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有關天才的報道到處都是,比如最近的一條新聞——在門薩智商測試中,11歲女孩智商高達162,超過愛因斯坦和霍金。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先不說門薩智商測試是不是靠譜,有天賦的孩子一定會更優秀嗎?

經常見到有媽媽說,有天賦(智商高)就是不一樣,我們普通孩子再努力也比不上。實際上,正是這種“努力也沒意義”的思維模式,決定了孩子未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穆罕默德·阿里,在成為美國傳奇拳王之前,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業餘拳擊手。在身體素質水平等級測試中,阿里的拳頭、臂長、胸圍及體重等身體素質,遠遠達不到測試標準。就連他的拳擊姿勢也不對,有人這麼形容阿里:

就像一個站在鐵軌中間的人想要躲開從正面開來的火車,不是向鐵軌兩旁躲,而是往反方向跑。

而當時他的對手,索尼·利斯頓,符合拳擊手的一切條件——身高、力量以及經驗,可以說是一個天生的拳擊手。

在那場因為有些荒誕而只坐滿了半場人的比賽中,業餘拳擊手阿里,打敗了天才拳擊手利斯頓,成為美國新一代傳奇拳王。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在採訪中,阿里揭開了自己成功的秘訣——

“我幾乎讀了所有關於他的採訪。我和所有他接觸過、說過話的人聊天。我躺在床上,將這些信息聯繫在一起仔細分析,嘗試弄清他的思維是如何運作的。”

他不相信人天生就是拳王,而努力練習、觀察對方的思維方式,才是成為拳王的必殺技。這樣一來,在比賽時,阿里就能提前預知利斯頓的招數,進而給他致命一擊。

業餘拳擊手阿里和天才拳擊手的對決告訴我們,決定一個人的成就,並不是天賦,而是努力。

美國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提出了從天分到成就間的兩道公式:

天分x 努力 = 技能

技能 x 努力 = 成就

並從中提煉出人生關鍵詞:努力。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認為,人有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努力,正是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分界線。努力的孩子,會正面迎接挑戰,養成成長型思維;不努力的孩子,則會迴避挑戰,養成固定型思維。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為了進一步闡釋努力在兩種思維模式中所起的作用,德韋克在孩子們間做了一個小測試。她問兩組學生,假如你們考試只拿到了57分,你們會怎麼想?

一組學生說:我還不夠努力,也許我還沒有找到有效的學習方式;

一組學生說:我想我不夠聰明,或者我不擅長這個主題。

德韋克接著問:那你們會怎麼做呢?

一組學生說:從現在開始,我會在這門課上更努力,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一組學生說:我會盡量避開這個課題(學習的動力消失了)。

前者認為只要不斷努力,就能接近目標;後者認為,智商決定一切,努力也沒有意義。這就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區別。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為了進一步研究,思維模式的不同給孩子們帶來的改變,德韋克和她的團隊花了10年時間,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以及成千上萬的學齡前兒童,做了長期的研究,得到了一項震驚學術界的結果。

在揭開實驗結果之前,先來看看德韋克的實驗過程。這場持續十年、覆蓋成千上萬孩子的研究,分為4個測試環節:

  • 第一輪實驗

德韋克把孩子隨機分為兩組,給他們準備了10個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遊戲。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把分數告訴孩子,並且會附加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

A組孩子得到的評語是:哇,你拼對了8個拼圖,你一定很聰明。

B組孩子得到的評語是:哇,你拼對了8個拼圖,你一定非常努力地嘗試過,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在實驗開始前,德韋克就意識到,孩子對鼓勵或表揚是非常敏感的,直覺告訴她,只要一句話就能看到效果。第一輪實驗就證明了德韋克的直覺是正確的:

只是簡單一句不同的誇獎方式(一組表揚智商、一組鼓勵努力),基本已經影響了後面三輪測試的不同結果。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 第二輪實驗

德韋克準備了10個同樣簡單的智力拼圖遊戲,和10個複雜一點的拼圖遊戲,讓兩組孩子自由選擇拼圖難度,並完成拼圖。

在上一輪中,被稱讚智力的A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拼圖;

被稱讚努力的B組孩子,90%選擇了更有挑戰性的任務。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德韋克在實驗結論中總結:

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因此,即便是4歲的孩子,也會避免出醜的風險,選擇更簡單的拼圖。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 第三輪實驗

