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袁绍击败了公孙瓒,却还是重蹈其覆辙,两人命运轨迹何其相似

读了三国志,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在东汉末每一场以少胜多的知名战役,败的那一方不是因为其没本事,而是他遇到了比他更强的那个人。有如:

——夷陵之战

书生陆逊一把火燃尽了刘备最后的余光。

——合肥之战

张辽以步卒八百破孙权十万大军,令碧眼紫髯儿背负孙十万之名。

——赤壁之战

周郎赤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使得意气风发的曹孟德止于长江。

——官渡之战

四世三公袁本初,一战而致昔日威名尽丧。

袁绍击败了公孙瓒,却还是重蹈其覆辙,两人命运轨迹何其相似

曹操等曾评价袁绍:”志向远大却缺少智慧,表面威严却胆小怕事,好谋而无断,见小利而忘大义。“那么袁本初果真如曹操所说那么不堪吗?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回首昔日董卓把持朝政之时,欲废少帝另立新帝,当时众臣敢怒而不敢言,唯有袁本初挺身而出,质问董卓。

“当今圣上年纪正轻,毫无过错。如今公徇私枉法,废嫡立庶,敢问如何服众,不怕天下人非议?”

“放肆,今天下大势在于我而不在于你,废帝之事,我势在必行。黄口小儿莫非想试我剑利否?”董卓手按佩剑怒斥袁绍。

“哼,你剑利,难道我剑不利吗?”袁绍拔剑怒视董卓回应到,随后按住刀柄径自出门而去。

袁绍击败了公孙瓒,却还是重蹈其覆辙,两人命运轨迹何其相似

我们可从此段看出当时袁绍的胆气不亚于曹操孤身一人行刺董卓的勇气。虽然袁绍敢于怼董卓,不过董卓也是在袁绍建议下进京的。

灵帝去世后,袁绍为了施压何太后,坚定何进诛杀所有宦官的信心,向何进劝说召集天下的英雄豪杰,令他们率军进京勤王,诛杀宦官;董卓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入京的。

《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卓得召,即时就道。

我们也可以从这件事上看出袁绍缺乏政治眼光。本来何进就有实力除掉宦官,又何须去征召外援。而且各地军阀入京,到时必然谁的拳头大谁说话,这简直就是把到手的权力拱手于人。而且召集各地部队如此重大地消息一定会泄漏出去,势必引起宦官的警觉。这也难怪日后袁绍会将献帝拱手让给曹操,眼看曹操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那就是如何将献帝的作用发挥得如何淋漓尽致。

袁绍固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但也不能把他说得毫无一用。毕竟董卓西走长安后,袁绍也曾想过抛弃献帝,另立刘虞为新君,以便于驾驭。

而且袁绍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刀一枪打下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地盘,拥兵数十万众,成为河北霸主,风头一时无两。其威名更迫得曹操将大将军之位相让于他。

袁绍自解散讨董联军后,采纳逢纪之计,以威诱降韩馥。而后屡次击败比自己强大的公孙瓒尽显袁绍的军事能力。

公元191年,袁绍与公孙瓒两军在界桥南二十里处交锋。公孙瓒以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袁绍令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为掩护,他统领步兵数万在后。

袁绍击败了公孙瓒,却还是重蹈其覆辙,两人命运轨迹何其相似

白茫茫的平地上只见一支骑兵与周围的雪境仿佛融为一体,如若不是甲胄发出的耀眼光芒,根本辨识不出这是一支充满杀戮的队伍。

望着如同潮水一半的白马义从,麹义率领着八百先登死士俯伏在盾牌之下,默念着敌方骑兵距离己方的步数。眼见白马义从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只见天空中无数只弩箭越过自己的头顶,直往白马义从阵中射去,骑兵应弦而倒,白马所过之处白茫茫的土地绽放出了朵朵鲜红的雪花。

