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理解隸書的筆法、筆勢和筆意的關係?

如石書藝


照例審題

如何理解隸書的筆法、筆勢和筆意的關係?

中國的字,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有藝術性,用毛筆寫更能體現。

隸書

“秦篆漢隸”一般認為隸書是從篆書發展而來,很正確,隸書是篆書的便捷寫法。

簡單說一下這個問題。

先說筆法,就是書寫的規律、規則

筆法:執筆的唯一方法,包括指法和腕法。

筆法的講究在於“眼觀,心想,手動”三行合一,

筆勢:字的風格,撇撇如刀,點點似桃,一個字一個勢,體態不同,感覺不同。

字如其人,說的就是字的勢。

筆意:人的意境,通過筆來傳達。這個境界很玄妙,有了筆意的字,能從字中感受到作者書寫時的情景,從字裡行間體會作者的喜怒哀樂。置身其中,不可自拔。

這三者的關係相輔相成,筆法在於積累,筆勢在於熟練,筆意在於融合。

綜上所述,總結起來理解筆法、筆勢、筆意的關係,就像人的身軀、大腦、四肢,不可分割。


道門守衛者


友問:如何理解隸書的筆法,筆勢和筆意的關係?個人認為,凡隸書者都是不難理解的。筆法,筆勢,筆意都是互通互連的。無可分離,更無可挑剔。只需知道隸書寫法的一般性規律,就事成自然,水到渠成。下來三點可以說明:

一是選擇好字形。由於隸書有各種風格的寫法,有偏平的,有方形的,還有長方形的各種表現都不一樣,寫法也有所不同。但是,無論哪一種風格的隸書,它的基本筆勢是大同小異。例如,扁形的古體隸書,這一般性都好掌握。正方形的隸書,書寫起來稍有難度。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隸書筆法的特徵所決定,筆畫由扁平轉為渾厚,留白增大,字的間架結構起了變化,不容易達到洽合嚴瑾的隸書書法風格之要求。長方形的隸書,難度就更大了。縱觀有一些人,用隸書筆法寫長形隸書字,或者仿宋體字,都不好看。本人也曾嘗試過,難度相當之大。根本難於達到筆法筆勢筆意的有機統一和完美結合。其結果,不是脖子長就是腿長,字的左右也很難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不是偏大就是倚小而造成字的失衡之感。

二是隸書要忌過份弓形,特別是筆法的過量弓形。使隸書字體要達到既平和又圓和。當然,不包括其它字形。

三是隸書律制必須一致。在通篇隸書體書法作品中,不能有一時長,一時方,一時扁的字形墨跡,從而形成不統一不默契之感。


鬱香墨


理解隸書的筆法、筆勢、筆意關係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大,其實也沒有必要去理解這麼深,對於隸書,你只要好好練字,仔細觀察。筆法、筆勢和筆意如果看多了,反而還會把自己搞糊塗。

簡單的解釋:

  • 筆法對應點畫,指的是用筆方法;
  • 筆勢對應結構,指的是字的姿態,意即行筆的方向;
  • 筆意對應章法,指的是整體風貌。

它們的關係:

古人講究的筆法是貫穿於整個書寫過程,人在書寫的時候需要同時把握筆法、筆勢、筆意的技巧方法,這三者相互影響,哪一點沒做好都是有問題的。

  1. 筆法是根基,沒有好的筆法,其他再好都等於零,如同高樓大廈的地基必須要打牢,是我們的基本功。

  2. 筆勢是關鍵,是我們出彩的法寶,當地基打牢了,筆法到位了,只能說明基本功問題,有很好的筆勢才能打動欣賞者,穿上華麗的外衣才能展現自己的風采
  3. 筆意是目標,是我們的終極目標,筆法與筆勢最終形成自己的筆意,這種筆意一般是個人風格的展現,王羲之靈動飄逸,顏真卿大氣雄渾,曹全碑靈動多姿,等等,都是他們展現的風格面貌。同時筆意也指個人思想人格在筆尖的反映,你對書法的理解全在毫釐間。隸書的筆意相對比較好理解。他的章法沒有那麼複雜。

隸書的筆法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鋒行筆,體現隸書的古質之美。筆勢就很多了,它包含收放、粗細、大小、長短、寬扁等,像曹全碑飄逸的筆意、張遷碑雄渾的筆意、西狹頌的篆書筆意、石門頌的草書筆意等都是整體的感覺。另外隸書重在筆勢上的變化,和楷書類似,因為筆意相對草書較為簡單,筆法也容易把握,但筆勢則相對較難,姿態越豐富,就越耐看。

