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陳勝吳廣沒死於暴秦,為何相繼被自己人殺死?

楊壽強


陳勝稱王后,六個月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就失敗了,在歷史上可謂曇花一現,轟轟烈烈的興起,十分慘烈的落幕,令人惋惜,更令人悲催的是陳勝吳廣沒有死於暴秦,竟然死在自己人的手上,這是為什麼呢?


陳勝吳廣二人率眾砍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這就是“揭竿而起”的典故,他們以“伐天道、誅暴秦”為口號,以“苟富貴、勿相忘”為理念,率領農民軍佔領了大澤鄉,而後攻打蘄縣,然後拍葛嬰率兵攻取蘄縣以東的地方,一連攻克了幾座城池。

他們一面進軍,一面不斷地補充兵源,一面不斷地補充糧草,等到了陳縣的時候,已擁有兵卒幾萬人,兵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


攻克陳縣後,陳勝下令召集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地方豪傑前來開會議事,與會的人都說,將軍您身披鎧甲,手持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昏君,誅滅暴虐的秦王朝,重新建立了楚國的政權,論功勞應該稱王,陳勝要的就是這個結果,於是就自立為王,國號是張楚。

這場起義很快就席捲了全國,受到秦朝暴政的百姓,紛紛殺死地方官吏來響應陳勝,多的不計其數,起義不到三個月,趙、齊、燕、魏等地方都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一時間反秦鬥爭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各起義軍勇猛作戰,所向披靡,農民革命達到了高潮。


驕奢淫逸的秦二世聽聞起義軍逼近咸陽,如晴天霹雷,大驚失色,在都城空虛、調兵不及的情況下,只好依少府章邯的謀略,赦免在驪山陵服役的幾十萬刑徒,封章邯為將軍,臨時組編軍隊阻擊起義軍。

陳勝稱王后,封吳廣為假王,這個假王怎麼聽起來都有點怪怪的感覺,不知道當時吳廣心裡舒不舒服,好不好受,假王應該只是暫時的,非正式任命的王,人家吳廣和陳勝一起揭竿的,也是一樣的屯長,陳勝雖然名頭響點,但也不能虧了吳廣啊,好歹得給點實在的東西,在這個時候官職稱呼是最重要的,可以有權力來發號施令,也好給虛榮心一個交代。

陳勝派吳廣去攻打滎陽,派周文去攻打咸陽,咸陽是秦朝的重兵之鎮,隨便是打不下來的,章邯率領自己訓練好的新軍和周文展開了正面交鋒,很快周文的起義軍就被這幾十萬由囚犯組成的軍隊打的落花流水,章邯也迅速將周文斬殺,周文的死對起義軍來說就是一場重大的打擊,起義軍可以說是兵敗如山倒。

此時,吳廣的軍隊在攻打滎陽的時候也是屢屢失敗,起義軍將士在聽到周文被殺的消息後,吳廣的部下也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吳广部將田臧和李歸一番密謀後,弄了一道假帛書,一人假裝念詔書,一人乘機拔刀輕而易舉地砍下了吳廣的頭顱,吳廣死後,陳勝的起義軍更是軍心大亂。


田臧等人把吳廣的頭顱送給了陳勝,陳勝不但沒有責罰田臧等人,反而封賞了田臧,提他做西路軍統帥,如此看來,是陳勝看不慣吳廣,借田臧之手除掉了吳廣。

陳勝的這一舉動,直接導致了他的起義軍離心離德,一起有實力的頭目也把 目標轉向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各自稱王,不打算跟著陳勝幹了。


在事業逐步強大後,陳勝變得日益驕傲,蠻橫無理,在合作伙伴吳廣被殺後,沒有了競爭對手,權力更加獨居一身,隨意處死部下,就算是大澤鄉一起發過誓的也不例外,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苟富貴、勿相忘”的誓言,內部矛盾逐漸暴露出來,有些人因為害怕不得不自立為王,這就使得張楚政權出現危機,給了秦朝反撲的絕佳機會。

公元前209年,章邯打敗滎陽的田臧後,乘勝追擊陳縣的陳勝,陳勝和章邯展開決戰,但陳勝還是輸了,退守到現在的安徽蒙城,還是敵不過秦軍的清剿,在逃跑時,陳勝不斷地催促車伕莊賈,甚至拳腳相加,被打急了的莊賈忍無可忍,就把陳勝給殺了,投降了秦軍。


