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艾滋病阴霾下的“老和少”

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所

来源:2018年北京市健康科普大赛优秀科普文章

大家好,我叫叶景荣,我是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名艾滋病检验医师,在将近20多年职业生涯中,我亲手诊断了近一万名艾滋病病人。惭愧,这不是可以炫耀的数字,每个数字背后都有一个悲剧。诊断得的多了,我的心也麻木了,但每当我遇到“一患病的少年和老人老一少”,就我仍然不由自主的痛心疾首。

那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天,国庆节放假在家带孩子,还挺忙的;突然收到一个高中老师发来的短信,让我帮忙查一个结果,高中时我调皮捣蛋,这名老师没少“关照我”,我问她是否着急,她说,她儿子去医院做个小手术,术后大夫跟他说,他可能得了艾滋病,血送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得节后才能出结果,大夫说得也很留有余地,说有这个可能性。我看见老师很焦急的样子,实在不忍。我非常理解等待的那种滋味,正如高考等分数,更严重一些,就像是等判决。我说,那我就跑一趟吧,于是,我就节日里来到实验室,把这份血给挑了出来,因为急,就先做了一个快速实验,刚加上血,两分钟后,阳性的条带就出来了,我心里咯噔一下,悬了。快速实验的结果也只能作为参考,我就给老师打电话,我多么愿意告诉他一个阴性的结果啊!我曾多次帮别人做过检测,都是阴性,大家都很高兴,说请我吃饭,我肯定会婉拒,举手之劳,我也很忙,一个阴性的结果是对我最大的奖赏……。我告诉她,这份血比较特殊,需要进一步检测,接下来就是用酶联做初筛,强阳性,用免疫印迹做确认,结果可疑,条带是p24和gp160,这种条带很常见,可能是感染早期,也可能是非特异性的反应,还可能是晚期,当然这是很少见的。

几天后那天我们单位正好开运动会,我正在地坛体育场上参加运动员入场式,老师带着她儿子来找我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个小伙子,该怎么描述呢,个子高高的、瘦瘦的,小鲜肉,翩翩少年,他站在一辆“路虎”前,那就是一道风景。我对他说,艾滋病有3种传播途径,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特别是男男同性传播。我经常对我认识的人进行艾滋病防治教育,可能就因为我一句话,听者人家就有所防范,就可能阻止一个人感染艾滋病。如果已经得了,说什么都晚了。我请门诊的护士给他抽了一管血,做一个CD4淋巴细胞检测(直接反映人的免疫水平的指标,正常人在800个/微升左右),42个/微升,还有什么比这更坏的结果吗?

确诊后,他来我们单位找我,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问我,我是什么时候感染的呢?我说,你什么时候入这个圈的?他说大学入学的时候,之前,他还有女朋友呢。我说,你可能在刚进入这个圈子的时候就感染了,因为CD4淋巴细胞从正常人的800多降到40多,至少得5年的时间。他又问我,我还能活多久?我抬头看看天说:只要坚持治疗,可以活很久很久。送走了他,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如果他早认识我几年,或许不会有这样一个结果。风华正茂的男儿,都有一个家庭,慈母还整天盼望着儿子早日成家,人世间最大的悲剧莫过如此!

孩子少不更事,或许可以理解。老年人常被试炼,饱经风霜,应该更懂得保护自己吧?事实并非如此,全国疫情显示,2017年新报告134,512例HIV/AIDS中,60岁以上老人占18.8%,最年长者87岁。假如我是老年人,我可能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我可能上过山、下过乡,或许扛过枪、受过伤;我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抚养长大,供孩子上大学……,现在老了,儿女都成家了,儿孙满堂,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是临了,一不小心得了艾滋病,孙辈们该怎么看待我呢……?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如此!防治艾滋病最好的办法是行为干预,全程佩戴安全套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因此,爱情诚可贵,“同情”价也高,若为家人故(想想白发苍苍的父母,想想可爱的孙辈子、孙女、外孙和外孙女),带上安全套。

注:本科普论文取材于真实的艾滋病实验室故事,目的是引起公众对少年和老年艾滋病患者的关注,无意于冒犯任何人,特别是老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