然而這種高屋建瓴的概括性語言並不好理解,因為這都是抽象的概括,沒具體的象形解釋,就一個筆法的解釋我可以寫下幾萬字的文章,如果你像瞭解,敬請關注《書法魅影》,很多文章都會涉及到這些知識。


書法魅影


筆法,早在隸書的漢代,就有“八法”之說,後來發展為楷書的“永字八法”,何為“永字八法”唐張懷瓘道《玉堂禁經·用筆祛》雲: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因永字的八種不同筆法,基本涵蓋了字的基本筆畫的寫法,由此生髮出的36法、64法、92法等。筆法最為明顯的標誌是“中鋒用筆”,“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正鋒取勁,側鋒取妍。”也就是說筆法的基本原則是中鋒用筆,基本特徵是筆力飽滿,內涵豐富。基本筆畫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

何為筆勢,古人把筆勢歸為筆法範疇,如米芾說:“智永有八面,已少鍾法”。這是關於“八面出鋒”的書法論書了,即筆勢,字有八面的體勢,智永禪師的字雖有八面的體勢,但缺少鍾繇書法中的那種法度、精神。筆勢是以筆法為基礎,又因時因人不同而不同,筆墨的時代性、古今之別、肥瘦、方圓、拙妍等等,並不是由筆法決定,而是由筆勢生成。故“法”是勢的基礎,“勢”是“法”的必然。

何為筆意,即意象,古人這方面說了很多道理,天文地理、日月山川、星象雲海、草木鳥獸、以及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景象,都會啟迪思想智慧,表現在書法藝術中。顏真卿和張旭關於鍾繇《書法十二意》的問答,就非常形象的說明了筆法、筆勢及筆意。

隸書的筆法、筆勢和筆意關係,大同小異,隸書的筆法相對於楷書而言,筆法更為簡單,橫平豎直,撇捺折,隸書的點一般為短筆畫,鉤為撇或捺狀。故隸書的筆勢特別重要,漢隸三百碑,風格無一雷同,並非筆法所致,主要是筆勢之別。唐隸、宋隸、元、明,乃至清隸書,筆勢因時因人不同而異,產生了千姿百態的隸書風格。由此而產生的筆意,更易理解,唐隸肥媚而妍,宋、元、明隸書古法雖存,實乃恣意揮灑,清隸個性張揚,個人面貌強烈。筆意已深深的烙上了時代的印記,烙上了個性的痕跡。

由此可見,隸書的筆法、筆勢和筆意關係,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隸書一定與時代同步發展。





如石書藝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隸書(特指漢隸。唐隸、元隸、明隸、清隸除外,因為只有漢隸才是正宗的隸書)的筆法為中鋒用筆(中鋒用筆,圓筆、方筆均為中鋒,臥鋒也是中鋒),逆入平出,橫平豎直(注:沒有絕對的橫平,也沒有絕對的豎直),蠶頭雁尾(記住:蠶無二設,雁不雙飛),主筆突出。逆入,即起筆回鋒,行筆平鋪,收筆護尾。需要說明的是,空中回鋒也是回鋒。空中回鋒,寫出的隸書有靈動之感,且精、氣、神十足。

上圖為當代隸書大家張繼的隸書作品。

筆勢,專指書法的意態和氣勢。由於書家在創作書法作品時用筆、結體的不同,使點畫在結構中處於不同位置,由此適應的用筆規律。關於隸書的筆勢,這個可視情況靈活掌握,靈活運用。總之,無論用哪種筆勢,寫出的隸字都要有勢。勢,即“神彩”,就是在筆法不變的基礎上,根據章法佈局需要,適當改變字的姿勢,但字的重心必須穩健!

上圖為鄭板橋的所謂的“亂石鋪街”式的書法作品。

筆意:指書法創作中表現的書法家的風格、意態和情趣。關於隸書的筆意怎麼應用問題,我的觀點是,書者一定要先師古,多領悟。師古,就是要多臨漢碑、漢代摩崖和漢簡。領悟,就是要在臨帖中不斷領悟古人的書法精神。建議題主多看看張繼的隸書作品,多看看劉文華的隸書作品,多看看張建會的隸書作品,多看看毛國典的隸書作品。筆意,是隻能意會不可言傳的,這個主要靠書法家自己去悟。

上圖為當代隸書大家張繼的隸書作品。


中州耕牛堂主


什麼是筆法、筆勢和筆意呢?