昔日大名鼎鼎的陳勝吳廣,就這樣倒在了不起眼的部下手裡,確實窩囊,如果他倆都是戰死或許還對得起“起義”二字。

陳勝吳廣起義從謀劃到稱王立國,再到兵敗被害,前後不過半年時間,究其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做到不忘初心,但他們的起義還是動搖了秦朝的根基,為後來劉邦項羽推翻暴秦奠定了基礎。









遺產君


陳勝、吳廣是秦末起義的領袖,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但兩人的命運頗有類似之處,他們都不是死於敵人之手,而是死於部下之手。為什麼會這樣呢?

第一,吳廣被部將所殺

大澤鄉起義後,陳勝建立楚政權。作為起義的發起人與領袖,吳廣被封為假王,假就是代理的意思,督諸將西擊滎陽。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吳廣雖是起義元勳,但有兩個缺點:其一是比較驕矜,畢竟是革命元老,突然從平民成為楚政權的二號人物,轉變來得太突然,以致於高估自己的能力,行事比較專橫,不太願意聽部下的意見。其二是軍事水平不高,畢竟是半路出家,沒經過軍事訓練,也缺少這方面的天賦。

吳廣出擊滎陽,久攻不下。一方面是吳廣指揮才能有限,另一方面是滎陽的抵抗異常頑強。由於秦國統一中國的時間並不長,東方六國雖然被滅,但人心並不歸附秦。故而陳勝吳廣起義後,多數東方郡縣並沒有誓死抵抗的決心,各地郡守、縣令遭到義軍進攻時,逃得比誰都快,有些地方索性舉旗投降。但滎陽比較特殊,因為滎陽乃是戰略要地,鎮守滎陽的敵將是三川郡守李由。李由是秦丞相李斯的兒子、他不可能像其他郡守那樣棄城而逃,既不能逃,也不能投降,只能頑強抵抗。在李由的頑強阻擊下,吳廣督諸將攻打四個月仍未能攻下。

隨著戰事的進展,形勢對吳廣極為不利。

陳勝政權的另一名大將周文率師西征關中,遭到秦名將章邯的迎頭痛擊,最後不得不退出函谷關。章邯緊追不捨,一路追擊至澠池,大破張楚兵團,周文戰敗自殺而死。秦軍精銳已出關,正在攻打滎陽城的吳廣兵團有被消滅的危險。

這時,吳廣麾下的部將們開始變得焦躁不安,他們所的意見又常被吳廣否決。以田臧為首的部將們於是秘密商議,認為“假王(即吳廣)驕,不知兵權”,如果不除掉吳廣,恐怕會被章邯大軍殲滅。於是他們便決心發動兵變,剷除吳廣。田臧等人假稱得到陳勝的詔令,突然兵變,誅殺吳廣。可憐這位首義英雄,就這樣糊里糊塗死了。

田臧等人反對吳廣的內情,我們知道的並不多。但事實證明,田臧本人的指揮水平,並不見得比吳廣高明,因為他很快就被章邯大敗,死於戰場。

第二,陳勝死於叛徒之手

陳勝之死,與吳廣有類似之處。

首先是陳勝稱王后,脫離群眾,殺戮有功,以致於部下離心。比如說陳勝麾下大將葛嬰,陳勝起義後,派葛嬰攻略東城。葛嬰攻克東城後,陳勝已經稱王,但葛嬰還不知道,於是自作主張立了一位楚王。儘管葛嬰後來廢掉這個楚王,仍被憤怒的陳勝處死。除了葛嬰之外,還有不少將領被陳勝所殺,史書稱:“諸將為陳王徇地,多以讒毀得罪誅。”此時陳勝雖然建立政權,根基卻還淺,在這個時候就大殺功臣,不免令人離心。

於是便有不少部將選擇脫離楚政權,另立門戶。比如部將武臣,在攻略趙地後,自立為趙王;武臣的部將韓廣,自立為燕王;另一位部將周市則擁立魏咎為魏王。在這些部將紛紛另立門戶之時,周文、吳廣相續敗亡,陳勝的楚政權遭到沉重的打擊。

