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称石家庄栾城为“三苏故里”,栾城与苏东坡有什么关系?

小马姐姐216


此提问的答案是: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味道,苏味道(约公元648—公元705年),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苏邱村)人。因阿附张易之,唐中宗时贬郿州(现四川眉山市)刺史,死于任所。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苏份留四川眉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绵延至今。

宋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为苏份后裔,所以眉山苏氏之始祖为苏味道。

(图1)今天,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启贤堂内,还供奉着眉山苏氏始祖——唐凤阁鸾台平章事苏味道的画像。

(图2)明代兵部待郎范志完书写的《眉山发迹碑》,即苏味道的后裔“三苏”在眉山重振文坛之意。栾城明清两代所修现存的三部《栾城区志》中均有苏味道墓、苏邱村、苏味道传等记载,且都明确提出“三苏源于栾,兴于眉”。

(图3)河北栾城苏士福阅览《苏氏源流录》。

从“苏氏源流录”、“苏味道与三苏”、“苏氏历代名人”和“燕赵明珠”栾城五部分,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民族人文文化的历史发展,展示了苏洵、苏轼、苏辙与栾城的族原支派及其怀念故土的思乡情愫。

(图4)眉山市雕塑广场的"三苏"像。而“三苏”父子,对祖籍栾城也是念念不忘,墙上悬挂的文章、诗词、书画作品中,署作“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的比比皆是。据说,三苏之所以称“赵郡”,是因栾城于南北朝至唐初,曾数度隶属赵郡(今河北赵县)管辖。此外,苏辙还曾被宋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并把个人文集命作《栾城集》(图4)。苏辙为苏轼所撰墓志铭中开篇即题:“苏自栾城,西宅于眉”,足见苏氏后裔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图5)2019年10月17日晚,“古栾韵·三苏情——栾城有味道”2019三苏祖籍文化节开幕仪式于河北传媒学院兴安校区田径场盛大开幕。







苏耿仁


我是苏邱村人,现在三苏纪念馆就是在我老家的宅基地上修建的。除了苏氏的“火树银花”和“苏模棱”“栾城发迹”这些典故,我想讲下当年日本侵华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是当年父亲还在世的时候给我讲的。

我们村百分之99%的家户都姓崔,而不姓苏,是因为俺的老祖宗是给苏氏看坟的,相传老祖宗有八个儿子,这就是俺村到现在保留的八大院!俺家是大儿子家的那一支。

日本人侵华到我们苏邱村的时候,大概是1942年左右,带头的小头目叫家来古正一(音),据说当时他们打着“怀柔”的旗号,标榜自己敬仰苏氏,一开始到俺村并没有大肆烧杀抢掠,而且处处窥视村民,找寻有价值的文物。

我的老爷爷叫崔老赞,下面有三个儿子,三个爷爷就守了我爸自己,村里讲就是单传。我家宅基地就墓地边上,祖辈们经常在那里干活,有一天大爷爷在墓地边上挖出了一支宝剑!父亲回忆那宝剑比现在电视剧里那种长长的宝剑要短许多,也有些锈迹,大爷爷自打有了这个宝贝,就经常在家里擦拭它,爱惜的不得了!

不知道这个消息就被日本人知道了!一天,家来古正一骑着高头大马来到我家,逼我老爷爷让大爷爷拿出宝剑,一开始老爷爷说“没有”,于是日本人就开始打大老爷爷,几鞭子下去,大爷爷身上马上有了血印!老爷爷一看这情况,就走到西屋,其实宝剑就在西屋墙上挂着呢,爸爸说,他当时才十几岁,我奶奶用手使劲按着他不让他出去,但这时候一个很清脆的声音让他记忆了一辈子!他听到老爷爷拿起宝剑给折成两截!老爷爷把折成两段的宝剑往地上一扔,日本人一看,宝剑坏了,就更加使劲的抽打我大爷爷,直到这家伙实在抽不动了,才离开。大爷爷被家人救起,整整躺了一个冬天呢!

