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華僑新村保護利用規劃出爐:原則上不再遷入人口

位於環市路旁的華僑新村鳥語花香,各色花園洋房遍佈,恍如鬧市中的桃花源。近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佈了已經獲批的《華僑新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其中明確,華僑新村要提升文化旅遊、休閒辦公等功能,塑造集總部辦公、宜居社區和歷史文化體驗一體的“SOHO典範社區”。此外,在儘可能保留原住民的居住用地,延續社區生活真實性的同時,街區人口應遵循逐步疏解的原則,適當減少人口數量,原則上不再遷入人口。

华侨新村保护利用规划出炉:原则上不再迁入人口

建有177座花園式住宅、291套公寓

華僑新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市基於廣州旅外華僑眾多的特點,結合其時僑務政策開闢的開創性住宅區規劃建設項目,項目建成花園式住宅177座,公寓291套,並配有幼兒園、託兒所、小學各一套,吸引了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購房者,成為了日後全國各地“華僑新村”建設項目的榜樣與經典範例。華僑新村曾聚集20世紀眾多華僑歸僑和港澳的知名人士——包括散文大師秦牧,中國第一代留洋油畫家餘本,嶺南建築泰斗莫伯治,粵劇表演藝術家馬師曾、紅線女等。目前仍有紅線女舊居被列為廣州市歷史建築,並開放為展覽館。

華僑新村在建築上也很有特色,是新中國住宅區規劃的特別案例和嶺南現代建築形成過程中的代表性作品。建築與佈局在考慮南方氣候特點的基礎上,既參照海內外的設計風格,又照顧歸僑的生活習慣,形成一座依山而建的、獨具現代嶺南派建築風格的“花園式新村”。華僑新村的建設由嶺南建築歸僑“三劍客”林克明、佘畯南、陳伯齊等一批著名的歸僑建築設計師組成顧問團,指導規劃和建築設計,體現了嶺南建築的現代性,代表了當時廣州最高的住宅建築設計水平,也是民國時期“花園都市”城市規劃思潮的延續與發展。

道路嚴禁拓寬 沿街圍牆不能拆除

本次保護利用規劃範圍南至環市東路、西和北方面至淘金路、東至先烈東路並與黃花崗公園接壤。保護範圍共28.32公頃,其中核心保護範圍面積15.32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13.00公頃。在保護範圍外劃定了8.26公頃的環境協調區。目前街區規劃範圍內有歷史建築1處,為紅線女舊居;還有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線索15處,全部位於核心保護範圍內,主要為低層花園式住宅。

高度控制方面,核心保護範圍內,新建、擴建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的,高度不應高於街區內歷史風貌建築的高度,並控制在12米以下;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擴建的建築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環境協調區內,新建、擴建的建築高度宜控制在30米以下。

道路方面,重點保護街區內的和平路、愛國路、友愛路、團結路等4條歷史道路的名稱、走向、斷面形式、空間尺度不變,控制兩側建築的高度、立面連續性及傳統風貌。同時保護有歷史風貌特色的道路路面鋪裝,在保持歷史真實性的前提下,按照原有風貌對其進行修繕和整治,嚴禁拓寬。街區內部原則上以步行和非機動車交通車為主,營造舒適宜人的步行空間。同時強化交通需求管理,嚴格控制車輛的通行權。

值得關注的是,規劃還對華僑新村的沿街圍牆提出了具體的保護整治措施。保護華僑新村現存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建設的沿街圍牆風貌,對破損牆、危牆進行原樣修繕,原則上不建議拆除;除了保護類圍牆外,其餘圍牆可根據實際使用需求進行改造,但不得改變現狀院落佈局,圍牆高度不得超出現狀高度,鼓勵採用鏤空、鐵藝、綠植等方式對與歷史風貌不協調的圍牆進行優化。

华侨新村保护利用规划出炉:原则上不再迁入人口

保護範圍圖

延續社區生活 打造SOHO典範社區

在活化利用方面,規劃提出,以建國初期的底層花園洋房為街區建築特色,保持並發展街區特色形態,提升文化旅遊、休閒辦公等功能,塑造集總部辦公、宜居社區和歷史文化體驗一體的“SOHO典範社區”。

要開發特色商業街巷和歷史風貌花園別墅街區的旅遊價值,與城市功能佈局調整相結合,使之從由小規模、檔次低的商業市場形態向商業、文化、旅遊等新功能複合發展的業態轉變,從而推動歷史文化街區的升級改造。其中,和平路區域重點發展特色商業、複合型文化創意產業、總部SOHO辦公。對低層花園式住宅建築採用“文商旅”相結合方式,引入辦公、商業、旅遊業態,鼓勵總部入駐、居民引入藝術家工作坊、藝術品精品店鋪、文化創意工作室,提升街區活力,打造具有標識性、特質性的總部SOHO及文化藝術創意產業街區。

永泰西約-光明路為周邊商務、旅遊、居住功能提供服務,亦將作為街區內部整條觀賞路徑的起點,有入口展示和集散功能。緊接著光明路作為主要通道,既服務於旅遊也服務於本地居民。

友愛路、團結路一帶低層花園式住宅建築群適當引入商業、旅遊業態,以“微改造”模式保護和活化歷史文化資源。同時圍繞愛國路25號的華僑新村紀念館打造為華僑文化展示區,整合現有文化資源,加強各處空間聯繫,設置統一標識系統,加強展覽功能。

規劃還提出,要儘可能保留原住民的居住用地,延續社區生活的真實性。但街區人口應遵循逐步疏解的原則,適當減少人口數量,原則上不再遷入人口。此外,採取“見縫插針、微改造”手法,更新改造多種方式適度增加小型綠地和中小型廣場。新增5處社區綠地空間,分別位於友愛路兩側、淘金路南側、和平路北側、永泰西約北側、原道路西側。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杜娟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杜娟、駱昌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