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李建成“謀反”,皇帝承諾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為何又反悔了?

尷尬的王牌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在武牢關一戰中擊敗前來援救洛陽的夏王竇建德,隨後又逼降王世充,一舉平定大河南北,奠定了李唐一統天下的基礎。

兩個月後,回到長安的李世民,一身金色鎧甲,按轡徐行,看上去威風凜凜,英氣逼人。緊跟在他身後的是,齊王李元吉和曹國公李勣等二十五位大將,以及一萬井然有序的鐵騎。

李建成“謀反”,皇帝承諾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為何又反悔了?

這是李世民精心安排的一場政治武功秀,意在告訴所有人:除了天生的長幼順序不可改變,他秦王李世民才是帝國最優秀能幹的皇子,比現在的太子李建成更適合做大唐的繼承人。

李淵親自率領太子李建成與滿朝文武,迎接著這支勝利之師的凱旋。作為皇帝,他為大唐能有這樣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感到高興。作為父親,他為自己擁有一位天縱英才的兒子而感到驕傲。

只是,在這些感情背後,還隱藏了另一種情緒——不安。

秦王功勳卓著,大唐半壁江山皆是他打下來的,官爵均已至極,這次該怎麼封賞他呢?另外,秦王威望如日中天,實力雄厚,以後真的會安心當一個藩王嗎?

如何安置秦王,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上以秦王世民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稱之,特置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

在挖空心思想了幾個月後,李淵特意創造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官號——天策上將,並將其隆重地授予秦王李世民。

李建成“謀反”,皇帝承諾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為何又反悔了?

這個官職,不僅地位崇高,還有獨立的府衙——天策府。同時,皇帝李淵還允許天策上將李世民可以自置屬官。

天策上將,古往今來獨一份,朝廷上僅次於皇帝和太子的第三號人物,看上去很美。其實,這個官職不過是李淵用來限制李世民的一種手段。

在封賞結束後,李淵決定,一定要把秦王限制在長安,不能再讓他外出征戰立軍功了。

李淵是這麼想的,亦是這麼做的。

就在李世民回長安的當月,原竇建德部將劉黑闥襲據漳南縣,起兵造反,隨後又得到另一個反賊徐圓朗的響應。山東大地再次烽煙四起。李淵接到奏報後,並沒有第一時間遣李世民出征,就是為了達到雪藏這張獨一無二的軍事王牌的目的。

直到十二月,前線官軍屢屢敗北,淮安王李神通和曹國公李世勣等人被打得丟盔棄甲、狼狽逃竄,劉黑闥盡復竇建德舊地,局勢惡化。李淵迫不得已,才重新解凍這張王牌,派李世民出徵收拾殘局。同時,他還派齊王李元吉擔任副帥,就是為了防止秦王一人獨大。

次年三月,隨著李世民在洺水之戰中大敗叛軍,劉黑闥僅帶著數百隨從狼狽逃亡突厥,李淵幾乎是迫不及待將這張軍事王牌召回長安。

對於父親李淵的心思,李世民一清二楚。所以,在前線形勢有所好轉後,他十分識趣地將善後事宜交給弟弟李元吉,自己回長安了。

李建成“謀反”,皇帝承諾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為何又反悔了?

李淵表示秦王勞苦功高,為了犒賞他,特意修了一座弘義宮給他居住。然而,世事有時候就是這麼有趣。此時的李淵絕不會想到,他親自命人為兒子修建的宮殿,竟會成為自己後半生的收容所。

這一年的十月,李淵又給秦王加了一個光燦燦的頭銜——左、右十二衛大將軍。這個官職看起來依舊十分高大上,其實與“天策上將”一樣,都是李淵限制秦王的手段——利用高官顯爵加以籠絡套牢,將這張王牌雪藏。

太子謀反了?

李淵以為,只要限制秦王,不讓他繼續立下戰功,就可以保證太子地位穩固,不至於出現兄弟相爭,甚至手足相殘的局面。

然而,他想錯了。事態的發展完全超出了李淵的預計,甚至與他的初衷背道而馳。

原本頻繁的外部戰爭轉移了內部的視線,兼之秦王長年征戰不在朝廷,就算有奪嫡之心,李世民也沒有條件去實施自己的計劃。可隨著秦王長住京城,一山不容二虎,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間的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

太子與齊王聯手,共同對付秦王,兩派相互攻訐,不過一兩年的時間,雙方的鬥爭就迅速進入白熱化階段。甚至,太子私募兩千長林兵,齊王也暗中招募了一千府兵,秦王亦有自己的私兵八百勇士,就差兵戎相見了。

李建成“謀反”,皇帝承諾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為何又反悔了?

