師,在瓦崗軍中,李密獲得翟讓的認可,獨立建軍立號,甚至心甘情願將首領位置交於李密。李密也在奪取隋朝永豐倉以後開倉濟民,瓦崗軍達到百萬之眾。與隋軍鏖戰於洛陽城下。

三:李密不甘為人下,無法為李淵所用。瓦崗軍失敗以後,李密投唐,然而,作為隋末亂世的梟雄,李密怎麼也不可能甘願居於李淵之下的 因此李密後來叛逃,也給了李淵將其誅殺的一個極好理由。

小王解史,關注我,帶您走進不一樣的歷史


小王解史


李密既然選擇歸順了李淵,李淵為何一定要除掉李密?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李密其人的情況

李密,瓦崗寨的義軍領袖是後來的事,先說說他的家庭狀況、個人性格和成長路線圖。

家庭狀況:李密是隋朝上柱國、蒲山公李寬之子,家門也算名重一時。成長環境不錯。

個人性格:李密從小志向遠大(也是被殺的關鍵因素,有點過於遠大了,想當皇帝,

密也不甘於人下)、仗義疏財、廣交朋友、收養門客、喜歡看兵書。

成長路線圖:貴族出生——起兵反隋——楊玄感起事,李密成為其心腹智囊——楊玄感起事2個月兵敗,李密被楊廣全國追殺——李密投奔了郝孝德,郝孝德不鳥他——投奔王薄,王薄不重用他——跑到一個山村改名劉智遠當老師,被村民告密有逃跑了——投靠妹夫、雍丘縣令丘君明。丘君明不願意留他,送他去秀才那裡——投奔王季才,娶了人家女兒——蜜月中,丘君明的堂侄丘懷義向到朝廷告密,恰好不在家逃脫了抓捕,知識王秀才和丘君明被滅門——到了瓦崗,取得了大當家翟讓的賞識——認為翟讓過於狹隘,準備取而代之——經過努力,翟讓讓位給李密——擴大隊伍,與楊廣對幹——看不上李淵——李密瓦崗軍起義可以說是隋末起義軍中勢力最大的一支,但是也開始走了下坡路——李密與王世充的洛陽一戰失敗李密成了孤家寡人,投靠李淵——不滿意李淵安排——造反被殺。

為什麼李淵要殺李密

有個不知道真假的故事,話說早年曾在宮中擔任禁軍。李密那天當班,楊廣恰好從他身邊經過,忽然停在他面前,看了他一眼,然後就告訴宇文述:“剛才左翼衛隊中有個皮膚黝黑的年輕人,我發現他的眼神異於常人,最好不要讓他擔任侍衛。”楊廣看出李密這人志向遠大,不甘於人之下。

以至於後來李淵試探性地給李密寫了一封信。李密回信說,我與兄雖不是同支,卻是李姓同宗。我知道自己實力不夠,只是承蒙四海英雄厚愛,推為盟主,希望你能從旁輔助,讓我們同心協力,執子嬰(楊侑)於咸陽,殺商辛(楊廣)於牧野,豈不是好事一樁?

李淵認為李密這人自我膨脹,以老大自居,為此,李淵動輒就誇李密,李密對李淵印象大好,實際上,他們玩政治起來,李密要比李淵差上十萬八千里。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待李密失敗後投奔李淵,認為李淵最差也得給他封個大官噹噹吧。可惜了,他想多了。得到了一個管光祿卿(掌管皇室膳食,從三品),一個管飯的。他很生氣,不管李淵動輒稱呼老弟,李淵的表妹嫁給李密。

但是最終還是把李密逼反(是逼他反),然後殺掉了。為什麼呢?三個原因:

一是山不容二虎。

大唐帝國成立前,CEO只能保留一個,李密作為曾經的籌備委員會的大BOSS,勢力大,還有一定的號召作用,不幹掉他,李淵這位BOSS就成不了唯一的CEO。

二是傻子可操縱性強。

因為李密的政治能力較李淵弱,李淵殺李密就當是練手的。從所有的操作手法上,似乎李密一直在李淵的掌控中,示弱、示好,又不給高管,又派遣外出找回,一個正常人都會被搞出神經病,更何況一個有著遠大夢想的李密。

三是李密太狂妄自大,犯了忌諱。

李密自恃智略功名,看不起李淵,畢竟李淵的戰功不足,氣場不夠,但是李密對李世民非常欽佩,私下說,秦王真是霸氣,沒有這樣的人物,李淵怎麼能平定禍亂呢!這是犯了忌諱的話語,相信會傳到李淵耳朵中。從來不會有帝王希望身邊的人都覺得兒子比自己強的,自己一點權威都沒有,兒子捨不得殺,只能殺有這感覺的人。

胡適說過,歷史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一段歷史孰是孰非,也不好定論,只能從史料中得到個人判斷,所謂婆說婆有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以史為鑑以史為鏡。