我小时候,我家房后有个“河”,其实就是个大水坑,这是当年日本逼迫我们村民修建的,从河里挖的土堆在原来的墓地上,说自己为苏氏建墓!当时还有一块墓碑,四清的时候被后来流落到此的一家绝古户(就是一家好几个光棍)当了他家的过门石!

这段仇恨已经长在我们的骨髓里,后来孩子去日本留学,记得走之前的一个晚上,我给她讲了这段“国仇家恨”,好久,我和孩子都静静地坐着……,眼中含满了泪水。两年后她放弃了日本的一所常青藤大学,去了欧洲的国家,现在再有一年就要学成回国了,到时候我要带孩子去告慰祖先。




不瞌睡的猫


说栾城是三苏故里,是因为宋代著名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都是栾城后裔,栾城区苏丘村即其祖籍。

栾城,地处石家庄市西南部,东与藁城区接壤,南与赵县为邻,西北连接鹿泉区和元氏县,北边与裕华区相邻。栾城县历史悠久。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晋国中军元帅、正卿栾书(谥号武子)食采于此,建为栾邑,西汉置关县,东汉改置栾城县。历史上有“南京到北京,小县数栾城”之美称。宋代著名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都是栾城后裔,栾城区苏丘村即其祖籍,其祖先苏味道之墓现保存完好。

  历史长河中的栾城

  春秋时,初属鲜虞国,后属晋为栾邑,晋中军元帅、正卿栾书封于此,置栾邑,是为栾城之肇始;战国初属中山国,后属赵。

  秦属巨鹿郡;西汉,置关县,治所在今北十里铺;东汉,改置栾城县。

  三国魏时,并入平棘县,属常山郡;晋属赵国;北魏时复置栾城县,属赵郡;北齐时废栾城县;隋设栾州,复置栾城县,初属栾州,后属赵郡;唐末改栾城为栾城县,先后隶属赵州、栾州、恒州、镇州;五代后梁时又改称栾城县,先后隶属赵州、镇州、真定府、恒州;宋初属镇州,后属真定府。

  元初属赵州,后属真定路;明属真定府赵州。

  清先属真定府,雍正后改为正定府。

  中华民国先后隶属正定府、范阳道、保定府、河北省。

  解放后隶属石家庄专区,曾与藁城、无极、赵县合并,后属石家庄市;1958年并入藁城,旋即恢复栾城建制。

  史料记载中的栾城

  “三苏”对祖籍栾城念念不忘,经常在文章、诗词、书画作品中署名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赵郡苏氏”。为何称“赵郡”?因栾城于南北朝至唐初曾数度隶属赵郡(今河北赵县)管辖。苏辙曾被宋朝授予“栾城区开国伯,食邑八百户”,并把个人文集命名为《栾城集》,苏辙为苏轼所撰的墓志铭中明确提出“苏自栾城、西宅于眉”。可见“三苏”对祖籍栾城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可谓魂牵梦绕,念念不忘。

  栾城人对自己家乡曾出过苏味道这位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感到骄傲,更为苏味道的后代出了三位名震中外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感到光荣与自豪。明代兵部待郎范志完书写的《眉山发迹碑》,即苏味道的后裔“三苏”在眉山重振文坛之意。栾城明清两代所修现存的三部《栾城区志》中均有苏味道墓、苏邱村、苏味道传等记载,且都明确提出“三苏源于栾,兴于眉”。

如果觉得解释的还算清楚,欢迎点关注哦。











亲子游学王老师


身为一个石家庄人,我对“三苏故里”还算比较了解。

三苏故里指的是石家庄栾城,具体来说是位于栾城县城西北的南赵村和苏邱村。

先说苏邱村。

苏邱村是现在的名字,以前叫苏丘村。丘,本义是小山,后来引申义为坟墓。苏丘也就是苏家坟的意思。既然叫苏丘,那肯定村里有苏家大墓,村中的苏家大墓就是唐代苏味道墓。后来朝廷命令获鹿县(今鹿泉区)简良崔氏家族守冢,进而形成村落。至今苏邱村仍然以崔姓为大姓。



