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何时希:关于《洛神》的序幕

 李蔬畦先生说:“应当了解《洛神赋》的作者曹植,他和甄后的恋爱,因为于生前不能得到成就,只得假托神仙,来取偿于甄后已死之后,这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我们是可以从《洛神赋》文字中体会出来的。”这就是《洛神》剧作者依据的本事。 

 梅先生《洛神》演出后,异乎寻常的佳评,可以说明此剧的伟大成就,已毋待赘言了。我这里要说的是梅先生在《洛神》原剧之前曾加上的序幕。在序幕中借晋代的谢安和王献之出场,作了一番对《洛神赋》的议论,这两位晋代文学家和书法家,与《洛神赋》有些牵连,如诵读啊,书写赋中的“十三行”啊,他们是后代人,非剧中人。我把宋、元、明杂剧传奇等考索了一下,觉得这个序幕不符合中国戏剧的体例,可以说是创造吧!

何时希:关于《洛神》的序幕

梅兰芳之《洛神》 

 《洛神》剧加上序幕是1951年开始的,后来舆论界有些反映,归纳一下,大致有如下的意见:

 一、《洛神》是出诗意的神话剧,在舞台上表演“人神恋爱”的内容,简单易晓,全剧除第四场开始时,那段情意缠绵、含蓄性的对白,稍觉沉闷外,其余整个时间,都让人们陶醉在美妙的音乐和舞蹈中,看完之后,只感到通身欢快,精神松爽,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了,唯有感到不解的,倒是那个序幕的‘蛇足”。

 二、序幕登场人物的年代和身份,于剧情说明毫无帮助,王献之与谢安说了半天,好似“隔靴搔痒”。可以引用《翠屏山》剧潘老丈说的话:“不说倒还明白,越说让我越糊涂了。”

 三、《洛神》剧加上序幕,反而模糊了原作(包括赋与剧)的意识。

 四、假如凡是故事剧都需要加上序幕的话,那末《太真外传》前面,应让白乐天先上,写《长恨歌》,或是让陈鸿写《长恨传》;《生死恨》前面,也须先上陶宗仪写《辍耕录》,添上这些“蛇足”,岂不多事?

何时希:关于《洛神》的序幕

梅兰芳、姜妙香之《洛神》

  也有人以为与其添序幕,不如补充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曹操曾为曹植向甄家求婚,凭这“才高八斗”的声名,可望成姻,不想甄家却给配了“四世三公”的袁熙。曹兵攻破袁绍,却是曹丕捷足先登,甄后成为他俘虏。曹植爱恋嫂子,颇生怨望,害成了甄后的赐死。曹植自己也几乎不保,屡次谪封王位(虽仍是王位,领地却越来越小),还亏他有七步成章的《箕豆诗》,弟兄间稍觉缓和,带了御赐的玉镂金带枕而怆然回去,在《洛神》剧中第一场“归藩”,正是自此开始。但这样写,听者理解是“神话剧”了,再加上这一大段故事,好像又未免多事。 

 梅先生真是“勇于纳善”,以后演《洛神》时,就删去了这个序幕。

何时希:关于《洛神》的序幕

梅兰芳之《洛神》

 另外我提了一个意见,第一场“归藩”,小生曹植的上场,用的是“呵殿”(即太监们在后台齐声呼“吁”),胡琴奏【小开门】。这是天子上场的格局,如《宇宙锋》的胡亥,《打龙袍》的赵祯用之。曹植这时谪封雍邱王,是诸侯的身分,不够格,未免僭越了。建议改用“大锣打上”,跟《黄鹤楼》的刘备一样,也是穿红蟒、引子、坐场诗、念白的格局。而且小生“吩咐就此启程”后,是大锣导板(接长锤)唱原板,则前后归于统一了。

 而梅剧团的管事答复是:曹植用大锣上场,太火爆些,不够文静。那以后主角洛神的出场,是否要更文静些不是?却是全用大锣来烘托,又何尝不破坏了“文静”——诗意剧的气氛。我建议曹植用“大锣打上”,还有一层音乐的作用,“四击头”接“一锤锣”是用以表达曹植这次“承命归藩”,已得悉甄妃的赐死,和自己的谪封,精神颓散、心情沉重的意致。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用。

(《京剧谈往录》三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