周文與吳廣兩大兵團先後被秦軍殲滅,陳勝面臨巨大的壓力。秦將章邯一鼓作氣,派部將進攻郯縣,擊破楚將鄧說,鄧說逃回陳縣,被陳勝斬首示眾。章邯攻勢如潮,再次擊破楚將伍徐的部隊,兵鋒已殺抵陳勝的老巢陳縣。楚柱國房君領兵迎戰,又被秦軍殺得大敗,房君戰死。緊接著,章邯進攻駐紮在陳縣以西的張賀,楚軍大敗,張賀被擊斃。

此時,楚政權的首都陳縣已是危在旦夕。不得已之下,陳勝撤出陳縣,他先前往汝陰,後又到下城父。一連串的失敗,令楚政權內部人心渙散,有些人開始信心動搖。陳勝的馬車伕莊賈就是貪生怕死之輩,眼看陳勝大勢已去,他開始為自己謀退路,於是喪心病狂痛下殺手,殺害陳勝,拿著陳勝的人頭,去向章邯投降領賞了。


君山話史


吳廣先被部下田臧所殺,後來陳勝戰敗,又死於自己的車伕之手。

可以說兄弟倆一前一後,都沒落善終。

分析吳廣的死因,其實可以從起義的根源上找依據:

首先,我個人認為,吳廣心生驕縱,導致部下不滿,這是很大一個原因。

吳廣是當時秦朝安排的屯長,屬於貧農出身,一沒文化,二沒背景,他個人的掌權,純粹是偶然。

試想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本來毫無權力,但他突然領頭反秦,隨後又掌控成千上萬的軍隊,成為高高在上的假王之後,其心理活動肯定要發生很大的變化。

不說變得飛揚跋扈,但心高氣傲幾乎是一定的。

以前每天被大秦的暴政壓迫著,面朝黃土背朝天,接著因為一個很偶然的事件,他突然從一個普通農民搖身一變,成為執掌三軍的統帥,這個短時間內的蛻變過程,比一般人要快太多。

我估計吳廣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太適應這種顛覆性的人生轉變。

就好像昨天還在種地,明天就去帶兵打仗,開始稱王稱霸了。

說到底,吳廣並不是經歷過一次次戰爭,最終憑藉軍功成為統領大軍的統帥,他對於大規模的戰爭並不熟悉,反而應該是一知半解的,其次他也沒有混過任何官場,對人心的拿捏也會有失分寸,對如何管理部下,如何站在千萬人之上為人處世,他更沒有很具體的經驗。

所以判斷吳廣的死因,很大概率是因為他的驕縱,還有剛愎自用的心態,在成為“假王”以後,包括他對身邊人的態度,對部下的語氣,這些東西都考量在內,最終使得底下的將士心生不滿。

或許他這個人不會心高氣傲,但對待一些關鍵問題上,聽不進去其他人的意見,也不會周旋自己和下屬的關係,也會導致下面人的反感。

我這麼說絕非空穴來風,《史記》中提到了很關鍵的一句話:

《史記·陳涉世家》:今假王(吳廣)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

“今假王驕,不知兵權”,寥寥八個字,幾乎就概括了他在眾將士心中的形象,驕傲自大,不懂調兵行軍,於是田臧才提議:“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

田臧的意思很明確:這樣驕傲又不懂打仗的人,我們沒法跟他共事,若現在不將其誅殺,只怕到最後會造成起義失敗。

而且當時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外在條件,周文帶著十萬兵馬去打咸陽,結果打了幾個月卻全軍覆沒了,這時候大秦反應過來,組織了數十萬兵馬進行反擊,整體形勢對於吳廣和田臧等人極為不利,若這時候沒有英明的將軍領導,結局只能是在秦軍的反擊中全軍覆沒。

於是田臧便假借陳勝的命令,把吳廣給殺了,事後還將吳廣的首級獻給陳勝,而陳勝非但沒怪罪田臧,反而還任命田臧為上將,意思就是接替吳廣掌控兵權。

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吳廣的死因,其實和內部鬥爭有直接關係,而且還是下面的將士看不過他,更對他的態度與行事作風有很大意見,再加上秦軍的大軍壓境,最終才不得已將其殺害。

