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人当计长远,要么不说,要说就说真切的话

人当计长远,要么不说,要说就说真切的话 | 宽宽

常人只认为看花饮酒是诗,

岂不大错!

世上困苦、艰难、丑陋,

甚至卑污,皆是诗。

——顾随

文 | 宽宽

因为叶嘉莹先生,我才知道了她的先师顾随先生,大半个世纪前,竟几乎是与王国维齐名的国学大师。

一本《顾随诗词讲记》,细读之下,惊艳不已,颇有当年读到木心的快意和伤感。

这本讲记,来自叶嘉莹先生自17岁起的八年中,奔波各处讲堂追听顾随先生讲课的笔记。

于她的影响,叶先生写:

“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这八本笔记,叶先生在半生流离辗转中,始终随身携带,于她像是一种无价之宝。

幸得她的珍视,今天的我才可能读到一二,内心感慨涌动,亦如“困在暗室之内,忽见门窗之开启”。

书中一篇《驼庵诗话-总论之部》,来来回回翻看十几遍,几乎要背下来。

他讲诗词,又不尽于讲诗词,其中饱含的天地至理与为人之道,今天看来,仍然少有人如是通透,及意境高远。

在网上搜索顾随的信息,除了一些生平年表,少有收获。

人当计长远,要么不说,要说就说真切的话 | 宽宽

红学家周汝昌(曾为顾随学生)说,顾随先生生前桃李满天下,身后却鲜有人知,成了一位“隐藏”的大家。

个中原因,如人所记:

1964年,顾随去世四年之后,他的一个学生,找到了顾随的小女儿顾之京,希望能将老师的文稿结集出版。

于是与顾之京等人搜集、整理、誊录了顾随的大部分书稿手稿,装了满满两大箱子,送到了出版社。

然而,1965年的“四清”运动让这次出版计划夭折。此后这两箱文稿就没了下落,到现在都是一个谜。

1966年9月,两度抄家,“我父亲所有的遗物,所有书稿、手稿的原件全被抄走了。”顾之京说。

这些抄稿和原件,包括顾随以往出版过的词集,学术著作手稿,与朋友、学生的书信等。

随着它们的遗失,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顾随的名字也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了。

人当计长远,要么不说,要说就说真切的话 | 宽宽

▲顾随和学生们

木心幸而有陈丹青,顾随幸而有叶嘉莹。

多少年前将毕生所学倾力授予后辈,如前人栽树利人度人,多少年后,乘凉之人将所得开枝散叶,惠及再后来人。

想来自古文人心脉,得以如此代代相承。

如今,我有幸读到顾随先生的著作,受益之余,分享之心尤盛。

虽明知值此浮世,非关名利是非的东西受众极少,却仍想作为先生观点的搬运工,尽一己之力稍作传播,大家权当读书笔记看待(虽大多关于诗学,但替换成各人的生活或职业,也未尝不可):

我们需要更脏的手,我们需要更干净的心

1、常人只认为看花饮酒是诗,岂不大错!世上困苦、艰难、丑陋,甚至卑污,皆是诗。

单去写诗,只写看花、饮酒、吟风弄月,人人如此,代代如此,屋上架屋。

2、人在社会上要不踩泥、不吃苦、不流汗,不成。此种诗人即使不讨厌也是豆芽菜诗人。

粪土中生长的才能开花结子,否则是空虚而已。在水里长出来的漂漂亮亮的豆芽菜,没前程。

3、西洋有言曰:“我们需要更脏的手,我们需要更干净的心。”更脏的手什么事都能做。

中国人好讲品格,中国人讲品格是白手,可是白得什么事全不做,以为这是有品格,非也。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变成身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

4、现在人只管手,手很干净,心都脏了、烂了。我们讲品格要讲心的品格,不是手的干净。

5、近代青年不肯实际踏上人生之路,不肯亲历民间生活,而在大都市中梦想乡间生活,故近代文学难以发展。

6、一切世法皆是诗法,诗法离开世法站不住。

人当计长远,要么不说,要说就说真切的话 | 宽宽

人可以不作诗,但不可无诗心(寂寞心)

7、不论派别、时代、体裁,只要其诗尚成一诗,其诗心皆为寂寞心。

8、抱有一颗寂寞心的人,并不是事事冷淡,并不是不能写富有热情的作品。

歌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此二诗乃两位大诗人晚年作品,其心已是寂寞心了。必如此然后可写出伟大的热闹的作品来。

9、我国《水浒传》也是作家晚年的作品。《红楼梦》亦然,乃曹雪芹晚年极穷时写。岂不有寂寞心?

必须热闹过去到冷淡,热烈过去到冷静,才能写出热闹热烈的作品。

10、寂寞心盖生于对现实之不满,然而对于现实之不满并不就是牢骚。改良自己的生活,常欲向上向前发展,是对现实的不满。

11、诗人是寂寞的,哲人也是寂寞的。诗人情真,哲人理真。二者皆出于寂寞,结果是真。诗人是欣赏寂寞,哲人是处理寂寞。

12、人可以不作诗,但不可无诗心。此不仅与文学修养有关,与人格修养也有有关系。

读这些作品,使人高尚,是真“雅”。读古人诗希望从其中得一种力量,亲切地感到人生之意义。

人当计长远,要么不说,要说就说真切的话 | 宽宽

关于伤感、悲哀,烦恼与苦痛

13、伤感最没用。诗中之伤感便如嗜好中之大烟,最害人而最不容易去掉。

14、人要做事便努力去做事,有理说理,有力办事,何必伤感!见花落而哭,于花何补,于人何益!

