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孔子眼中的鬼神--论语贯通54


孔子眼中的鬼神--论语贯通54

在《论语》中,“鬼神”一词出现了三次。除了“敬鬼神”、“事鬼神”,还有“孝鬼神”一语,见于《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单一的“神”字用了四次。在两万一千字的《论语》里,确实用得很少。可他信鬼神吗?

一、“敬鬼神而远之”,语出《论语》之《雍也》篇。“敬”本身即为信。虔敬鬼神却又“远之”,是怀疑和否定式的疏远吗?不是。孔子说这话,是要信鬼神,祈祷时务必虔敬;但是,在孔子的眼中,鬼神不是指一个真的神灵,其实是指天道,是规律,人要按规律做事情,人的事情不要去依赖鬼神,那是迷信。敬鬼神而远之,是明智,是有知,是对天道规律的敬重,是自立自强的人道精神。

二、“事鬼神”,语出《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里也明显可见孔子是信鬼神的,因为信鬼神才谈论事鬼神。对于鬼神与死的态度,孔子一样强调的是人道的自律自强,天道无亲,人的自立自强才是正道。“泰山不如林放乎”,你做人都做不好,鬼神是可以谄媚的吗?天生育万物,又哪里要你去谄媚呢?孔子更强调做人的自助的精神,自助才天助。

三、“子不语怪力乱神”,语出《论语·述而》篇。既然“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做人要有自助天助的精神,又何必讲“怪力乱神”,天道在哪里,祂不会有偏心,你遵循规律,做好自己,才是顺应天道,又何必讲“怪力乱神”。

综上,孔子对鬼神是相当笃敬和虔诚的。他强调对鬼神要有敬畏心理,主张生死相通,做人与敬神态度应一致。当然由于鬼神“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非常人所能知,故有“圣人不语”之说。孔子确实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宗教理论体系,但管中窥豹,通过他的只言片语,仍可见其鬼神观念的端倪。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其他三处言行。

一、“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语出《中庸》之第十六章。朱熹引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迹也。”又引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孔子不但信神,而且对鬼神是赞叹有加的,他认为鬼神是造化之主宰,是阴阳二气的合一。孔子心目中的鬼神不但具有完美德性,而且是肉眼不能见的造物之主。故孔子强调对鬼神应顶礼膜拜,在祭祀时应“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斋”即是斋戒,“明”,即沐浴。鬼神是圣洁完美的,故要求在祭祀时应沐浴更衣,不食荤腥,可见孔子祭祀之诚意。孔子还引“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此处大意是说鬼神的思想是随时来临的,是人无法揣度的,故人对神应该毕恭毕敬,怎么能够“厌怠而不敬”呢?神虽微妙非常,但它是造化之迹,是为物之体,是不可掩盖的,故对神须“诚”,“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可见孔子对鬼神之笃敬与虔诚。

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语出《论语·八佾》篇。这是在讲孔子祭祀时的笃敬状态,好像神就在他身前一样。他总是亲自祭祀鬼神,认为别人代祭等于没祭,亲自祭拜才显诚意,信鬼神实在虔敬。

三、《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这里讲在学生请孔子祷告治病之前,他早就祷告过了。这一句又反应孔子对鬼神的另一种态度,他要求的对鬼神的诚敬,对天的诚敬,其实是对自己的内心的诚敬,是一种人道修养的功夫。我已经祈祷很久了,向鬼神祈祷,不是为了求得佑护免去灾祸,是祈祷自己的内心。

综上所述可知,真将孔子当作无神论者看待的人,是无知,对孔子敬鬼神、事鬼神、孝鬼神、德鬼神、祷鬼神等特征无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