說完了吳廣的死因,咱們再來看看陳勝,我倒覺得陳勝沒什麼好討論的,因為接連經受數次失敗,乃至最終攻擊陳縣時大傷元氣,陳勝所領導的農民軍實際上已經沒有了多少戰力,之後陳勝不願放棄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礎,想著積蓄力量東山再起,但這時候他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

自己老是吃敗仗,心裡還能想著重新再戰,但手下人卻不一定這麼想。

老跟著他衝鋒陷陣,一直在賣命,可就是看不到任何起事成功的希望,長此已久,註定導致人心的離失。

而且最後陳勝是被自己的車伕莊賈所殺,這說明當時農民軍的內部已經被秦軍滲透了,甚至是身邊最親密的車伕,也早就被秦將章邯所收買,更充分說明身邊人不再信任陳勝,革命決心早已產生動搖。

因此當秦將章邯找到車伕莊賈之後,面對封官拜爵的天大誘惑,莊賈沒多想就當場答應了刺殺陳勝的要求。

歸根結底,吳廣是個人態度與為人處世問題,導致內部矛盾太大慘遭殺害,而陳勝則是指揮不當,後期形勢對農民軍太過不利,最終使得許多人萌生退意,這種軍心不穩的消極局面,才會被秦將章邯趁機利用,順勢用了一招離間計將陳勝擊殺,空留千古唏噓。


錢品聚


陳勝,吳廣,這兩個本是普普通通的名字,在兩千多年前的大秦帝國,這兩個名字的所有者,因為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揭竿而起,發動了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第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農民起義。這場起義先不論成敗與否,這兩個名字完全有資格被後人永遠熟知並敬畏。



陳勝,沒有人記得他是哪一年出生的,這也顯得他是如此的微小不起眼,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即將要創造的豐功偉績。值得注意的是,陳勝在當時並不是平民,而是持有政府文書的屯長。根據史書記載,我們大概能推算出當時的屯長相當於現在的連長級別,手底下少說也有百十來號人,那麼,這樣一個人為什麼還要謀反呢?

大家也都應該在歷史課本上看過這一段歷史:

秦始皇為了抵抗匈奴,派人修造長城,發兵三十萬,徵集了民夫幾十萬;為了開發南方,動員了軍民三十萬。他又用七十萬囚犯,動工建造一座巨大豪華的阿房宮。



之後,到了二世即位,從各地徵調了幾十萬囚犯和民夫,大規模修造秦始皇的陵墓,這陵墓還沒完全修好,二世和趙高又繼續建造阿房宮。那時候,全中國人口不過二千萬,前前後後被徵發去築長城、守嶺南、修阿房宮、造大墳和別的勞役合起來差不多有二三百萬人,且不概幼兒和婦女。耗費了不知多少人力財力,逼得百姓怨聲載道。

當時陳勝作為副手,與一位將軍押送九百名犯人前往漁陽,大概位置在今天北京的密雲地區,同行者還有吳廣。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的時候因為大雨影響,不能按照規定時間到達目的地,而根據秦朝法律,不能按時到達目的地的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殺頭。



於是,陳勝吳廣哥倆一合計,心想,反正去了也是死,反了也是死,大丈夫要死不如死的壯烈一點。於是,他們帶領這九百民夫,殺死了領頭的將軍,自立將軍,發動兵變。

要說這陳勝,點子多,腦子也滑,在兩千年前就懂得用企業文化和信仰來收穫人心。先是喊出了流傳千古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激起大傢伙的鬥志,接著又用已經被趙高殺害的的公子扶蘇報仇來讓自己有個名正言順理由,最後,他還以六國中最可憐的楚國名義來讓更多人來響應自己的起義。