德韋克故意提高測試等級,把智力拼圖的難度提升到了初中生的水平。可想而知,兩組孩子都失敗了。

當被問起失敗的原因時,

A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

B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有趣的是,在測試的過程中,A組孩子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很沮喪。而B組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 第四輪實驗

在最後這次測試中,德韋克又把測試換成了最開始那種簡單的拼圖,但是這一次,結果卻發生了很大的不同。

A組孩子的分數,和第一次相比,退步了大概20%,

B組孩子的分數,和第一次相比,提高了30%左右。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在紐約市中心的20所學校中,在成千上萬的學齡前兒童中,德韋克和她的團隊多次重複了這個實驗,結果都是驚人的相似——

無論有怎樣的家庭,只要是被誇獎智力的孩子,為了保住自己的聰明,他們大多不願再接受挑戰,不願學習新知識。

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成績好的女孩,在失敗後遭遇的打擊更大,即便是4歲的小孩子,也會因為不正確的表揚,變得輸不起;

而被鼓勵努力的孩子,大多更願意接受新挑戰,學習新知識。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德韋克在後續研究中發現,發現了更驚人的事實:被稱讚智力的孩子,為了取得好成績,甚至會在測試中選擇作弊和撒謊。

在實驗的最後環節,當研究人員要求參與測試的孩子,匿名寫下自己被測試的經歷和得到的分數時,被稱讚智力的孩子中,有40%的孩子選擇撒謊,謊稱自己獲得了很高的分數,而被稱讚努力的孩子中,則基本沒有發現這種行為。

這項研究,被稱為成長型思維實驗。

從紐約市中心到愛荷華州的許多學校和幼兒園,多次重複了這項試驗後,德韋克發現,大概有40%的孩子是固定型思維,40%是成長型思維,還有20%的孩子,思維方式介於兩者之間。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德韋克又在一項針對100名7年級學生的實驗中,研究了不同思維模式和成績之間的關係。

在實驗中,德韋克把孩子分為兩組,A組孩子接受八項常規教育,B組孩子除了接受六項常規教育外,還要接受兩項成長型思維的課程及應用。

另外,德韋克還告訴B組孩子,“你的智力還可以增長。有研究表明,大腦可以像肌肉一樣得到發育。因此,你鍛鍊大腦的次數越多,你的大腦越強,就變得越聰明。”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實驗結果再一次驚動了美國學術界——

當B組孩子相信自己的智力是可以繼續增長時,他們開始對學習表現出更強烈的興趣,開始頻繁參加研討會,數學成績也顯著提升。

而沒有接受成長型思維教育的A組孩子,他們的成績持續下降,也沒有將學習到的技巧付諸實踐的動力。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在《請相信,你可以進步》的TED演講中,德韋克展示了從固定型思維轉變為成長型思維後,孩子們的明顯改變:

來自紐約哈萊姆幼兒園的學生,國家水平測試成績飛躍到前百分之五;

來自落後的南布朗克斯區的四年級學生,其標準數學測試成績攀升到紐約州所有四年級學生的第一名;

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某印第安人居留地一所學校裡的學生,成績從全區墊底到名列前茅,那個區有包括西雅圖市在內的富饒地區,也就是說,印第安孩子戰勝了【微軟】孩子……

德韋克通過大量的研究得出結論:

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就能影響甚至改變孩子的思維模式。關鍵是看,你是誇孩子聰明,還是誇孩子努力。

經常誇孩子聰明,會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為了讓自己一直保持聰明,有些孩子會避免挑戰,不願接受新知識,甚至會在測試中作弊。他們更願意站在神壇之巔並讓自己看上去完美無缺。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這項育兒真想,經歷了長達10年的思維實驗

現在,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天賦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努力才能讓人更接近成功。

而來自父母的正確表揚,哪怕只有簡單的一句話,也能鼓勵孩子不斷努力。

所以,我們不需要誇獎孩子:非常好!你真棒!你真是太聰明瞭!

而是真誠描述我們看見到的:我看見你自己穿上了T恤衫,套上了褲子,襪子也穿了同一雙,還穿好了鞋。你做了這麼多事!

通過這種描述性的讚賞,孩子會看到和認可自己的能力,也會慢慢成為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更願意努力的人。

這才是人人都應該知道的育兒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