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在潮汕,“老婶”这个称呼为何越来越少了?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信息学习、交流,非商业盈利用途。

潮汕的社区中到现在还保留着非常强大的宗族势力,特别是在农村之中,宗族势力依旧十分强大,一村一姓,乡人有着共同祖先,共用宗祠,宗族势力还经常影响着社区的各项事务,即使是已经完全城镇化的地区,宗族势力依然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潮汕地区,一个仍然以血缘和宗族作为纽带的社会。这点在全国范围内是极为罕见的。

在这个以血缘作为纽带的社会中,我们称呼父亲的兄弟为叔和伯,祖父的兄弟为老叔和老伯,与之对应的,我们称呼母亲的妯娌为婶和姆,祖母的妯娌为老婶和老姆。然后,再以此延伸开来,血缘关系疏远一点的长辈,我们也都会按照相应的辈分,尊称对方为叔伯婶姆。在这种血缘关系的不断延伸中,就形成了宗族。

在潮汕,“老婶”这个称呼为何越来越少了?

在潮汕地区,同一姓氏聚居的乡村之中,同乡之人往往都有血缘关系,都是宗亲,所以,就经常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即两个人年纪相仿,但其中有一个人必须称呼另一个人为“叔”或者“老叔”,甚至是“老祖叔”。不得不说,这是潮汕地区宗族社会中的一种有趣现象,我相信很多来自潮汕地区的朋友小时候肯定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潮汕地区那种原本以血缘和宗族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态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潮汕,“老婶”这个称呼为何越来越少了?


时代一直在发展,旧有的秩序应该会在某一天被新秩序代替,潮汕地区的宗族势力,应该也会随着文明的发展,而被彻底革除。

小时候,如果碰到陌生的老年妇女,大人们大概会教我尊称对方为“老婶”,如果对方的年纪看来比自家祖母还大,我们大概会称呼她为“老姆”。

我原以为老婶和老姆这样的称呼应该会在潮汕地区一直存留下来,就像老叔和老伯一样被存留下来一样。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老叔和老伯依然还在,老婶和老姆却渐渐“藏”起来了。现在,很多家长都让自己的孩子尊称陌生的老年妇女为“老姨”了。

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渐渐适应了普通话语境中的“叔叔和阿姨”这种称谓的结果。

我清楚记得:叔叔的妻子叫做“阿婶”,伯伯的妻子叫做“阿姆”。这是我小时候大人教我的。“叔叔”是父亲的兄弟,“阿姨”是母亲的姐妹。这也是我小时候大人教我的。

在普通话语境中,“叔叔”和“阿姨”就被凑在一起了,而这种硬凑在潮汕地区的流行,最初应该是从汕头市区开始的,后来逐渐蔓延到其它地区。

在潮汕,“老婶”这个称呼为何越来越少了?


以此类推,“老婶”也逐渐消失了,“老姨”也越来越多了。

在我的印象中,“老婶”,经常就是本村人,是熟悉的人,“老姨”就经常是外乡人,因为老姨原本就是指祖母或者外祖母的姐妹,而姐妹两人嫁在同一村子中,这比较少,即使姐妹嫁在同一村子中,但经过儿女一代的婚嫁,老姨这样的角色基本上是很难出现在本村的。

不过,以前很难出现在周边生活环境的老姨,却被现在的孩子们用来称呼身边的陌生老年妇女了。

“老姨”“阿姨”这样的称呼大量出现在我们的下一代口中,一个方面说明了现在的女性已经不再是男性的附庸了,因为像阿婶和阿姆这样的称呼,一直都是依附着叔叔和伯伯这两个称呼的。现在我们用“姨”来尊称陌生女性,这正是对女性独立地位的认可。另一个方面,这这种称呼的改变,其实也正昭示了潮汕地区宗族社会的逐渐解体,新的社会秩序正在逐渐确立。

也许有一天,“婶”和“姆”这样的称呼可能真的会完全消失在潮汕的社会中。

虽是一个小小的称呼习惯的改变而已,但我总觉得其背后反映了重大的社会变迁,透过这种称呼习惯的改变,我们也可以敏锐地察觉到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经历着重大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