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河南乞丐棲居窯洞,卻自稱清朝狀元后代,所做之事令村民敬重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淵之前曾為大家介紹過帝王將相的後裔,引發了讀者的強烈反響,今天咱們就聊聊一個境況與眾不同的名人後裔。

河南乞丐棲居窯洞,卻自稱清朝狀元后代,所做之事令村民敬重

▲狀元遊街場景復原模型

很多人或許都幻想過自己祖上如果是名人大官會是如何。假如祖先是狀元出身,靠著祖先餘蔭,現在怎麼說也算是出身世家。不說衣食無憂、生活優渥,起碼也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但是就有這樣一個狀元后代,非但沒有優越的生活條件,還過很悽慘,住在一個破舊窯洞裡面,穿著縫補多次的破舊衣物,但周圍村民都說他有一股“神仙範”。

河南乞丐棲居窯洞,卻自稱清朝狀元后代,所做之事令村民敬重

▲牛師靜老人

在鄭州鞏義,有著這樣的一個傳奇乞丐——全年到頭戴著一隻灰布舊帽,衣著襤褸,扛著破舊行囊便啟程雲遊四方。這樣的派頭頗似宋朝的道濟和尚,所以當地人又給他起外號為“牛濟公”。他就是晚清武狀元、名將牛鳳山後裔,現年70歲的牛師靜。牛鳳山,字梧階,河南鞏縣(今屬鞏義市)人,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為武狀元一甲第一名,授一等侍衛,官至總兵,朝廷封賜“四世一品”。其子牛瑄在咸豐年間中舉,同治年間中進士,為二甲第一,出任翰林院編修。牛瑄書法極佳,尤善楷書,因風格秀麗又莊重大氣,備受時人推崇。

河南乞丐棲居窯洞,卻自稱清朝狀元后代,所做之事令村民敬重

▲牛鳳山畫像

據當地縣誌和牛氏家譜記載,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牛鳳山祖父牛巨川率領族人遷到明月坡定居。因家境清貧,牛氏歷代祖先只得替傅家地主當佃農。勤懇的牛家人憑藉其辛勤耕耘,逐漸在鞏義地區崛起,數年間就幾次擴大居所,從幾間茅草屋變成了碩大莊園,令人咂舌稱奇。在牛鳳山考取武狀元發跡後,牛鳳山秉承那句“富貴不還鄉,入錦衣夜行”,回到家鄉後大規模擴建祖宅。

從祖父開始擴建到牛鳳山修繕完畢,前後歷時46年方才完工。此時狀元府依山而築,正對二龍山、背靠明月坡,東連數十民宅,位居山河險要之地,非常大氣壯觀。該狀元府還按照傳統坐北向南建造,中心院落為其主宅,其餘院落一字排開,頗似兵法中所說的“大鵬展翅”形象,上百座房屋連綿於群山之間,甚是巍峨雄偉。

河南乞丐棲居窯洞,卻自稱清朝狀元后代,所做之事令村民敬重

▲牛瑄手書“留餘”匾額

一百多年過去,昔日的“狀元府”已經成了危房,更因坐落於荒山野嶺而缺水缺電。村裡人早就叫牛師靜搬到村子裡去,畢竟那裡的生活條件比破舊窯洞好得多。然而“牛濟公”卻要堅守祖先宅邸,說什麼也不願離去。由於年歲已高又無兒無女,牛師靜只能以乞討為生,但他也有著自己的原則,那就是從不主動向他人討要錢財,為此他還拒絕了村上給他申請的低保補貼,說是拿去捐給其他更困難的家庭。善良的牛師靜老人說,他孤身一人,花不了什麼錢,無論走到何處總能有人施捨食物與水,所以用不著給他捐款。對此,村民都表示非常敬重。

河南乞丐棲居窯洞,卻自稱清朝狀元后代,所做之事令村民敬重

▲如今的牛氏祖宅

據當地人講,這位狀元后代其實也寫得一手好字,早先還曾考上大學,但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受到巨大打擊,精神崩潰,記憶也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與此相印證的是,老人雖然清貧、衣著破舊,但都洗得很乾淨,言談舉止之間也透露出骨子裡的涵養,對生活充滿豁達樂觀。不過老人也有自己的擔憂。在風雨侵蝕和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牛氏祖宅的輝煌逐漸散去,大部分磚瓦結構的建築均已倒塌。看著祖先基業就這樣一點點消失,牛師靜老人滿眼含淚,直道對不起先祖,令人無比動容。

參考文獻:

《鞏義縣誌》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