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8 「稷山文苑」传统农业中的五谷指什么?

「稷山文苑」传统农业中的五谷指什么?/稷山 黄建中

传统农业中的五谷指什么?

稷山 黄建中

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意见:一种说法是稻、粟、粱、麦、菽,它们碾打后的成品;稻是大米、粟是小米、粱是高粱、麦是小麦、菽是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粟、粱、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比较合理。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史记》中有“凡候岁美恶”(预测年岁丰歉)下面所说的作物,就是麦、稷、黍、菽、麻五种,属于后一种说法。大概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汉代和汉以后的人对五谷就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就得出了稻、黍、稷、麦、菽、麻六种作物。

战国时代的名著《吕氏春秋》谈到栽种禾(稷)、黍、稻、麻、菽、麦这六种作物的情况;《十二纪》篇中说到的作物,也是这六种。很明显,稻、黍、稷、麦、菽、麻就是当时的主要作物。所谓五谷,就是指这些作物,或者指这六种作物中的五种。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着,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罢了。

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菽因为具有“保岁易为”的特征,因此也与粟一道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并能起到解决青黄不接的作用,加上这时已发明了石磨,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麦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与粟相提并论。儒家经典《春秋》一书中,它谷不书,至于禾麦不成则书之。可见,圣人在五谷之中最重视麦与禾。

水稻很适合于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种植,但最初并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谷之外,然而却后来居上。唐宋以后,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据明代宋应星的估计,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占十分之七,居绝对优势;大麦、小麦、黍、稷等粮食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

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时,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粮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并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谷类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饮食,几千年来一直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在我国的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当作传统的主食。《论语·乡党》“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是孔子作为周代贵族时,按照贵族的生活习惯主张,主食(谷物)应占有最大比例。美国学者尤金.N.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指出,中国大陆具有海拔最高的山峰和最低的盆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可选择食物很多;由于中国人选择了最经济的谷物,从而养育了众多人口。(黄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