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读《红楼梦》学写作89:第37回②偶结海棠社


读《红楼梦》学写作89:第37回②偶结海棠社


读《红楼梦》学写作89:第37回②偶结海棠社


读《红楼梦》学写作89:第37回②偶结海棠社


读《红楼梦》学写作89:第37回②偶结海棠社


读《红楼梦》学写作89:第37回②偶结海棠社


读《红楼梦》学写作89:第37回②偶结海棠社


读《红楼梦》学写作89:第37回②偶结海棠社


读《红楼梦》学写作89:第37回②偶结海棠社

宝玉安排婆子们把贾芸送来的白海棠送到自己房里,接着跟翠墨一起去秋爽斋。第三十七回进入到第二个场景:偶结海棠社。归入贾府气运线。

秋爽斋里,宝钗、黛玉、迎春、惜春四人都已经先到了。众人看见宝玉进来,都笑着说:“又来了一个。”,字里行间透露出众人同样收到了探春的邀约。宝玉接到探春的帖子以后,中间只是处理贾芸送来的白海棠耽搁了片刻,然而,就这么一小会儿工夫,钗黛等姐妹就都已先行到齐,可见探春倡议的这次活动,深得大家喜爱。曹师用这种极简略的手法,一是能够快速推进故事,二来可以避免重复。这样,探春发贴邀请宝黛迎惜四人及众人赶来秋爽斋的过程,都可以省略,有助于保持文字节奏轻灵明快。

探春看到大家都到齐了,很高兴地笑道:“我不算俗,偶然起了个念头,写了几个帖儿试一试,谁知一招皆到。

”这番话,既是对事情缘起的解释,又是邀约一事的总结。起社的原因由此快速翻篇,大家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起社准备相关的具体事项。

接下来,曹师安排了一大段群像描写。

先写宝玉:“可惜迟了,早该起个社的。”这正是宝玉的口气,暗写宝玉在园子里实在闲曠到“腻烦”,巴不得有个新奇有趣的事情可以做。

再写黛玉:“你们只管起社,可别算我,我不敢。”非为不敢,实则自视甚高。黛玉性格一向如此,表面说自己不敢,其实内心孤傲,有点看不上这几个人也敢学人家起社,有点不想与众人为伍的意思。

迎春就笑黛玉道:“你不敢谁敢呢?”迎春性子懦弱,全无心机,一向很少说话。曹师这时特意安排迎春说出这番话,显然是想通过迎春之口,告诉读者,大观园里众人对黛玉的诗词功力有目共睹。

宝玉同学继续热情高涨,紧接着再说道:“

这是一件正紧大事,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推我让的。各有主意,自管说出来大家平章。宝姐姐也出个主意,林妹妹也说个话儿。”宝玉是真心喜欢热闹喜欢诗社,因此全力推动,生怕事情不了了之。急切之余,直接点名让宝钗和黛玉表态。这里的“正紧大事”和“大家平章”,此时从宝玉嘴里说出来,更显滑稽。

宝钗很好心地提醒宝玉:“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宝钗的话,一是暗示这几位姊妹们来得都很早,并且互相已经有过交流。二是为了增加文字曲折性,用“人还不全”进一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果然宝钗话音未落,李纨就已经进门了。先是笑道:“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荐我掌坛。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我想了想,我又不会作诗,瞎乱些什么,因而也就忘了,就没有说得。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你作兴起来。

李纨及时出现,并参与讨论,又说自己从春天就想做这事儿,不过因为缺乏自信,所以放下了念头。曹师补写这段文字,一是铺垫为什么后文大家让李纨负责“掌坛”----毕竟,不能作诗的姊妹不只李纨一个,迎春、惜春同样不擅长写诗作词,有了李纨的这段话,再加上她的年龄最大,“序齿”最长,所以这事儿最终由李纨“掌坛”,读者心里会更加容易接受。

另外,曹师写这一段文字,还藏着一个很隐蔽的小对比:李纨虽然早有想法,却没有落地,而探春同学刚有了想法,便立即付诸实施。二人虽然共同代理家务,地位相似,但探春的行动力和规划力显然远胜李纨。

讲完缘起,内定了诗社“掌坛”人,黛玉同学提出了建议:“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黛玉这个建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仪式感。让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个名号,相当于有了结社的仪式,既能活跃气氛,又能提高大家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黛玉同学不愧有鬼神莫测之才,这项合理化建议,将这一回的整体情节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于是,曹师接下来让大家集思广益,为每一位“成员”取诗社名号:李纨自己取了稻香老农;探春自称蕉下客----在这里,曹师为了加快行文节奏的同时,顺带表现黛玉聪敏,特意安排了“蕉叶覆脯”,开探春的玩笑,“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探春毫不示弱,坚决反击,为黛玉取名“潇湘妃子”:“

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那些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又都拍手叫妙,只有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李纨给宝钗想好了封号“蘅芜君”;宝玉自己,则既不满意宝钗开玩笑所取的“无事忙”,也不满意李纨取的“绛洞花王”,终于还是宝钗送给宝玉一个最俗、却最相称的别号富贵闲人:“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字里行间,隐藏着宝钗的一丝期盼。

随后宝钗又给迎春、惜春分别取了“菱洲”、“藕榭”。

大家都取好名字之后,曹师就安排李纨立规矩:“序齿我大,你们都要依我的主意

”,“我们七个起社,我和二姑娘、四姑娘都不会作诗,须得让我们让出我们三个人去。我们三个各分一件事”,就便推自己做社长,请菱州、藕榭两位做副社长,一个负责出题限韵,另一个负责誊录监场。一切必备事项,均安排得井井有条。

一切停当,李纨又增加了作诗附则:“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不作。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我们也随便作一首,你们四个却是要限定的。若如此便起,若不依我,我也不敢附骥了。”李纨这番话,深得迎春、惜春喜欢,因此二人皆说:“是极。”

到这时候,诗社已经算成立完毕。探春看见迎春、惜春二人悦服,也不好坚持,只得同意。因笑道:“这话也罢了,只是自想好笑,好好的我起了个主意,反叫你们三个管起我来了。”第三十七回第二个场景到此自然结束。

曹师在本场景最后安排的这句话,旨在与探春发帖邀约起社形成呼应。整个海棠社的起社准备工作,由探春倡议开始,经过大家附议、黛玉合理化建议、李纨掌坛、迎春惜春服务,事无巨细,均已考虑得面面俱到。曹师在这个场景中,将一切人、物、事安排得井井有条,踊跃情急却不毫不忙乱,这种经典的群像集体活动场面描写,建议认真学习应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