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為什麼說"福建事變"是中央紅軍避免長征的最後機會?「共和國從這裡走來-44」

由於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開始長征。其實,中央紅軍一直有取得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勝利的機會,最後一次機會就是

“福建事變”

为什么说

英雄之師,決心聯共抗日

1932年1月28日,日寇進犯上海,僅有3萬人的駐滬十九路軍突破蔣介石的不抵抗禁令,用極為簡陋的武器與用飛機大炮武裝起來的20萬日軍激戰一個多月,迫使日軍三易主帥,贏得“英雄之師”的美名。

淞滬抗戰兩個月後,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日軍進駐上海。隨後蔣介石令十九路軍入福建“剿共”,試圖“坐山觀虎鬥”,一舉消滅兩個心腹之患。十九路軍入閩後被迫向蘇區進犯,主力部隊連遭紅軍重創。

为什么说

(《淞滬停戰協議》簽訂)

十九路軍領導人蔣光鼐、蔡廷鍇等認識到“剿共”毫無出路,同時受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和工農紅軍提出的“共同抗日三條件”感召,選擇了聯絡紅軍抗日的道路。1933年10月26日,進入福建半年之後,十九路軍和紅軍簽訂停戰協定。

1933年11月20日,成千上萬的士兵、學生、工人、農民、商人等,從四面八方湧向福州南門兜公共體育場。十九路軍領導人蔣光鼐、蔡廷鍇聯合李濟深、陳銘樞等在這裡召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宣佈與蔣介石國民黨決裂,成立抗日反蔣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

为什么说

(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

福建人民政府在政治上主張實現國內各民族平等權利,反蔣抗日;在經濟上提出發展民族資本,保護工商業等;對外主張排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廢除不平等條約。福建事變的爆發與福建人民政府的成立,在全國及海外華僑中引起了很大震動,各地民眾集會,通電擁護並寄予期望。

決策失誤,坐失聯盟良機

“福建事變”之前兩個月,即1933年9月,蔣介石發動了第五次反革命“圍剿”,依託堡壘逐漸向前推進,給紅軍構成嚴重威脅。“福建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又驚又怕,被迫從江西“剿共”前線抽調大軍入閩“討伐”,對紅軍的包圍圈出現了鬆動。

形勢的變化對粉碎“圍剿”十分有利,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都提出在軍事上聯合十九路軍打破“圍剿”的正確主張。可惜博古等人沒有采納,他們害怕丟失根據地,不敢實行向敵人後方打去的方針,而是繼續在內線作戰,還宣稱十九路軍是蔣介石的“幫兇”,在軍事上沒有給十九路軍以應有的支援,坐視蔣介石坐鎮建甌,調動重兵圍攻十九路軍。

为什么说

(“福建事變”)

1934年1月15號,蔣介石軍隊攻陷福州。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軍總部分別遷往漳州和泉州。同年1月21號,泉州、漳州失守,福建事變失敗。事後,各高層領導人出走,十九路軍也在繳械後被解散收編。

蔣介石騰出手來打敗十九路軍後,紅軍再次陷入被武器裝備、人員數量都佔據極大優勢的敵人合圍的境地,丟失中央根據地、被迫長征也就難以避免。

为什么说

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誌編纂辦公室副巡視員 鍾健英:

十九路軍發動的“福建事變”,其所產生的歷史影響是不應被低估的,雖然當時福建沒有很好地利用“福建事變”的有利時機,粉碎國民黨第五次“圍剿”,這是重大的歷史遺憾,但是紅軍長征時正是利用“福建事變”期間與桂系建立的聯繫,迅速突破了蔣介石佈下的三道封鎖線,這不能不說又是歷史的幸事。同時,紅軍與十九路軍簽訂的“反日反蔣初步協定”,也為以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提供了經驗。

为什么说

紀念新中國成立70週年

福建新聞廣播

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誌編纂辦公室

聯合推出百集革命歷史印象志

——《共和國從這裡走來》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为什么说

如何收聽

關注FM1036福建新聞廣播

調頻FM103.6每晚23:00

通過蜻蜓FM、喜馬拉雅、海博TV APP

收聽

为什么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