幾個兒子明爭暗鬥,鬧得不可開交,搞得李淵也很是煩心。

武德七年六月,因為長安的夏天酷熱難耐,李淵決定去前不久剛完工的仁智宮避暑。由於擔心自己離開後,三個兒子在一起會鬧出事來,所以李淵乾脆讓秦王和齊王隨從聖駕出行,只留太子居守京城。

讓李淵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前腳剛離開,一場風暴正暗中襲來。

楊文幹嘗宿衛東宮,建成與之親厚,私使募壯士送長安。上將幸仁智宮,命建成居守,世民、元吉皆從。建成使元吉就圖世民,曰:"安危之計,決在今歲!"又使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以甲遺文幹。二人至豳州,上變,告太子使文幹舉兵,使表裡相應;又有寧州人杜鳳舉亦詣宮言狀。

太子居然聯合外臣起兵謀反?李淵頓時又驚又怒,為了不打草驚蛇,便找了其他理由召李建成前來面聖。

但是,李建成一向深結後宮嬪妃,死黨李元吉就跟在皇帝身邊,這樣的大事怎麼可能完全收不到消息。

事情已然敗露,局勢兇險,前途莫測,李建成也在猶豫。

太子舍人徐師謨勸李建成乾脆趁著皇帝不在長安,舉兵造反,與楊文幹裡應外合。這是一個十分愚蠢的主意。如果李建成真的這麼做了,跟自己挖個坑把自己埋了沒什麼兩樣。

李建成“謀反”,皇帝承諾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為何又反悔了?

所幸,太子身邊還是有明白人的。詹事主簿趙弘智勸他貶損車服,屏退隨從,親自上仁智宮向皇帝謝罪,以求寬恕。

幾經權衡之下,李建成採納了這個主意,隨後去了仁智宮。一見到皇帝,李建成立刻下跪叩頭,甚至“奮身自擲,幾至於絕”。

但李淵卻沒有就此消氣,當天夜裡命殿中監陳福嚴密看守李建成,並讓人只送麥飯給太子充飢。

處置好太子後,李淵又派司農卿宇文穎馳召楊文幹入見,結果就等來了楊文幹直接起兵造反的消息。

作為東宮的親信,楊文乾的所作所為,徹底坐實了太子“謀反”的罪名。人證物證皆在,太子這下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李淵又傷心又失望,於是叫來秦王,讓他出征討伐叛臣,並作出承諾,得勝回朝之時便改立他為太子。

一切都沒變

楊文幹一介豎子,成不了什麼氣候,收拾他簡直易如反掌。想到再過不久自己就要夢想成真,正位東宮,李世民躊躇滿志地上路了。

正如李世民事先的預料,根本就沒有多少人願意追隨楊文乾造反。當聽說朝廷大軍已到寧州後,叛軍立刻潰散,甚至楊文幹麾下的人還將其殺死,把他的腦袋送到了秦王的大營。

這場叛亂,前後持續時間不到一個月,就這樣草草落下了帷幕。

回京路上的李世民,比以往任何一次更加意氣風發。

然而,當李世民回到長安才發現,太子依然是太子,秦王依然是秦王。一切都還是原來的樣子。

是的,李淵反悔了,不打算履行之前的承諾了。

世民既行,元吉與妃嬪更迭為建成請,封德彝復為之營解於外,上意遂變,復遣建成還京師居守。

李世民離開後,李建成動用了自己一切能利用的資源,讓齊王李元吉、後宮寵妃、宰相封德彝等人輪番上陣求情,最終成功獲救。

李建成“謀反”,皇帝承諾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為何又反悔了?

這件事看上去是李淵年邁昏聵,意志不堅定,經不住眾人的軟磨硬泡,最終出爾反爾,實則不然。

李淵之所以這麼做,恰恰是因為他想明白了。

太子指使楊文幹舉兵造反,與自己裡應外合,看起來確鑿無疑,可實在是太不合情理了。

首先,李建成並非無能之輩,如果他真的打算造反,一定會準備周全,絕不可能安排得這樣馬虎草率。

其次,如果太子真的蓄謀已久,那麼在面對皇帝的召見時,斷不會隻身前往仁智宮,這樣無異於束手就擒。

再者,在太子和秦王的鬥爭中,皇帝李淵一直是站在太子這一邊,幫著他打壓秦王。也就是說,皇帝是太子的靠山。太子若是謀反,就等於要打倒自己的政治靠山。

最後,此時的李淵對朝廷的掌控依舊是強有力的,在政治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而論起在軍中的威望,整個大唐無人能出李世民之右。李建成不可能不清楚這一點。如果他真的造反,皇帝只需下一道詔令,再派秦王出征伐叛,他絕沒有勝算。

所以,只要太子還沒傻,絕不可能自尋死路,幹這麼愚蠢的事。

想清楚了這些,李淵很快就明白,太子是被人陷害的。

太子派人給楊文幹送鎧甲,既是為了籠絡部下,也是為了增強自己的私人勢力,充其量就是一次違規操作事件,而跟謀反絲毫沾不上邊。

李建成“謀反”,皇帝承諾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為何又反悔了?