在清朝雍正年间,为避讳孔丘(孔子)之名,改名苏邱村。

当地名酒味道府之名就源自苏味道。当年苏味道邀天下名仕共饮味道家酿,留下千古名篇《正月十五夜》,自此味道府酒名扬九州。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唐代 ·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至于南赵村,则是苏味道家族所在,紧邻苏邱村。

苏味道祖上是东汉并州刺史苏章。苏章是扶风平陵(今属陕西咸阳西北)人,曾任冀州刺史,因此在冀州安家。其后代苏则搬家至赵州(今河北赵县)形成了赵州苏氏。

说了这么多,还没说苏味道是谁。

苏味道(648—705年),字守真,唐初政治家、诗人,武则天时期两度跻身相位,是唐初名将裴行俭女婿。

苏味道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苏味道为相数年明哲保身,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此称其为“苏模棱”或“模棱手”,成语“模棱两可”亦源出于此。

神龙政变(705年)时,苏味道阿附武则天宠臣张易之,之后被贬为眉州刺史。后来苏味道又迁为益州刺史,在上任途中病逝卒,被赐冀州刺史,归藏于家乡,也就是今天栾城县苏邱村。



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业”做了官,只有老二苏份落户眉州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苏份的后代出了个名人叫苏洵,苏洵有两个儿子叫苏轼和苏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


三苏不用过多介绍,从小学就学习他们的诗词文章,“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占其三。

父亲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

苏轼擅长诗词、绘画、书法。苏轼的作品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笔力奔放、雄健豪迈,代表了北宋文学鼎盛时期的成就。苏轼也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

苏辙是个善写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他的诗受哥哥苏轼影响,风格也相近,现存诗1189首。[hé]

现在四川眉山的苏氏宗祠的门联是清代名臣张鹏翮[hé]所写,十分简练的概括的苏氏的成就:“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对于祖籍,苏家人并没有因为久居眉州而忘记,尤其是苏洵父子。

眉州苏氏,上有唐朝宰相苏味道,下有北宋三苏,你一定认为这是一个才人辈出的书香世家,但自从唐初苏味道之子苏份一直到宋初苏序(苏序是苏洵的父亲、苏轼的爷爷),虽然代代识书认字,却一直没有出仕之人,也没有文学家,甚至连大地主都没出过,只是家有薄田,不用为生计操劳而已。

拿苏洵举例。

苏洵后面取得那么大成就,一般人肯定以为他自小就是勤奋读书之人。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用苏洵自己的话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这是苏洵自己说的,在别人看来,年轻的苏洵游手好闲,整天游山玩水。不过这也开阔了他的眼界。

有一天,苏洵的哥哥苏涣(和苏洵一样年轻时喜欢游手好闲,后来发愤图强)问:“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能不能写出来啊?”

这可把苏洵难住了,真可谓“腹中纵有千言语,难吐一词须叟间”。

苏涣又说:“既然写不了文章,那就编写我们的族谱吧。我们苏氏自苏味道以来就没有整理过族谱。”

这之后,苏洵开始查询史书书信,这过程中,苏洵才知道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成文字。这过程中苏洵也了解了祖籍栾城,此后在文章、诗词、书画上经常署名为“赵郡苏洵”。

苏洵整理《苏氏家谱》的方法也成为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影响巨大,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


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苏轼、苏辙也对于祖籍栾城有着特殊的感情。

苏轼和父亲一样,作品署名经常是“赵郡苏轼”,死后的墓志铭上明确写着“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苏辙则出品了一部作品集《栾城集》,自己还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


别酒流年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来到都城东京,很受欧阳修的赏识,在他的推誉下,三人的文章很快受到天下世人的推宠,争相诵读。宋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才识》中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三苏之名由此得来,一门三学士被誉为美谈。

