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广西过“鬼节”为什么要吃鸭子?

陈纵横


在广西壮族乡村里,农历七月十四到了,壹周君知道这个名俗,就是你家准备鸭子了吗?

据史料记载,壮族人称农历七月十四为“鬼节”,也叫“七月半”、“七月节”。顾名思义,“鬼节”因节日活动内容有关而得名。

在壮族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把鬼节视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壮族传说:人死后变成鬼,都要到阴间去。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间探望亲人。。据老人说:祭拜祖宗时,所用的纸钱、衣物是要靠鸭子驮过奈何桥的,所以,鬼节时一定要吃鸭子。

久之,吃鸭子就成了过“鬼节”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鸭子是搞劳辛勤劳作老百姓的美食。壮族当地有好多老人说:七月十四吃鸭子,主要因为在广西无鸭不成席,在七月十四这样敬天地祭鬼神的大日子里,怎么可以没有像样的祭品来供奉祖先呢!在种第二季稻谷的时候,农民们为了犒劳自己,开始杀鸭子过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习惯在这天吃鸭子了。鸭子是给壮乡人团聚的好理由。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各村屯到处飘荡着糍粑、烧鸭的香味。人们买好过节的用品,燃上香,摆上鸭肉、饭、水果等食品祭过祖先后,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共享节日美食。

另外,还有民俗史专家认为:在广西农村种稻谷前,每户人家都会买上鸭子回来养。在割完稻谷后,鸭子可以吃掉田里的谷子。在种第二季稻谷的时候,为了犒劳自己,开始杀鸭子过节。当天吃鸭子之外,家家户户在傍晚都要烧纸钱、烧香祭祖。于是第二天,很多大街小巷门前,还有河堤边上,都是大家祭祖过后的残纸和香灰。常常有老人告诫七月十四不能下河游泳,说会被“水鬼”拉到水里。

自从孔明灯火起来后,渐渐也在七月十四晚上“放天灯”,寓意是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武汉壹周


农历七月十四,俗称“中元节”,也就是广西人很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鬼节”,可以说是中国的“万圣节”,但人们一般称为“七月十四”。在这个节日,广西人约定俗成的要吃鸭子,于是这个节日吃鸭子成了习俗。这一天,市场上的活鸭子成了抢手货,销售火爆,一些烧鸭摊也出现断货的现象。中元节前几天,每天进鸭的数量是平时的好几倍,有麻鸭、土鸭、西洋鸭等。

“中元节”和“清明节”有些相似,都是祭祀缅怀已故的先人的节日。不同的是,“清明节”寄托人们对故人的哀思,悲伤的情绪多一点。而“七月十四”则是人们召唤故人的亡灵回家吃顿团圆饭,更多的是一份温情和欢乐。

农历七月十四“鬼节”的这一天,民间许多地方家家都要放鞭炮,驱赶邪恶的妖魔鬼怪,烧香火纸钱给召唤逝世的先人回家吃饭。在食物方面,最主要的是吃鸭子,至于为什么,连老人们也说不清个缘由来。只知道这一天要吃鸭子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沿袭至今。而民俗专家的解释也未免太牵强,他们只是从养殖上来说。每年的四月初是养殖鸭子的好时节,而到了七月底、八月初,正是鸭子长大成熟的时期,肉馅肥美。这时后用鸭子来祭拜祖先和驱赶孤魂野鬼便是最佳食物。


栀子花香84389196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的“鬼节”,是广西壮族人们的传统民俗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宰鸭祭祖,天黑以后还要在大门外或路边,焚烧“钱纸蜡烛香”让祖先或逝者“带回”阴间。
老一辈人认为,每年农历七月是祖先或逝者的节日,阎王爷的“清规戒律”管制相对来说要松懈一些,阴曹地府的大小鬼们在这个月的言行也较以往稍显自由。它们或许会选择某天“回来”看望后人,顺便带走后人祭祀供奉给它们的“钱财衣物”。

而应该选择在哪一天杀鸭祭祖,广西各个地方的日期又有所不同,有些是七月十三,有些是十四,也有些是十五,还有些是十六……但大多集中在十四这一天,所以“鬼节”一般是指七月十四当天。那为什么一定要杀鸭子呢?相传“鬼节”前后几天,阎王爷在一定的时辰会打开“鬼门关”,让阴间的大小鬼来阳世游玩、觅食或探望后人,然后再返回阴间。

但通往阳世的必经之路只有“奈何桥”,如果所有的鬼魂都从狭窄而拥挤的“奈何桥”往来,势必会有些鬼魂来不了阳世或回不去阴间。而后人以为“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为了能让先人顺利往返,就宰鸭孝敬先人,让会游泳、水性好的鸭子作为先人的座骑,鸭子托着先人轻松自如地从“奈何桥”下的河水趟过,丝毫不敢懈怠,更不敢耽搁先人的往返时辰。