換言之,太子違規操作,被有心之人抓住了小辮子。而那人利用這個把柄,精心策劃了所謂的太子“謀反案”。

那麼,究竟是誰精心策劃了這次的案件呢?

誰才是幕後黑手?

按照正常邏輯推測,太子倒了,秦王最有可能入主東宮,成為最大的贏家。如此看來,秦王的嫌疑著實不小。

私運盔甲是違法行為,太子能將這樣隱秘而重要的任務交付給爾朱煥和橋公山,說明這兩人必然是東宮的心腹。但這兩人出了京城後,並沒有按照太子的指示去做,而是直奔仁智宮,向皇帝報告太子與外臣勾結謀反,很顯然,他們被人收買了。而普天之下,又有幾個人擁有這樣大的本事,居然能收買太子身邊的人?除了皇帝,也只有秦王了。

既然太子沒有理由謀反,那麼指使楊文幹舉兵造反一事自然是子虛烏有。而楊文幹最終卻主動坐實了罪名,堵死了自己的後路,也差點將太子陷入萬劫不復之地,豈非咄咄怪事!

穎至慶州,以情告之,文幹遂舉兵反。

宇文穎如果將仁智宮的情形如實告訴他,於情於理,楊文幹都犯不著冒著生命危險去造反。從楊文乾的反應來看,宇文穎很可能捏造了某種事實,才導致他鋌而走險。

這個宇文穎,素來與齊王李元吉交好,明面上與太子一方關係密切,所以才能獲得楊文乾的信任。然而,對於這場本可以避免的叛亂,他卻充當了“催化劑”的作用。由此看來,

與爾朱煥和橋公山一樣,宇文穎也是一顆被人精心安排、用來對付太子的棋子。

儘管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是這樁疑案的種種矛頭都指向了秦王。李淵心裡也肯定懷疑過,這件事多半跟秦王脫不了關係。沒有證據不重要,只要皇帝起了疑心,加上他一直以來對秦王的忌憚,足以讓他赦免太子了。

李建成“謀反”,皇帝承諾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為何又反悔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無論處置哪個兒子,李淵都狠不下心來。於是,他決定各打五十大板,責怪太子和秦王兄弟不和,並以此為由流放了東宮僚屬王珪和韋挺與天策兵曹杜淹。

有趣的是,《資治通鑑》在這件事的下面特意留下了這麼一段記載:

初,洛陽既平,杜淹久不得調,欲求事建成。房玄齡以淹多狡數,恐其教導建成,益為世民不利,乃言於世民,引入天策府。

杜淹是杜如晦的叔父,但素來與杜如晦兄弟不和,此人雖然出身名門,頗有才幹,但品行不堪,受到時人的鄙夷。王世充投降後,他原本想投靠太子李建成,房玄齡擔心對秦王不利,於是勸李世民主動將其攬入天策府。

而據《舊唐書·杜淹傳》可知,杜淹被貶之時,李世民賜給他三百兩黃金。表面上,這是秦王以杜淹無辜受牽連而作出的補償,其實恰恰暗示了杜淹跟這次的案件有關,甚至很可能就是他為秦王出謀獻策構陷太子。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楊文幹事件背後存在著一隻幕後黑手,而秦王正是那隻看不見的黑手。

結語

李淵想把一碗水端平,努力彌合兩個兒子之間的裂痕。可是,他這種做法,卻讓太子和秦王雙方都不滿意。

對於太子來說,既然皇帝赦免了他,那麼就是相信他跟此事無關,必須要處置黑後主使者秦王,還他一個公道。

李建成“謀反”,皇帝承諾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為何又反悔了?

而秦王的想法則截然相反,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是自己策劃了這件事,皇帝就不應該流放他的屬官,並且要履行之前的承諾,改立他為太子。

皇帝利用自己的權力強行按下了此事,卻依舊於事無補,正如《新唐書·隱太子傳》中所記載的那樣:

然怨猜日結。

其實,如果李淵能夠當機立斷,改立秦王,說不定能避免日後那場兄弟鬩牆的人倫慘劇。只可惜,人生沒有後悔藥,李淵的心軟,讓三個兒子最終走向了玄武門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