-END-


古今歷史研習社


李密從投奔李淵的那一天起,就已經離死亡不遠了,李淵遲早都要除掉李密,究其根本,不過是李淵忌憚李密,而李密也不甘於人下。

李淵不會放一顆定時炸彈在自己身邊,但他也不會無緣無故就殺掉李密,那樣的話,一定會寒了山東豪傑的心,也會讓很多起義軍不敢再投靠他。所以李密適時的造反了。



洛陽一戰中很多瓦崗軍戰士或者被俘虜、或者投誠,成了王世充的部下,但這些人後來漸漸不願意跟隨王世充,618年年底,李淵派李密去黎陽招撫這些舊部,同去的還有李密的忠實追隨者王伯當。但是當李密一行到達桃林縣的時候,李淵突然又讓李密返回。李密不幹了,他要造反,他已經憋屈很久了。李密說造反就造反,迅速佔領了桃林縣,搶了一批物資,繼續往東走,然後遇到了盛彥師的埋伏部隊,李密被斬首,王伯當也被殺。李淵終於解決掉了造反的李密。

李淵除掉李密要比當初李密殺掉翟讓高明多了,當初李密為奪權殺掉翟讓,致使瓦崗軍內部分裂,之後的李密似乎就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李密與王世充的洛陽一戰,瓦崗軍中的豪傑被俘虜的被俘虜,主動投誠王世充的投了誠,李密幾乎成了孤家寡人,這才去投靠李淵。而李淵表面對李密的到來很重視,等李密真到了,立馬又是另一種對待方式,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逼著李密造反,然後殺掉他。那麼,李淵為何處心積慮要除掉李密呢?



在當時,李密雖然投靠了李淵,但是,李密這個人的影響力遠在李淵之上。李密領導的瓦崗軍起義可以說是隋末起義軍中勢力最大的一支,也是與隋軍對抗最久的一支。吸引了大部分隋軍的注意力。很多起義軍的領袖也願意歸順李密,相比較而言,李淵的義旗在最開始要不起眼的多。在李密很強大的時候,還曾寫信和李淵結盟,欲共同滅隋,只是李淵老謀深算,想利用李密吸引隋軍,而坐收漁翁之利,於是回信奉承了李密,大體意思是說自己五十多了,沒有力量改變亂局,只有李密您有這個能力,倘若將來能讓億萬百姓安寧,我一定歸附老弟,若能再次分封唐城,就再好不過了。

從這裡可見李淵對李密是很忌憚的,而同樣懷有這種忌憚的人還有很多。李淵一旦得勢,不可能容許李密這樣的人存在。反觀李密,他也沒把李淵放在心上,覺得他成不了氣候,至少是在自己之下。在這亂世中,兩個人本質裡都不甘於人下,都想做老大。

所以即便李密最終不得不投靠李淵,但還是覺得自己應該受到重用,在他看來,他曾有百萬之眾,如今失勢投靠李淵,李淵若能誠心待他,他必奉獻自己的忠心。何為誠心呢?李密認為自己還是有影響力的,和漢光武帝時期的竇融有的一比,自己一旦投靠了李淵,山東的很多部將就會歸順李淵,所以李淵怎麼也會給他個三公做做。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李淵讓他做了個光祿卿(掌管皇室膳食,從三品),這和李密的預期可不是差了一點半點。而且很多官員公然向李密索賄。偏偏李淵面上還極為推崇李密,甚至讓自己的表妹嫁給李密,見了面就稱呼李密為老弟。

李密很憋屈,活得很窩囊,今昔對比讓他越來越想造反。然後李淵給了他機會,讓他率本部去黎陽招撫舊部,找機會滅掉王世充。等到李密走到了桃林縣,李淵又突然讓他返回,終於積壓在李密心中的怒火徹底爆發,他造反了,然後被李淵除掉了。


尚宮女史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和李淵的祖父李虎都是風光無限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八柱國之一,都是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國公。由他們形成的八柱國門閥和後世子孫世族勢力盛極一世,地位顯赫。不僅締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個君主專制王朝,而且壟斷了當時的政治權力,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不僅相互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有相互爭伐甚至篡位奪權的實力。

李密出身將門,文武雙全,志向遠大,善於運籌,專心學習,禮賢下士,收養門客。後來在楊廣徵伐高麗時,策劃楊玄感起兵造反,後失敗被抓,在押解途中鑿牆逃跑,投奔了農民起義將領翟讓,在起義軍中出謀劃策,多次打敗隋軍。李密的勢力逐漸壯大,後聽說翟讓要奪他權力,藉機殺死翟讓,成為瓦崗軍首領。曾經挫敗宇文化及,在與王世充交戰失敗後投降李淵。

李密歸降李淵後,認為自己功勞很大可以做宰相,可以割地封王,但李淵僅封李密為上柱國,光祿卿,賜爵邢國公,這讓李密很失望。認為朝廷給他的待遇與他的願望不符,於是便決定率眾叛唐,自立為王。

李密過陝州時,遭遇盛彥師伏兵襲擊,被斬身亡。這也是李淵殺他的主要原因吧。原因有多種,可斬殺李密的條件只有一樣,是他的反覆無常,導致了他的自取滅亡。就當時在李密歸降李淵前的勢力並不比李淵差,李密有兵眾百萬,山東大片地區都屬他管轄,而且手下將領單雄信,徐世勣,程咬金,秦叔寶,羅士信,王伯當等將軍非常多。結果手下將軍都歸降大唐了,自己又起兵反叛,不亡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