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5 姜文噴薄的荷爾蒙,用錯了地方

極地漫遊

姜文噴薄的荷爾蒙,用錯了地方

如果你是姜文的腦殘粉,你怎麼都能找到盛讚《邪不壓正》的點;如果你不看導演只看作品,《邪不壓正》也還不錯;如果你是高要求的影迷,那麼這部電影只能說還湊合。

在中國電影人中,能稱得上文化英雄的不多,就那麼屈指可數的幾位。而每次新片都能立於潮流浪尖上、整體口碑領先的,恐怕目前就只有一個姜文了。

有點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姜文代表作《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核心主題令我有所質疑。

該片結尾姜文和幾個老友坐在加長凱迪拉克裡,所噴的那句京罵,看似是他對1990年代商品社會的譴責,其實隱含著對大運動時代的無限眷戀。他作為大院子弟,是沒有受過迫害的特殊群體,成長於風暴中心的“寧靜之地”,的確沒有切膚之痛。

姜文噴薄的荷爾蒙,用錯了地方

風雲激盪的革命浪漫主義,那種鐵血偉人揮手間的彩旗飄揚,的確令姜文數十年欲罷不能。我們不難看出姜文在《太陽照常升起》中的深切追思。

1980年代之後,曾經文化英雄的真氣一旦破裂,要麼如唐吉訶德一般孤戰風車,要麼就嬉戲人生,再就是脫離民間高居神壇,而姜文正是介於這幾者之間。對於這鉅變的幾十年,姜文並沒有交出一份高分的答卷。

據說2004年昆汀·塔倫蒂諾在北京拍《殺死比爾2》時,曾與姜文有過一次面談,昆汀直接對姜文說,今日中國如此刺激,為什麼中國電影的鏡頭還是一次又一次記歷史的舊帳?

十幾年過去了,從電影到電視,霸屏的仍然是講不盡的才子佳人、王侯將相,後宮驚心動魄,江湖刀光劍影,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如何有力地表述當下的現實社會,並準確扎到中國人的痛點是中國電影集體的缺陷。最不應該的是連幾部像樣的愛情片都沒有。

韓國的高分電影基本上是關於當下的題材,刀鋒直指韓國人的迷途與困惑。而當下的中國年輕人彷彿也只活在快手和抖音裡,電影裡的青春歲月除卻沒完沒了的懷舊,就只能靠腦殘式的惡搞和網絡段子來拼湊了。

時代在疾速的前進,總有些人停留在原地。

對現實生活沒招了,才去假造一個俠的江湖;自我矮化後,才去幻想飛簷走壁的神功;不能直面現實之痛,才會去手撕日本鬼子撒氣。

一個大導演不但得有趟雷的勇氣,還得有穿越封鎖線的智慧,具有撥雲見日般的氣概。退一步講,不是說偉大的導演一定要去冒險趟雷,可戴著鐐拷還能把舞跳好,才堪稱真正一出好戲

再比如說王家衛從來不碰社會敏感題材,只專注拍愛情,可照樣是個偉大的導演,張藝謀好歹還拍了《有話好好說》和《歸來》,馮小剛也有《我不是潘金蓮》,陳凱歌還拍了《搜索》。

姜文僅有的幾部當代題材的電影,如《本命年》《有話好好說》《狹路英豪》《綠茶》《尋槍》,卻都是別人導演的作品。姜文有意在迴避當下嗎?顯然也不盡是,

更有可能的是姜文對當下懷有深深的不屑和無意下手。

被觀眾過分寵愛的姜文曾經說過:“你就算拍現在的拍出來也是過去,那有什麼意義?而且,一旦拍成電影,過去的都是現實。我覺得歷史和現在沒有界限。”

這不是詭辯是什麼?

姜文身上有三種力量在交錯,一是作為大院子弟的成長經歷+特殊時期的革命浪漫主義;二是北京當代文化的精神教父王朔所帶來的渾不吝風;三是《美國往事》《教父》那種當代牛仔式的豪邁情義。

但是這三點,如今恐怕都不再好使,何況也不是姜文一個人獨有。

光從題材上來說,姜文的民國三部曲與時代脫節太多。而姜文所樂此不疲的各種隱喻,意味著可以多重解讀,更是一種耍小聰明式的左右逢源。

緊繃的臉,粗糲的話音、強勢的姿態、平地炸雷般的烈火,這就是姜文的風格化的符號,也是一個時代過去的縮影。

但是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這些符號多少有點風乾的味道。

從《一步之遙》到如今不過是四年的時間,中國電影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儘管姜文放言:“娛樂不是站街,就算拿你的規則我也能把你打敗。”

但如何講好一個完整的故事仍然是中國電影的最大軟肋。很多人還沒學會講故事就迫不及待地去玩交插敘事,其結果無非就是自個魔怔了。當然姜文也不屑講故事,從來都是強力把觀眾拉入他的夢境。

現在聰明人太多,尤其是自以為聰明的人太多。聰明人都不屑用樸實的手法去講一個簡單的故事,喜歡把事情複雜化。

《邪不壓正》中有些小聰明讓我很不舒服,比如諷刺蔣介石時說“正經人誰寫日記?下賤!”全世界寫日記的牛人數不數勝,尤其在那個一紙風行的20世紀。最起碼歷史人物無論好壞,其日記都有史料價值。又比如姜文強行插入一個與劇情無關的影評人角色,並橫加譏諷。這多少有點洩私憤,很不高明。