15、伤感是暂时的刺激,悲哀是长期的积蓄,故一轻一重。诗里表现悲哀是伟大的,诗里表现伤感是肤浅的。

16、一个大思想家、宗教家之伟大,都有其苦痛,而与常人不同者便是他不借外力来打破。

17、佛经有言:或问赵州和尚:“佛有烦恼吗?”

“有。”

“如何免得?”

“用免得吗?”

平常人总想免。

18、人对烦恼苦痛可分三等:

第一等,人不去病苦,不免烦恼,“不断烦恼而入菩提”。烦恼痛苦在这种人身上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力量、动机。

如王羲之写字,一肚子牢骚不平之气、失败的悲哀,都集中在写字上了。八大山人的画亦然。在别的方面都失败了,然而在这方面得到极大成功。曹操若事业上失败,其诗一定更成功。

第二等,人是能借外来事物减少或免除苦痛烦恼(我们平常人总如此)。

第三等,人终天生活于苦痛烦恼中,整个被这种洪流所淹没。

19、一个有为的人是不发牢骚的,不是挣扎便是蓄锐养精,何暇牢骚?

人当计长远,要么不说,要说就说真切的话 | 宽宽

没有安定生活,也要有安定心情

20、无论多么热闹杂乱忙迫之事,心中也需沉静。假如没有沉静,也不能写热闹激昂。

21、创作必有安定情绪。没有安定生活也要有安定心情。要提得起放得下。在不安定生活下也要养成安定心情,许多伟人之成功都是如此。

22、经过了热烈激昂,所以真切。又因你写时已然沉静,所以写出更热烈激昂了。

23、悲哀苦痛固足以压迫人,使人写不出东西来,太高兴也写不出来。

24、既生活就要观察,就要尝出个滋味。

25、苦行是手段,得自在是目的,若只羡慕自在而无苦行,根基不行。

26、人应该发现自己的短处,发现了短处才能有长进,有生活的力量。沾沾自喜者多固步自封。

人当计长远,要么不说,要说就说真切的话 | 宽宽

不要叫嚣,不要做作

27、人要自己充实精神体力,自然流露才好。不要叫嚣,不要做作。

28、诗之好,在于有力。有力,一不可勉强,勉强便成叫嚣。二不计较。不勉强不是没力,不计较不是糊涂。

29、诗之韵,与有闲、余裕关系甚大。韵是修养来的,而非勉强来的。修养需要努力,而要泯去努力的痕迹,即,使人力成为自然,即韵。

如王羲之写“兰亭”,先有努力,其后泯去人力痕迹。在心上不走,是韵。

30、凡事留有余味是中国人常情。所谓“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31、在生活有余裕时才能产生艺术,文学亦然。余裕即时间和余力,与闲情逸致不同。闲情逸致是没感情、没力量的。

人当计长远,要么不说,要说就说真切的话 | 宽宽

陶渊明过田园生活,极平凡,而平凡之极反不平凡

32、古今中外之诗人所以能震烁古今流传不朽,多以其伟大,而陶公(陶渊明)之流传不朽,不以其伟大,而以其平凡。陶诗平凡而伟大,浅显而深刻。

33、陶渊明躬耕,别的田园诗人都是写田园之美,陶渊明写田园是说农桑之事。

陶过田园生活,极平凡。平凡不易引人注意,而平凡之极反不平凡,其主要原因是能把诗的境界表现在生活里。

34、其文表面似颓丧,实非颓丧,连表面也不颓丧。学做人便当是此办法,有一分心,专一分心,有一分力,尽一分力。

35、陶渊明篇篇说酒,然其意岂在酒?凡抱有寂寞心的人皆好酒。世上无可恋念,皆不合心,不能上眼,故逃之于酒。

36、人之聪明写作时不可使尽。陶渊明十二分力量只使十分,杜甫十分力量使十二分。

37、陶诗耐读耐看,即能将经验变为智慧。平淡而有韵味,平凡而神秘,

此盖为文学最高境界,陶诗做到此地步了。

人当计长远,要么不说,要说就说真切的话 | 宽宽

以上为顾随学养之一点皮毛,叶嘉莹写过:有一次先生来上课,步上讲台后便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三行字:

自觉,觉人;

自利,利他;

自度,度人。

当此盛世,人心浮动,得遇良师更是难上加难。上师极多,导师愈众,大多囤于“自觉,自利,自度”的范畴,与他者无关,难让人升起敬意。

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我的大学,读当时最热门的经济类院校,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多就职于银行、四大,及财政部门,学风也以考下诸多经济类资格证为最优。

记得入学第一次全系大会,系主任立于讲台上,看着下面一众意气风发的面孔,缓缓地说:

“金融,法律,经济等,这是当今社会上最热门的职业,接下来四年,你们会花极多时间研读它们,但请你们记住,这些无一不是工具。

诗歌,哲学,文学,艺术,这些现今的你们看来百无一用的东西,是人生的乐趣和意义。

你们掌握工具,是为了终有一天,可以享用到乐趣,让生命不至于苍白。”

当时座下的我们,心中大多掠过一丝莫名其妙,觉得老师古板,跟不上时代。

20年过去,言犹在耳,在社会上几番跌打,一天天体会到它的真义。

于我得到的另一重启发是,人当计长远,不讨好当下潮流,要么不说,要说就说真切的话。

唯其真切,才有生命力。

佛家讲“因果不虚”,顾随先生深谙禅理,一生只说真切的话。

因此,虽然时代跌荡,他一生所著尽毁,而今我们还能读到,或许便是这因果不虚。

叶嘉莹先生承继衣钵,笃然守戒,说:

“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这是前辈们的风骨,只希望,不要在我辈手中消失殆尽了。

人当计长远,要么不说,要说就说真切的话 | 宽宽

-END-



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