筆法,就是用筆的方法。筆畫有沒有彈性和骨力全在於用筆。所以筆法決定筆畫的質量。

筆勢,是筆畫的形態和筆的走勢。筆畫按照筆的走向就圍成了字形。字形的形態不同字體也不同。所以筆勢決定結體。

筆意,就是通過筆畫、結體和章法表現出來的意境和情趣,即神韻。.

從以上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沒有筆畫的質量就沒有神韻;沒有神韻字的形態再好也是有形無神;而神韻是寄託在形即筆畫和結體中的。所以筆法、筆勢和筆意是互相寄託、共同依存的關係。其中,筆法是基礎,筆勢是手段,筆意是靈魂。

筆法、筆勢和筆意是一幅書法作品成敗的關鍵,質量好壞、品位高低全在於此。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主要目的是瞭解先人們的筆法、筆勢和筆意三者之間的美妙關係,學習先哲們用筆技巧方式和法則的運用,學習他們辯證哲理地經心走意,腕下游龍,那種宏觀與微觀、自然和諧的節奏。通過反覆無數次臨摹,就能或多或少地瞭解到先哲們書法每一筆技法含意,其力度和造詣,就會揣悟到先人們筆勢字畫之間那種順其自然的呼應關係,也能領會到大家宗師們筆意中那種種精到的形態結構。

當然,臨摹範帖也要循序漸進,可分為兩種方式。第一,先對臨。一遍遍地臨寫,爭取臨摹的惟妙惟肖。然後再背臨字帖,有形有神,再回頭檢查形體精貌。可算宏觀入手。第二,臨帖先從字畫入手,選擇橫豎撇捺折等較簡單的字來練,主要學用筆、用力,參透每一筆非常重要。進而再全方法多遍臨摹,經心揣摩字體結構,字態特點,努力追求筆勢、筆意完整。這可算從微觀入手。


獨釣寒江雪Athena


首先是問的哪種隸書?漢隸,唐隸,清隸,還有很多今隸,其實漢隸以後的隸書都稱不上隸書,都不是真正的隸書,仔細對比一下筆畫就看出來了。


許明文


筆法,早在隸書的漢代,就有“八法”之說,後來發展為楷書的“永字八法”,何為“永字八法”唐張懷瓘道《玉堂禁經·用筆祛》雲: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因永字的八種不同筆法,基本涵蓋了字的基本筆畫的寫法,由此生髮出的36法、64法、92法等。筆法最為明顯的標誌是“中鋒用筆”,“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正鋒取勁,側鋒取妍。”也就是說筆法的基本原則是中鋒用筆,基本特徵是筆力飽滿,內涵豐富。基本筆畫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 何為筆勢,古人把筆勢歸為筆法範疇,如米芾說:“智永有八面,已少鍾法”。這是關於“八面出鋒”的書法論書了,即筆勢,字有八面的體勢,智永禪師的字雖有八面的體勢,但缺少鍾繇書法中的那種法度、精神。筆勢是以筆法為基礎,又因時因人不同而不同,筆墨的時代性、古今之別、肥瘦、方圓、拙妍等等,並不是由筆法決定,而是由筆勢生成。故“法”是勢的基礎,“勢”是“法”的必然。 何為筆意,即意象,古人這方面說了很多道理,天文地理、日月山川、星象雲海、草木鳥獸、以及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景象,都會啟迪思想智慧,表現在書法藝術中。顏真卿和張旭關於鍾繇《書法十二意》的問答,就非常形象的說明了筆法、筆勢及筆意。 隸書的筆法、筆勢和筆意關係,大同小異,隸書的筆法相對於楷書而言,筆法更為簡單,橫平豎直,撇捺折,隸書的點一般為短筆畫,鉤為撇或捺狀。故隸書的筆勢特別重要,漢隸三百碑,風格無一雷同,並非筆法所致,主要是筆勢之別。唐隸、宋隸、元、明,乃至清隸書,筆勢因時因人不同而異,產生了千姿百態的隸書風格。由此而產生的筆意,唐隸肥媚而妍,宋、元、明隸書逐步走向恣意揮灑風格,清隸個性張揚,個人面貌強烈。筆意已深深的烙上了時代的印記,烙上了個性痕跡。 由此可見,隸書的筆法、筆勢和筆意關係,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隸書一定與時代同步發展。


書法天下


篆與楷的變和在變的互用,各有筆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