當然電影終歸是電影,只要把電影拍好了,賣弄小聰明也無所謂。

在《一步之遙》中吃了魔幻主義的糊塗虧,姜文這次看起來是想去繁就簡,儘量剋制的去講一個不復雜的故事。但還是用力過猛,整個觀影過程中,讓人高度緊張,缺乏收放自如的張力。其中也不乏精彩的搞笑橋段,精心設計的感官刺激。

可問題是姜文在乎逗樂觀眾,只是燴制一道視覺盛宴嗎?有時候說一個電影拍得挺美不完全是褒義,對於名導來說,其實就是在罵他。

我挺喜歡老淚縱橫的姜文和廖凡在橋上的對決,緊接著周韻騎摩托力救彭于晏那場戲也很棒,是全劇中的高潮。但後來彭于晏頃刻之間秒殺數名鬼子又是了無新意。

《邪不壓正》當然不是爛片,相對於《一步之遙》是可以一口氣看完的。姜文還是保持著用童心去拍電影,什麼樣的題材在他的鏡頭下都如一出脫世的童話。

儘管《邪不壓正》本身是一個老套而又傳統的故事,但是姜文想把它拍成一出屋頂上的奏鳴曲。如果姜文把力氣全用在這上面,那也不錯。可是彭于晏一旦落了地,不管是臺詞還是劇情,也就又陷入了俗套。

姜文噴薄的荷爾蒙,用錯了地方

《邪不壓正》最大的問題無疑是選擇了以抗戰為背景,講了一個曲折復仇的故事。可是中國抗戰劇已經拍了幾千部,雖說遍地胡編亂造的神劇,但是各種橋段也都被別人玩了個遍,黑色幽默、多重性格的人物、反轉的劇情、大奸大惡的反派都不少見。而片中姜文對日本人的人物塑造也流於表面,基本沒啥亮點。抗日這個題材幾乎不可能有什麼太大的新意。

更何況實在是無法引爆太多的公眾話題。首映當天,所有圍繞電影的話題無非就是在說這個片子很姜文,老北平很有味,彭于晏很帥,有情色有暴力,可這些個話題多說幾天就會索然無味……

姜文噴薄的荷爾蒙,用錯了地方

先前很多人擔心彭于晏會出戲,也不滿周韻總是出演姜文的電影女主角。但實際上彭于晏和周韻的表演還是可圈可點,只是最後那場告別戲中讓全片的氣場瞬間崩塌。

中國電影有個通病就是虎頭蛇尾,前面用足了勁,但後面都是氣若游絲,草草收尾。同樣《邪不壓正》的結尾基本上就是一個電視劇水平,還強行埋了一個後續的伏筆——男女主人公有可能攜手走上抗日戰場。最不想聽到的是“我們都不敢面對自己的敵人,我們最終戰勝了自己”,這般三流的勵志臺詞會出現在姜文電影收尾中。

在事先的宣傳中,姜文多次說說對俠沒什麼興趣,覺著用影像復原老北京的煙火氣也沒什麼勁。那姜文究竟是想表達什麼?

如果非要解讀出不一般的意義,或許是姜文不遺餘力的描寫了男主角李天然的赤誠、偏執、滿腔的熱血,營造出青春年華與老江湖的碰撞。家仇國恨之餘,個人的掙扎還是捱不過時代的大浪,雖說快意恩仇過後,不該淪陷的還是淪陷了,可終歸是邪不壓正,該復興的還是會復興。另外該片仍然埋了不少姜文一以貫之的政治暗喻,認可他價值觀的自然可以去盡情解讀。

總的來說如果《邪不壓正》是一部新人作品,值得稱讚。但是對於一個有著30多年從影經驗的姜文來說,顯然是不盡如人意。

我所看的下午場大概是70%的上座率,目測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不到一半。《邪不壓正》首映票房1.2億,與上映已9天的《我不是藥神》基本持平,這說明了當下觀影的主力人群並不太買帳。而豆瓣從開局的8.2分到第二天的7.2分,貓眼電影的7.5分,也證實了影片低於外界預期,觀眾們不迷信大牌導演。

中國當下的城市變遷、階層差異、各種爆裂的新觀念新思維,不可抑制的慾望與失落,既有群魔亂舞,亦不缺神人大拿,你方唱罷我登場。千變萬化的時代浪潮中有海量的好故事,真不缺好電影的素材。

大導演對現實題材都無感,或許是為了安全,但實則危險。不關注現實,不推陳出新,就失去了跟年輕一代溝通的最佳通路。長此以往,反而會被邊緣化。事實上不但70後已不再是看電影的主力人群,連80後都被家庭和工作所累,已沒幾分閒工夫頻頻進電影院了。

姜文噴薄的荷爾蒙,用錯了地方

反而草根新人們沒什麼沉重的包袱,也不會端著,現在已經是合力瓦解著影壇的老舊勢力。《我不是藥神》巧妙的點燃了公眾某一情緒,在安全的範圍內抨擊醫療制度,這事居然成了。所以說有些路不去走,就永遠都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恰恰開山劈水是那些一線大導演都欠缺的能力。

可以預見的是,各種資本亂入、山頭林立的電影圈,接下來亂拳打死老師傅的現象,挑戰高票房高口碑的電影怪咖將層出不窮。

姜文噴薄的荷爾蒙沒有用在現實主義的題材上,是一種遺憾,也是他的損失。

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52536.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