不但如此,他為了讓大傢伙服從自己並相信自己是上天派下來拯救黎民的使者,說白了就是鞏固自己的領袖地位,他與吳廣一同利用鬼神之說,並策劃了一起靈異事件。

他們先是“無意中”打撈的一條魚,並且,在這條魚的肚子裡找到了一條綢布,上面書寫著“陳勝王”三個大字。著還不算,他們又在半夜假裝狐狸叫,大喊“大楚興,陳勝王”。

最終,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別說在當時那個愚昧年代,就是現在,也讓人不敢懷疑。於是,陳勝這領頭人的位置算是做牢了。那接下來就打仗吧,所做的這一切不都是為了這一刻嗎,他們讓人做了一面大旗,打著楚國的旗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起義。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引漢·賈誼《過秦論》:“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開始之時,一切進行的似乎非常順利,起義軍相繼攻破了大澤鄉和蘄縣,在攻陷陳縣後,陳勝把大傢伙召集起來商量下一步該怎麼做。

當然從古至今從來不缺有眼力勁兒的人,於是,就有人帶頭讓陳勝稱王,說:將軍你帶領我們反抗秦國暴政,這麼大的功勞,稱個王不算過分。就這樣,陳勝順理成章的稱了王,國號“張楚”。這個時候,全國各地的人聽說陳勝起義了,大傢伙早已不堪忍受秦國的暴政,也紛紛在自己的家鄉起義,來響應陳勝的號召,自此,農民起義席捲了大半個秦帝國。



陳勝作為起義首領,當然很高興看到這一局面,於是,他一面繼續進攻,一面派人去接應各地起義。

按理說到了這個時候,全國各地一條心,也應該是大結局收場了。但是,天下畢竟不止陳勝一個聰明人,有人就不吃陳勝那一套,代表人物就是六國的舊貴族。既然你陳勝能打著楚國的旗號稱王,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打著我們原本的旗號也稱王?於是,不少人便打著六國舊部的旗號紛紛自立為王。

這個時候的陳勝由於戰線拉的實在太長,而無暇顧得了這些人,起義還不到幾個月的時間,原來六國中的燕、趙、韓、魏等地方相繼被人攻佔。而這些人佔領地方後,卻誰也再不支援陳勝的軍隊,導致陳勝孤立無援,節節敗退,最終在起義半年後,陳勝失敗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平民起義就此終結。



從結果上看,陳勝是失敗的,他的起義甚至才堅持了一年,但是,從影響上看,陳勝不僅做了古今第一人,而他的很多想法,做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起義軍,可以說,沒有陳勝的前車之鑑,後來的起義軍不知道還要失敗多少次,犧牲多少人才能取得勝利。

從這一點來看,陳勝當之無愧的應被人銘記。

而就是這一英雄人物,下場卻極其可悲。

在起義取得最初的勝利後,陳勝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開始變的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隨意殺死部下,就連最開始的跟隨他的人也難逃厄運。不僅如此,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借別人之手殺了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吳廣,為了自保,他的部下紛紛自立為王,張楚政權出現了致命的裂痕。



最終,在秦將章邯的圍剿下,陳勝最終徹底的失敗了,在逃跑過程中,陳勝依然不忘記行使自己的特權,不斷地催促馬伕,甚至對馬伕拳打腳踢,最終被自己的馬伕莊賈所殺,將他的頭顱送給了秦軍,“張楚”政權至此遂亡。

一代梟雄就此終止,不得不說,他死的非常可惜。 陳勝吳廣起義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統治,為爾後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有利條件,甚至,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開明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受農民起義的影響。


達人餃子哥


我認為原因有二:一是能力問題;二是口號問題。其中口號問題更為突出。

陳勝、吳廣是隨機起事,之前沒有醞釀和籌備,格局和眼界也不足以支撐王者的地位。陳勝稱王步入舒適區,維護權威的手段是簡單粗暴的苛察和刑罰,比起秦朝不惶多讓,結果一樣背離人心。他在享受完傭耕夥伴“夥夥”讚美之後毫不留情地痛下殺手,也讓手下缺乏安全感。他最後被自己的車伕莊賈殺死,不排除這種矛盾累積的爆發。吳廣久攻滎陽不下,將軍田臧說他“不知兵權”不無道理,說其為人“驕”也獲得同僚認可,說明吳廣的能力一樣存在缺陷。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抓住了痛點,號召力極強,但也存在理解的偏差:陳勝是自己當王不想與人共享,大夥想的是我也會有機會。如此矛盾不可避免:武臣攻趙後做了趙王,韓廣略燕後做了燕王,葛嬰奪東城立了襄強,周巿佔魏地擁戴魏咎。而陳勝則軟禁武臣家人,殺掉承認錯誤的葛嬰,數次拒絕魏咎的履職。想不到一塊兒,自己人就成了對手,不可能有好的結局,陳勝即便不被車伕殺死也一樣難成正果。同樣,田臧不服吳廣也是這種思維的延續。