为什么称石家庄栾城为“三苏故里”呢?这首先得从三苏祖上苏味道说起。

苏味道,赵州栾城(河北省石家庄栾城),武后时位居宰相,被称为古今元宵节诗第一的《正月十五夜》,即出自其笔下,其中“火树银花”成为描述元宵节夜景的典故,流传至今。

苏味道在神龙初年被贬于四川眉山,生一子于眉,为四川眉山苏氏的初祖,苏洵和苏轼.苏辙三父子即是苏味道后裔。

“三苏”对栾城祖籍念念不忘,在他们的诗词文章中经常署名“赵郡苏洵”,“赵郡苏氏,“赵郡苏轼””。栾城在南北朝至唐初曾数度隶属赵郡管辖,苏辙曾被授于“栾城区开国公”,其著作名为《栾城集》。苏辙在为苏轼撰写墓志铭中写有“苏自栾城,画宅于眉”之句。

明代时期,兵部侍郎范志宅在其著作的《眉山发迹碑》中,有苏味道后裔三苏在眉山重振文坛之风。在明清编修的《栾城区志》中,明确提出“三苏源于栾,兴于眉”,并记载了苏味道墓,苏邱村,苏味道传等。

现在,栾城当地人因“三苏故里”而引以为荣。


乡下老果


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三,以文章、诗词闻名。虽说他们出生在四川眉州,但是祖上却在河北栾城。栾城如今是石家庄的一个区,在石家庄南三环之外。

由于古代对族谱的重视,可以清晰看到三苏的祖先乃是唐朝的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苏味道。苏味道也是文学大家,被称为“文章四友”之一。要知道,文章四友还包括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所以苏味道的文学水平还是很高的。

苏味道做过眉州刺史,而苏轼一系就是就在这一支的后人。苏家是书香门第,从苏轼的爷爷苏序到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无一不是在文学上极有造诣的。

注:看图知苏家是长着大胡子的家族。


及第君


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的三苏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他们都在四川眉山市出生,但他们的祖籍在河北石家庄栾城区,以前叫栾城县,南北朝至唐初时期,栾城隶属赵郡(今河北赵县)管辖。

“三苏”是苏味道的后裔,苏味道卒于眉州,他的二儿子苏份留在眉山。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苏洵的二儿子叫苏轼, 三儿子叫苏辙,父子三人成为一代文豪。

对于祖籍栾城,“三苏”一直念念不忘,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经常署名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等,苏辙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他的作品集叫《栾城集》;苏东坡的墓志铭上写道“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秋风玉笛hn


《正月十五夜》唐 •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侬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描写的是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有一年在正月十五举行诗歌比赛,有一位叫苏味道的人在这次诗歌比赛中拔得头筹,上面这首诗就是他的夺魁之作。

这首诗描写了唐朝人们在正月十五欢度元宵佳节的情景。

我们现在说的成语“火树银花”就是出自这首诗的首句。

苏味道生于648 年,唐高宗乾封年间,苏味道20岁便中了进士及第。曾两度为相。

《旧唐书·苏味道传》里说武则天当政时期,苏味道先后官居宰相数年,但却不能在朝廷政务上有所建树,只是一味阿谀圆滑于君臣之间,屈从附和。他曾常对人说:“凡事只要模棱两可就行了”,世称“模棱宰相”。

我们现在说的“模棱两可”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这个成语在当时是对他官德的写照。

栾城,位于石家庄市东南部,东与藁城区接壤,南与赵县为邻,西北连接鹿泉区和元氏县,北与裕华区相邻。

据《栾城县志》记载,公元前587年,春秋时晋中军元帅、正卿栾书封于此,是为栾城建置之肇始。

后来在汉朝末年和唐朝初年期间,在栾城居住着一个大家族——苏氏家族。

在南北朝至唐朝初年的栾城,曾数度隶属于赵郡(今河北赵县)管辖。所以称为“赵郡苏氏”。

到了唐朝,这个苏氏家族就出了个高官,他就是女皇武则天时的宰相苏味道。也就是这首诗的作者。

后来苏味道的弟弟也入朝为官,除了管理女皇武则天的膳食外,还要陪太子读书。兄弟俩在当时可以说是显赫一时。

苏味道文学才能卓著,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又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在公元705年,唐朝的政局发生了剧变,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

