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人民日報發文稱“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你怎麼看?

去年,黑龍江、遼寧、吉林等多達十餘個省份出現養老金當期收不抵支的現象,很大原因跟這些地區過去的國有企業太多有關,以前的職工不需要繳納養老保險;

另一方面也跟人口老齡化加快有很大關係,需要領取養老金的人數比例不斷增加。

人民日報發文稱“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你怎麼看?

1、老齡化趨勢加快,未來養老、醫療負擔或大大增加

眾所周知,現在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很嚴峻,一般認為,老年人口占10%,即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總人口17.3%。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峰值4.87億,佔總人口的34.9%。

換言之,如果養老金問題不再是發生在東北,而是影響到全國,這意味著年輕人的壓力將越來越大。2011~2017年,我國企業養老保險撫養比已經從3.16下降到2.73,相當於本來3個在崗職工養1個退休老人,現在是2個。除了養老保險支出壓力大外,老年人增多也會帶來大量的醫療需求,從而增加醫療資源損耗的壓力。

2、經濟增速放緩,日本人普遍工作到老

事實上,老齡化速度加快帶來的不僅是養老問題,而且還可能帶來嚴重的經濟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中的重要增長動力就是人口紅利,

而人口老齡化會帶來勞動力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生產效率降低等多種問題。這樣一來,整個經濟產出都會出現下降。

人民日報發文稱“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你怎麼看?

日本就是典型的老齡化社會,由於年輕勞動力短缺,時常可以看到很多服務業崗位都是老年人,例如司機、服務員、地鐵乘務員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農業就業人口平均年齡已近67歲,全國8%的農田已經放荒。

在勞動力人口不斷減少的背景下,日本不斷延長退休年齡。上世紀70年代,日本規定的退休年齡為55歲,到了80年代,被延長到60歲,而今則進一步延長到65歲。2013年,日本《高齡者僱用安定法》修正法正式實施,企業有義務繼續僱用面臨退休但有工作意願的65歲以下員工。

人民日報發文稱“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你怎麼看?

3、老年人過多,消費、服務誰來買單?

除了經濟產出減少外,人口老齡化還會帶來消費力下降的問題,消費不足反過來會制約社會生產,結果容易進入惡性循環。同樣是以日本為例,除了一線大城市外,日本一些地方城市滿是老年人,街道冷冷清清,商店飯館更是罕有顧客,一些地方商店因無法維持生意而關門。

現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實現經濟發達都是建立在年輕的人口結構,但是當人口結構老化後,經濟活力就會出現明顯的下降。例如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等國家,就存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經濟增速極其緩慢,國家拼命實施寬鬆的經濟政策都不起什麼效果。

正因如此,近年來我國積極鼓勵生育,放開二胎政策,避免走發達國家的老路,更何況我國現在還處於“未富先老”的尷尬境地。這麼看來,也就不難理解“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這一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