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莫氏政經說系列——中國債務問題概觀

債務問題

中國債務總量到底多少,合理債務水平又是多少,債務產生機制是怎麼樣,為什麼有債務產生,為什麼要擔心債務攀升,簡單宏觀債務比率是否可靠,一旦債務鏈條崩裂全社會如何分擔,債務總量是否可被人為控制,為什麼有人不顧一切肆意借債,為什麼大而不倒或者最後貸款人反而助長瘋狂借貸,國家是否該承擔最後清算人角色,債務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否可持續。問題不一而足,大多論述浮於表面,不關痛癢。

債務產生

現代經濟社會基本存在三類角色,居民、企業和政府,而企業與政府背後也是居民集體組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生機制本質上是通行的社會民主理念。簡而言之,債務產生源於初始技能與財富分配不平等,不過即使原始財富分配平等,只要存在初始創造財富技能不平等就會促發債務產生。但初始財富分配不平等會加快債務產生,大大推進全社會加槓桿進程。若再加上全社會推崇債務經濟理念,畢竟企業與政府背後表達的是集體意志與集體觀念,只要社會集體認為負債合理甚至有效,全社會便會更加毫無疑問加槓桿。眾所周知,無槓桿不足以暴富,全世界人民都在尋求便宜槓桿。只要你找到了全世界人民渴求的槓桿聖盃,世界首富指日可待,畢竟巴菲特先生早已為你示例在前,不管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分配機制或者保險行業浮存金成本。全社會生態競爭本質乃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有能力者會想方設法彙集社會資金,進行自我賦能,以求達到資本配置最大效率,由此資金趨於集中,放大投資成敗影響度。

舉例而言,甲乙丙丁原始財富分配為甲100,乙丙丁均為0,此時甲方作為資金提供方,同時假設乙丙為資金中介方,丁方為資金需求方。要麼丁直接向甲借錢,如資本市場融資,此時全社會產生債務100,資產經過一次借貸關係擴大為200,此時甲方資產演變為金融資產,而丁方資產變為實物類投資資產,即包括甲方金融資產100以及丁方借貸而來的投資資產100。在信息不透明與信心缺乏的市場,甲丁只能通過資金中介進行資金換手,此時乙丙開始粉墨登場,比如乙直接吸收甲方資金,此時資產負債兩端經過一次借貸關係各增加100。當然此刻最理想結果是乙直接把錢借給丁,但往往不是這般簡單直接,而是乙再借給同行丙,然後丙才可能借給丁,有時候丙甚至還會再借給乙,資金便在乙丙間互倒空轉。可見,借貸關係每被創造一次,全社會資產負債表便會膨脹一倍,雖然淨資產可能維持不變,此時槓桿倍數就是如此這般加上去的。只要借貸關係自我延伸,十億人兩兩關係之和簡直是天文數字,還有十億人組成集體組織再進行兩兩交易,個體與集體再交易,交易關係之和如恆河沙數,資產債務表就可以被人為無限膨脹。

債務水平

那麼債務合理水平到底在哪裡呢。既然債務產生機制是人際借貸交易關係,如何調整交易關係並確定合理交易關係集便是重中之重。按理說債務產生是為了服務實體經濟增長,若實體經濟增長乏力,不重視結構性改革而只是直接輸入貨幣,人為推高債務以刺激經濟,典型如歐洲日本寬鬆貨幣政策,最終結果自然是借貸關係並不會被拓展多少而只是停滯不動或者互倒空轉。那到底何謂合理交易關係集,它又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首先,需要解決債務飢渴症,如同消渴疾,對症下藥方可藥到病除。是否渴求融資做大然後指望大而不倒,是否預算軟約束導致權責不清,是否生計所迫為求階層地位可保而不惜揹負債務,是否過往增長業績鼓勵過度冒險,是否債務成本過低導致風險成本估量不足,是否貨幣超發鼓勵稀釋債務。有人願意負債背後肯定是有恃無恐,至於懷抱怎樣不切實際的期望則因人而異。交易既然是雙向自願的,有人願意負債自然有人願意房貸,所謂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至於為啥有人願意房貸自然是有利可圖,至於利潤空間多少或者利潤黑洞多少也難明瞭。

其次,需要對債務分佈有總體估量。原則上,債務背後需要資產抵押,而資產本質是未來現金流貼現彙總。因此,政府負債基於財政盈餘,雖然它利用政府強制性信用特性可以維持財政赤字率,但持續過高赤字率遲早打擊借貸信心。而企業負債則基於淨資產,居民負債則基於未來收入流。至此,若把國內生產總值三個主要構成部分拆開細看,勞動者薪酬對應居民負債,生產利潤對應企業負債,而政府稅收則對應政府負債。假設國內生產總值為100,基於中國企業利潤與稅收基本對半開,而勞動者與資本報酬比例按3:2,則當前三者比例近似為6:2:2,即勞動者報酬為60,生產利潤為20,政府稅收為20。但這裡需要進一步考慮勞動者儲蓄率、企業盈利留存率以及政府財政盈餘率,不妨假設儲蓄率為30%,盈利留存率為70%,財政盈餘率為2%,然後再假設勞動者報酬貼現率與資本收益率均為10%,而政府強制性信用意味著低貼現率,故假設政府債務貼現率為2%,則預計勞動者債務為180,企業債務為140,政府債務為20,全社會總債務合計340,即總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為340%。但現實世界裡,往往政府債務過大而勞動者債務偏小,意味著勞動者通過政治聯合或選票讓渡部分負債給政府,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勞動者進行負債,因此這兩部分債務本質上是可以互通互換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者可以一併考慮比較合適。而企業債務則基本代表著市場裡理性的資本操控者的合理債務水平,反之,居民與政府債務則趨於非理性擴張。畢竟個人破產或政府破產肯定不如企業破產那般通過市場化方法進行解決,往往還會造成不合宜或不合意的政治後果。

債務前瞻

國內債務問題本質上就是居民財富再分配,極端性一次性清除債務似乎未嘗不可,但如此激進方法難免激起階層矛盾,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動用這個核武器的,畢竟賴賬不還對全社會信用打擊是毀滅性的,長期而言將是一個永不可抹除的汙點。如果要慢慢消除債務,只能降低負債成本或者增加收入現金流。負債成本由政府控制,增加收入由市場決定。若選擇政府解決,一般是危急而重要的時刻,政府精力畢竟也有限,若大小債務都找政府,那政府部門直接有癱瘓之虞了。因此,市場化解決方法仍是首選,既然選擇市場,就得遵循市場規律,市場理性就是協商解決,信息透明,價格公道,成本收益一目瞭然,雖然近乎無情卻也最有效率。一切非理性行為均會被市場機制淨化,因為市場不像上帝,不會憐憫愚蠢行為,所謂自助者天助之,自作孽不可活也。當然,政府也負有勸說道義,提醒債務風險,甚至獨立第三方研究機構都會出面,但至於效果如何則另當別論了。但就如泡沫很少中途消除,債務也很少自動約束自我,嗜利本性趨於極端,只要債務淨收益大於債務成本,按理說無限放大債務槓桿就是非常合乎理性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