路衛兵


說起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我們不免會想到在大澤鄉受到壓迫、暴起反抗的陳勝吳廣。說到這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做得十分成功,面對世人眼中的暴秦毫無畏懼,聯合廣大農民一起掀翻了秦朝政權。

陳勝吳廣沒被暴秦克住的原因我們可見一斑,那個時候的暴秦可謂真的“暴秦”了,秦王整日在對民眾的剝削和百姓的壓迫中度日,窩在肥得流油的阿房宮內不思進取,受到壓迫和剝削的農民已經非一日可忍了,再多一日,就不知道自己會命喪誰手。大澤鄉起義雖是由陳勝吳廣領的頭,但勝就勝在被基數巨大的農民積極響應了,也就是說,想要起義是所有人都想,所以才會造就後來的起義成功。

秦朝是被成功掀翻了,帶領起義的陳勝吳廣也坐上了起義之後的頭把交椅。不過這次農民起義也是失敗的,失敗就失敗在其實陳勝吳廣二人對今後的國家並沒有什麼規劃,他們想的是隻要起義就完了、翻身就完了,至於之後的國家領導方針呢?走一步看一步吧。

奪取政權是起義必要之一,另外一個必要就是得做好規劃。但陳勝吳廣敗就敗在沒有,不僅沒有,看起來還很隨意。這是陳勝吳廣失敗的原因之一,另外一點原因就在於他們個人了。吳廣是怎麼死的?當時正帶兵在外作戰,其搭檔臧田因為一個看不爽,順手就把吳廣給殺了。

聽起來有點難以置信,但事實就是很隨意。關鍵是老搭檔死後,陳勝居然一丁點反應都沒有,換作朱元璋時期,早得治臧田一個謀反罪了,但是最後依舊什麼都沒有發生。至於為什麼臧田會突然看吳廣不爽,其實也並非事發突然,而是因為陳勝吳廣二人早在這些義軍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說到“苟富貴,勿相忘”,大家興許都知道這句經典“名言”。最初在大澤鄉跟著陳勝吳廣打天下的兄弟,在起義成功後也想跟著飛黃騰達那麼一下,就算不飛黃騰達,這翻身的功勞也應有他們一份,分點兒好處總行吧?但陳吳二人對此竟表示漠視,完全不記得先前的承諾和誓言,拿人情不當人情。來投奔陳吳二人的農民相繼被拒後,他們倆的壞名也就此傳開,義軍內部的矛盾日漸暗流洶湧。

陳勝吳廣被自己人殺,失敗就失敗在安逸得太早、不得人心。所以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但陳勝吳廣明顯想的很簡單,就是翻身過後就完事了,壓根沒想怎麼管理和怎麼治理國家,怎麼平衡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所以到了最後,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就這樣劃上了句號,令後人盡嘆惋。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還有不定期抽獎送紅包哦。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不好意思,還真有。

上一秒大家還都是平民百姓,下一刻你是王,我是兵,誰服你?就算服也只是面服心不,所以歷朝歷代起義喜歡找一個貴族作為招牌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樣做有三大好處:

一、設置地位天花板

以貴族為名義的首領,自己退居二位,比起平民的自己上位自然多了,有意見的人也不好反對。

二、利用貴族的號召力

所謂貴族,就算長期掌握政治特權的家族,他們能團結一大批上層人士,而上層人士掌握一大批中層和下層,比起直接征服下層人士,效率高得多。

三、取實不取名

放棄面子收穫裡子,不虧。

四、保留退路

起義要是失敗了,自己不是首領,也好投降,保留一線生機,管不管用就看敵人心情了,至少有一線生機,這是最後的保留手段。

————

如果作為平民,發動武裝起義,立一個有號召力的貴族為主,自己掌握實際權力,在消滅敵人的同時積累自己的恩威,壯大自己的家族,提升自己的爵位,用1-2代人的時間徹底替代名義的主子,這樣做自然得多。