神龙初年,58岁的苏味道因为亲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被贬到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任刺史。过了没多久就在当地病故了。落叶归根,他的灵柩被安葬在故乡栾城,他的墓地旁边形成了今天的苏邱村。

苏味道有四个儿子,他死后,老二苏份留在了四川眉山,从而孕育了今天的眉山苏氏一脉。他就是四川眉山苏氏的始祖。

苏洵的《族谱后录上篇》,其中写道:“味道,……贬为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自是眉始有苏氏。”

这眉山的苏氏一支,历经三百年发展,虽非名门望族,倒也算人丁兴旺,再加上乐善好施,在当地获得一定的声望。

苏洵的父亲,苏轼的爷爷苏序,便是这良好家风的继承人。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苏份的第十世嫡传子孙,苏轼和苏辙是第十一世嫡传子孙。

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就是我们说的“三苏”。

苏味道不仅留下了“三苏”这一脉后人,今天在栾城县境内仍生活着不少苏味道的后人以及苏味道的弟弟苏味玄的后裔。这些苏味道和苏味玄的后人,就是苏东坡的“亲戚”。

栾城人对苏氏一族如数家珍,而离乡的”三苏”父子,对祖籍栾城也是念念不忘,在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作品中,署作“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的比比皆是。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在“三苏”之中,以苏辙的祖居情结、栾城情结最为浓重。

因为苏辙还曾被宋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并把个人文集命作《栾城集》。苏辙为苏轼所撰墓志铭中开篇即题:“苏自栾城,西宅于眉”,足见苏氏后裔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苏味道的家,据考证应该是在现在的马家庄乡大裴村一带,明代以前叫苏家庄。靖难之役中苏家庄被毁,后人改名为裴村,现在分为大裴村和小裴村,“现在村里的老人都能讲一段‘燕王(明成祖朱棣)马踏苏家庄’的故事,也都知道村里唐朝时出过宰相。”

后来明代兵部待郎范志完书写的《眉山发迹碑》,即苏味道的后裔“三苏”在眉山重振文坛之意。栾城明清两代所修现存的三部《栾城区志》中均有苏味道墓、苏邱村、苏味道传等记载,且都明确提出“三苏源于栾,兴于眉”。


slx孔雀东南飞


1、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4];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一代文豪苏东坡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没有葬在他曾经被贬谪的地方,而是葬在了河南郏县。

苏东坡为何选中郏县为他的最终归宿?是因为郏县风景秀丽与苏东坡的家乡四川相似,还是因为蜀道崎岖难以归葬?苏东坡的这个选择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也给郏县平添了一种厚重。

“三苏坟”坐落在郏县茨笆乡苏坟村东南隅,距县城23公里。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轼、苏辙兄弟葬此后就改称苏坟村了。“三苏坟”处在许(昌)洛(阳)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三苏坟”东西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两道剑眉。据郏县县志记载,苏轼生前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形似类其乡”,“美似家乡峨眉山”,就有了终老于此的愿望。公元1101年,苏轼病死于常州,临终前,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第二年,苏辙和苏轼的幼子苏过一起遵照遗嘱将其从常州移葬于此。苏轼死前,苏辙就已经隐居在今天的许昌,谢绝宾客,闭门著书。苏轼迁葬小峨眉后,苏过也迁到许昌定居,每年到父亲的坟上祭祀。苏轼、苏辙兄弟一生手足情深,患难与共。苏辙与夫人史氏相约,死后愿和兄长同葬一处。公元1112年,苏辙在许昌去世,其子依嘱将他葬在苏轼身边,从此,这里被称为二苏坟。

3、到了元代至正年间,郏县县尹杨允到二苏坟拜谒。杨允认为苏轼兄弟之学皆出于其父老泉先生,苏洵葬在老家四川眉山,相距这里数千里,父子往来好不麻烦,于是在苏轼、苏辙两座坟墓之间为苏洵建造了衣冠冢,并在附近的广庆寺里建起了三苏祠。这就是“三苏坟”的缘起。





魅力华夏文化中原


我的西瓜视频有一期是探访苏味道墓的视频,可以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