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二戰美國伽蘭德步槍,使用前要在頭盔上敲一下,日本兵豎起耳朵聽

M1伽蘭德步槍是美國在1919年10月開始研發的一款半自動步槍,該槍吸取了一戰的實用經驗,不過隨著一戰的結束,該槍的研製工作被一拖再拖,一直到1929年才把樣槍送到阿伯丁試驗場進行測試。而測試工作一拖也是三四年,1932年才通過測試被美軍選中。

二戰美國伽蘭德步槍,使用前要在頭盔上敲一下,日本兵豎起耳朵聽

M1伽蘭德步槍

該槍採用7.62毫米口徑,美軍內部曾要求改為7毫米,後來又改回來了,發射M1906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彈,用8發漏夾供彈,半自動射擊,子彈初速度865米每秒,有效射程730米。槍支全長1.1米(不加刺刀),全重4.37千克。

相比於一戰時期的步槍,該槍的射程明顯降低了不少,這也是實戰中摸索出的經驗,一戰時期的槍支大部分有效射程都在一千米以上,事實證明這樣大的射程依靠肉眼完全沒什麼準頭,純粹是浪費,真正的交戰距離一般都發生在幾百米距離上,而且半自動射擊方式比栓動步槍火力密度更高,8發漏夾也能提供更強的火力持續性,在近距離作戰時更有優勢。

二戰美國伽蘭德步槍,使用前要在頭盔上敲一下,日本兵豎起耳朵聽

美軍正在檢查樣槍

但是M1伽蘭德沒有趕上一戰,美軍手中有大量一戰時剩下來的步槍,又沒有別的戰事需求,雖然被軍方看中了,長時間裡也沒有機會裝備。1936年時美軍才開始定型量產,但是裝備數量並不多,接下來又經過了一些修改,這才最終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M1伽蘭德步槍。

隨著美軍加入二戰,美軍意識到M1伽蘭德步槍在戰場上的優勢,這種性能可靠的單兵裝備是士兵可靠的武器,因此伽蘭德步槍終於迎來了紅利期,開始大規模的量產,不僅如此,其他公司也加入了生產序列。

二戰美國伽蘭德步槍,使用前要在頭盔上敲一下,日本兵豎起耳朵聽

手握M1伽蘭德步槍的美軍士兵

儘管M1伽蘭德性能不錯,但也並非沒有問題,其中一個就是8發漏夾因為結構問題,子彈並不能總是整整齊齊的排列,有時候會供彈不順。有經驗的美軍士兵一般在裝彈時會把漏夾在頭盔上磕一下,把子彈抖整齊,這一點在著名電視劇《兄弟連》裡也有表現,而城市花園一集裡有一個倒黴蛋就因為卡殼了錯失目標。

另一個問題就是八發漏夾裝彈後,只要沒有射擊完成就沒法再把子彈補充滿,不僅如此每次射擊完八發子彈,鋼製的漏夾就會 自動彈出彈艙,會形成一聲清脆的響聲,這個時候士兵就知道需要給步槍裝彈了。而與美軍長久作戰之後,日本士兵也發現了這一規律,只要聽到這一生響聲,正面的美軍槍裡就意味著沒有子彈,趁此機會趕緊發起攻擊近身肉搏。時間久了美軍也發現這一規律,在近戰的時候故意拋棄空漏夾,等上當的日軍發起進攻則荷槍實彈的招呼他們。

二戰美國伽蘭德步槍,使用前要在頭盔上敲一下,日本兵豎起耳朵聽

手持伽蘭德步槍為隊友警戒

不管在歐洲戰場還是太平洋的島嶼上,M1伽蘭德都表現出很高的可靠性,在和機槍、衝鋒槍配合之後,能夠形成遠、中、近三層火力壓制區,單就步兵連的火力而言,火力輸出能力在當時首屈一指。它被很多學者認為是二戰最好的步槍。

不僅有這些基本型,美軍還嘗試過修改槍機,安裝20發子彈彈夾,製成自動版機槍,不過這一型號並沒有實用,因為美軍手中本身就有裝備20發彈匣的勃朗寧輕機槍,再裝備這種機槍就是多餘的。

二戰美國伽蘭德步槍,使用前要在頭盔上敲一下,日本兵豎起耳朵聽

手持伽蘭德步槍的士兵

另外在1944年,美國又研發了狙擊版M1伽蘭德,包括M1C和M1D型,主要改進就是在槍架靠左的位置安裝了一支2.5倍的瞄準鏡,這樣既方便射手瞄準,同時又不妨礙拋殼。不過狙擊版也很少出現在二戰戰場上,基本找不到作戰記錄。

二戰結束後,美國還在進行M1的生產,可見美軍對該槍的喜愛。在朝鮮戰爭時,美軍再次拿起M1伽蘭德,同時狙擊版也被大量採用;另外有不少的M1被提供給韓軍,隨後又被志願軍俘獲。

二戰美國伽蘭德步槍,使用前要在頭盔上敲一下,日本兵豎起耳朵聽

狙擊版伽蘭德步槍

朝鮮戰爭之後,M1的生產逐漸沒落,在1957年時,美國推出新一代M14自動步槍,M1的生產才徹底結束,但是還在服役,據稱到越戰時期仍有少量M1在實用,估計是狙擊版的。

關於該槍的具體產量說法不一,有說550萬,有說540萬的,還有一些說是400多萬,造成這種差異估計是因為各種變形槍支生產數量統計有差異。

二戰美國伽蘭德步槍,使用前要在頭盔上敲一下,日本兵豎起耳朵聽

美軍士兵

除了美國之外,二戰中美軍還將該槍提供給了其他的盟軍隊伍,包括加拿大等國都曾裝備,另外韓國、南越等國家或地區也曾裝備。和其他的老古董槍支不同,現在已經很難在戰場上看到M1伽蘭德步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