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孔子的學生子貢做好事不收報酬,反而被老師批評,為什麼?

孔子的學生子貢做好事不收報酬,反而被老師批評,為什麼?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曾經花錢救人做好事卻放棄領取政府的獎金,這事反而遭到了孔子的批評,這是為什麼呢?《了凡四訓》給出了答案,下面我就把這個故事整理如下:

春秋時的魯國定有法律規定,凡是魯國人被別國抓去做奴隸;若有人肯出錢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領取官府賞金。孔子的學生子貢很有錢,他替人贖回被抓去的人回魯國卻不肯接受賞金,照說這是做好事不圖回報。

孔子的學生子貢做好事不收報酬,反而被老師批評,為什麼?

但是孔子知道後說子貢做錯了,並說聖賢無論做什麼事,都是要考慮能把風俗變好;可以教訓引導百姓做好人的事才可以做。現在魯國富有的人少窮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賞金就算是貪財;那末不肯受貪財之名的人和錢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贖人了。如果這樣的話,恐怕從此以後,就不會再有人向諸侯贖人了。

子路看見一個人,跌在水裡,把他救了上來。那個人就送一隻牛來答謝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說:從今以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自動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這兩件事,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接受賞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稱讚子路,責備子貢。

照這樣看來,要知道一個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講究是不是會產生流傳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論一時的影響,而是要講究長遠的是非;不能只論個人的得失,而是要講究它關係天下大眾的影響。

孔子的學生子貢做好事不收報酬,反而被老師批評,為什麼?

以上是《了凡四訓》中講到的故事。

《了凡四訓》 又叫《命自我立》, 是一本種德立命之書。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來講解自己是如何改變命運的。作者是明代官員袁黃,後改名袁了凡,他通過其親身經歷,講述了自己改變命運的過程。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做了一輩子的好事,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呢?其實,許多人做的所謂好事,很可能就像子貢那樣做的是壞事,而自己卻不知道。再比如,許多人連什麼是真正的善都沒弄清楚,卻天天說自己在行善積德,遺憾啊!

孔子的學生子貢做好事不收報酬,反而被老師批評,為什麼?

《了凡四訓》這本書對什麼是善,什麼是大善、小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大惡、小惡,都作了詳細的講解,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書,值得大家一看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