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这位明朝的“泉州市长”,因何被刻在“去思碑”上……

1545年的明嘉靖二十四年,浙江人程秀民启程赴任泉州知府。

在泉为官3年。在泉州漫长的历史中,程秀民这个名字,有点陌生。

2017年9月,这个有点陌生的名字,出现在洛阳桥畔忠烈古庙的一方去思碑上。

当时恰逢古庙重修,工人抹去厚墙重尘,不期然间发现了嵌在墙壁里的这方石碑。

这位明朝的“泉州市长”,因何被刻在“去思碑”上……

▲碑高2.5米、宽约1米

去思碑也叫“德政碑”,旧时官吏离任时,地方士绅颂扬其“德政”著文勒碑,表示去后留思之意。

这位程秀民有何“德政”,留名洛阳桥畔?

小心剥掉尘土拓印复制,碑文讲的是程秀民率领民兵抗倭有功,并且组织战后重建家园、促进商贸发展的事迹。

一个地方主官的3年,能做好“抗外侵、抚民心、促发展”这样绝对为民的三件事,确实配得上一方百姓的“去后留思”了。

不止碑文值得回溯,这块碑本身,还自带了很多值得一探的历史牵绊在里头。

碑文下半部分斑驳,局部难以辨认,但专家鉴定发现,碑文撰写者顾珀不是一般人。顾珀曾任南京户部右侍郎,他的后人顾天锡说,顾珀34岁中了进士离开泉州,70岁致仕返乡,86岁去世。

这方碑文,应该是顾珀退休回家后所撰写的。

这位明朝的“泉州市长”,因何被刻在“去思碑”上……

▲嵌在忠烈古庙墙壁的去思碑,前日揭去红布,重获新生

碑中人与撰碑人是什么关系?学者的探究,带来了一点眉目。

这方去思碑上罗列了一些乡贤的名字,其中有“世公祐”的字样。“世”这个姓,泉州人应该不陌生。当年锡兰王子来华时因故留在了泉州,取“世”为姓。碑文里的“世公祐”,便是锡兰王子在泉州的后裔。

这方石碑,据说就是在王子后裔的牵线之下,邀请顾珀撰写的。

而为地方官歌功颂德的石碑摆放在洛阳桥畔,却是因为另一人——惠安知县陈良法。

陈良法1546年到任,比程秀民晚一年,两人是老乡。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许月才从繁杂的文史资料中梳理出了来龙去脉。洛阳桥地处晋惠交界,“市长”离任,必须从惠安离境。作为地方官员兼同乡,“县长”便送上一程。

题外话一句,关于两人的籍贯,一度有个误解。离忠烈庙不远处的洛阳街昭惠庙有方《重修昭惠庙记》碑刻,碑文中出现了陈良法的名字,籍贯显示为“浙之西安人也”。这里的“西安”常被误解为陕西西安,其实是浙江衢州所辖的“盈川”,曾改名“信安”,唐朝时改名为“西安”。


这位明朝的“泉州市长”,因何被刻在“去思碑”上……

▲洛阳桥畔,建于明朝的忠烈古庙重修落成

那,程秀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道光版《晋江县志》记载其人:“魁伟英挺,皎然介洁之操,凛于秋霜。绝离尘垢,莫之婴染。”

这22个字立起来的一个人,想一想,可能需要仰视。

这位抗倭知府,历任江西金溪知县、刑部主事南武库司、工部郎中等。在荡平海寇的同时,革故鼎新,兴学讲道,一时泉州府政通人和,治绩斐然。后因母亲失明,他上疏请求回衢州服侍母亲,上峰被其孝心感动,准其回衢孝养。回籍十年,乘隙也到府学等处讲道,一直到服阕完再起知建宁府,之后调湖广兵备,终云南参政。

他清正廉洁,造福百姓,故离任泉州府之时,各县乡贤均立碑以纪念其功,石井现还留存《平寇碑记》及程秀民亲笔题字的“海上视师”墨宝。这方墨宝常被认为是郑成功所题写,《泉州府志》记载,这是程秀民所题写,见证了他在泉州抗倭有功的历史。

这位明朝的“泉州市长”,因何被刻在“去思碑”上……

▲石井现存的“海上视师”墨宝,由程秀民题字(许月才供图)

早期《开元寺志》提及开元寺法堂曾损坏,“嘉靖戊申太守程公秀民捐俸重葺”也被写入寺志。

是官员,也是文人。《丰州集稿》“卷三”收录了程秀民的两首七律《九日山宴集留咏》,诗文读来颇有杜甫佳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韵味。

这位明朝的“泉州市长”,因何被刻在“去思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