虽然广西壮族人都宰鸭过“鬼节”,但各地风俗还是有些不同的,我以广西两个地方过“鬼节”的风俗习惯来比较说明吧!广西忻城县(我先生老家)壮族人,如果当年家族内有去世的老人,那么要在七月初六那天宰鸭,然后去毛和内脏,再整个煮熟后用于祭扫逝者之墓和祭拜祖宗牌位,烧冥币孝敬祖先和逝者,告知它们在阴间相互照顾。


第二天是初七,也就是七夕“乞巧节”,也得宰鸭;然后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这几天,族内的出嫁女要回娘家走亲戚(一般都会带回鸭子或猪肉),以及外地工作的族人回来团聚,因此也少不得天天杀鸭祭祖。祭祖后,鸭肉就成了当天餐桌上的主角。

广西柳州郊区乡下(我娘家),仅在七月十四“鬼节”这天宰鸭祭祖、烧冥币寄予先人顺带祈福。出嫁女也会在这一天带回自己头天亲自做好的“叶子粑粑”(这种粑粑由浸泡过的糯米磨成浆——挤干水分——捏成小团——中间放入芝麻砂糖馅——再捏成约长10cm、宽5cm的长方形——用芭蕉叶包裹好——上锅蒸熟)、自家养的鸭子和一两斤猪肉回娘家。用于祭祖的几只鸭,就成了族人晚餐吃团圆饭的“子姜炒鸭”、“白切鸭”、“酱血鸭”等菜谱。老辈人认为农历七月阴气较重,所以会告诫小辈不少约束或禁忌,特别是“鬼节”
前后几天,不允许小辈去游泳,天黑以后更不允许小孩子在屋子外面玩耍,怕冲撞了那些没有亲属或怨念深重的“孤魂野鬼”;更怕小孩子不知轻重,踩了自家或别人家在路边焚烧的冥币灰,对先人不敬云云。

其实这些神神叨叨的说法也只是传说或迷信而已,当真不得!我更愿意相信,“鬼节”只是后人对逝者的怀念和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或籍口罢了!


美食桃淘


农历七月十四在广西是比较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我家乡属于阴节,所以,我家乡七月十四的民俗活动就是家里嫩姜炒鸭祭祖与在乡道旁插香点蜡烛烧纸钱洒水饭祭祀孤魂野鬼。

农村一直就有七月十四鬼门开的说法,同时又传说鬼怕阳光,所以在这一天用嫩姜炒鸭祭祀祖先,就是希望祖先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不要害怕受到任何伤害,可以百无禁忌的回家与晚辈在一起过节。

其实,嫩姜炒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在劝说那些没有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别到家里来捣乱,否刚姜太公(姜子鸭同音姜子牙)在此让你没有好果子吃。

当然,农村人出于求平安的心理,在七月十四晚上,基本上每家每户还是会在乡道旁祭祀那些孤魂野鬼,让他们不要防碍红尘中人正常生活。


荔浦青山


中元节吃鸭肉,在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里,包含着对祖先孝敬和对长辈的感恩。中元节既可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又能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的“双孝”节日。

传统的广西人,其实是把“鬼节”当作一种灵魂的崇拜。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大街小山巷到处飘荡着糍粑、鸭子的香味。人们买好过节的用品,燃上香烛, 摆上鸭肉、饭、水果等食品祭过祖先后,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共享节日午餐。因此,在广西人的眼中,七月十四不仅仅是神秘的“鬼节”,又是一家老小团聚的日子。


趣笑小工


我孤家寡人除了吃鸭肉,还有这样的装扮,没事出去找同伴玩去,哪里没有电请告诉我,,







村里木兰花


题主所说广西七月十四为什么一定要吃鸭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

我先说明一下,七月十四一定要吃鸭的只是广西南宁周边的城市(壮族)

而广西桂东周围的城市是以鸡为主的

为什么呢?

因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

所以它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的

而那些在七月十四一定要吃鸭的可能是当地的一种风俗


洛小骆vlog


如果硬要探讨为什么广西人喜欢吃鸭肉,可以这么去理解分析:

粤语系地区和客家话地区的人古时候都靠海河靠河为生,或许人们认为死去的人都会随着水路渡向鬼门关。而鸭子精通水路,是阳间最靠近鬼门关的活物家禽,因而在鬼门关大开的七月十四这天,把鸭子煮好做成美味,以最接近鬼门关的方法把祖先供奉。再以供奉完祖先的鸭子给全家人享用,就好像一家老少还在一起吃团圆饭一样温馨。

元宝蜡烛纸钱檀香也有相关的风俗传说,只是人们纪念祖先逝人的一种风俗习惯而已,真要去探讨,已经无从史料考证。


灵动优扬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在广西,我们把 " 鬼节 " 当作一种灵魂的崇拜。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大街小山巷到处飘荡着糍粑、鸭子的香味。南宁人买好过节的用品,燃上香烛, 摆上鸭肉、饭、水果等食品祭过祖先后,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共享节日大餐。因此,在南宁人的眼中,七月十四不仅仅是神秘的 " 鬼节 ",又是一家老小团聚的日子


有故事的人3553


《中元节》

中元生紫气,

十四节日旺。

无鸡有水鸭,

敬祖祈上苍。

国家能昌盛,

人物安乐康。

南域多风俗,

民间祭拜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