————

反觀陳勝,急於稱王,手下也有模學樣稱王了,勢力一盤散沙,焉能不敗?


az2777


陳勝吳廣率領的大澤鄉起義,掀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然而作為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二人卻只當了個報幕員,沒能成為主角。曾經轟轟烈烈的揭竿而起,直逼咸陽,最終卻相繼殞命於自己人之手,其中緣由不難分析:

一是能力太弱,高處不勝寒。陳勝吳廣沒有什麼顯貴的出身,有一股子聰明勁兒,但並沒受過特別好的教育。但說白了大澤鄉起義純粹是被暴秦逼急了的產物,他們把暴秦蒙在百姓頭上的鐵幕捅了個口子,天下飽受壓迫的百姓才群起響應,造成了沖天之勢,把這塊鐵幕撕個粉碎。被推上風口浪尖的陳勝吳廣根本操不起這麼大的盤,無論是識才用人上,還是戰略部署上,亦或是號召領導力上,都欠缺太多。不出類拔萃,就註定要被時勢吞噬,陳勝吳廣作為一隻起義力量,註定不能長久。

二是自我膨脹,背信而棄義。當初大澤鄉的“苟富貴、勿相忘”隨著起義軍的蓬勃興起已經被他們拋到了腦後。陳勝殺故人,信奸佞,忠臣心寒,歹人作亂,圍繞在陳勝吳廣身邊的,沒有能人異士,盡皆卑鄙小人,大家心懷鬼胎,唯利是圖。當年的承諾早就無足輕重,在利益的驅使下,稍有風吹草動,陳勝吳廣的兩顆頭顱便成為了邀功獻媚的禮物。

三是起義軍因利而起,各懷鬼胎。大澤鄉起義後,各郡縣的勞苦大眾紛紛捕殺當地官員進行響應,注意,是響應。秦末亂世,恰逢風起,揭竿響應的出發點也都是為了一己私利,並無多少人是為了把陳勝吳廣推上王位,畢竟魚肚藏書這種事兒糊弄不了幾個人。以至於起義不足三個月,各地就自立為王,陳勝吳廣陷入危難,也沒能得到任何援助。秦軍勢大,大家只求自保,守著那點既得利益,不會在乎這兩位帶頭大哥的死活。


國家人文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並不奇怪。

農民起義,說好聽了是反抗政府暴政的起義。

說不好聽了,就是幾個野心家利用活不下去的農民鬧事,藉此獲得各種利益。

大家可以看看,所謂的農民起義以後,其實農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一樣是被奴役、被橫徵暴斂。

只有少數領導人成為皇帝或者貴族。

陳勝吳廣也是一樣,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所謂“皇帝輪流坐、明天到我家”,而已。

既然如此,一旦涉及利益的爭奪,說白了就是爭奪大權,自然什麼手段都要用,包括殺人。

陳勝發現吳廣似乎不聽號令,試圖培植自己黨羽,就毫不留情將他殺了。

同樣道理,陳勝剛剛有點起色,就誅殺部下,甚至把來投奔他的兒時同伴也殺了,目的是不讓他說出自己貧困時候的事。

這種情況下,他的部將也紛紛獨立。韓廣在攻略燕地後也自立為燕王。 攻取魏國舊地的周市也成為魏王。 群起響應的各地英豪也不再聽陳勝節制。

於是,陳勝很快失敗,被部下莊賈殺死去請賞。

大家仔細看,所謂農民起義基本都有大規模內訌。

比如太平天國、紅巾軍、赤眉軍、黃巢等等。有些內訌不激烈,領袖可以迅速平亂。

有些則直接導致農民軍分裂。

更誇張的是,很多農民軍是剛剛有一點成就,就迅速內訌,比如太平天國。

一種說法是:中國農民目光短淺,只能看到眼前利益。


薩沙


他們借勢而起,但最後卻被大勢拋棄。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暴亂初期,大家靠的是一腔熱血就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那時候大家沒有那麼多的心思,一心只想推翻暴秦。

但是人心就是這樣,得到了一些以後就想要更多。加上陳勝吳廣二人本來心計不夠,所以被自己人窩裡害死也是正常的。

所以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人多好做事,人少好過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