袁绍击败了公孙瓒,却还是重蹈其覆辙,两人命运轨迹何其相似

与此同时,麹义身先士卒,率领着身后的八百先登死士扬起手中的兵器一跃而起,向着敌人砍杀过去。麹义乱军之中斩杀了公孙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使得公孙瓒的军队引起一阵骚动,公孙瓒的骑兵冲锋受挫,面对越战越勇的袁军,公孙瓒的军队开始撤退。而麹义率领着八百勇士斩杀公孙瓒千余士兵,乘胜追击公孙军到界桥。

袁绍击败了公孙瓒,却还是重蹈其覆辙,两人命运轨迹何其相似

公孙瓒眼见麹义之军势不可挡,令骑兵散开撤退,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远离袁绍步兵的打击范围。而后公孙瓒撤到界桥,企图凭借狭小的桥道扼住麹义的部队,狭路相逢勇者胜,麹义再次向公孙瓒展现了他的悍勇,一路追着公孙瓒打,更是打到了公孙瓒的驻营地。

袁绍眼见公孙瓒被麹义追着打,马上下令大部队紧随其后,自己只带着强弩数十张,持戟卫士百多人,缓缓而进。未料在距离界桥十余里处,遇到了公孙瓒之前溃散的二千多骑兵。公孙瓒的二千骑兵本来被袁绍的军队压着打早憋了一股气,如今遇到袁绍这支落单的小部队,正好可以发泄一下自己的怒气。故将袁绍团团围住,以箭射之。

袁绍且战且退,退到一处废弃的宅住遗迹,别驾田丰拉着袁绍,要他退进一堵矮墙里,袁绍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凭借着掩护,袁绍镇定自若指挥强弩手应战,射杀了公孙瓒的不少骑兵,而公孙瓒的部队没有认出袁绍,在加上没有将领有效的指挥,又害怕被袁绍的军队回援,也渐渐后退。

果不其然,稍顷,麹义闻听袁绍被围,急忙领兵来迎袁绍,公孙瓒的骑兵才撤走了。

此战,袁绍临阵对敌,从容应付,以少胜多,改变了公孙强袁弱的军事局面,即便没有对公孙瓒造成太大的兵力损失,但也覆灭了公孙瓒引以为傲的”白马义从“,挫其锐气,使双方的局势形成了势均力敌。

公孙瓒与袁绍——两人命运的轨迹很是相似

公孙瓒出身贵族。然因母亲出身低微,只当了郡中小吏。后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受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更受岳父帮助拜师事于卢植。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与公孙瓒一样,袁绍同样出身于名门世家,同样是庶出。一样生得英俊威武。不同的是袁绍甚得父亲与叔父的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留下清正能干的名声。

《英雄记》:袁绍生而孤,幼为郎,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动见仿效。弱冠除复阳长,有清能名。

两人是敌人,各自的朋友往后余生也为了争夺天下而成为对手。

袁绍击败了公孙瓒,却还是重蹈其覆辙,两人命运轨迹何其相似

公孙瓒驻守边境的时候,因为喜欢白马,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而部队为表达忠心,均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因而得名——白马义从。

袁绍击败了公孙瓒,却还是重蹈其覆辙,两人命运轨迹何其相似

公孙瓒率领白马义从打得鲜卑、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不敢轻易越进关塞。而后更大败黄巾军,使其威名更甚,占据了幽州、冀州、青州、兖州等部分地区,军事力量极大的扩张。即便是刘备也要仰其鼻息,而袁绍在界桥之战前,根本不敢与公孙瓒争锋,只是屡次示好于公孙瓒。

盛名之下的公孙瓒在界桥之战中本可一战击败袁绍,彻底拿下冀州,然而傲慢轻敌,以为袁绍兵少,轻视对方,用轻骑兵去硬抗对方的弩兵,冲击对方的矛阵,安能不败。致使威名一时白马义从造就了鞠义的八百先登。

界桥之战公孙瓒虽然败了,但还未伤其根骨,实力依然在袁绍之上。而后的龙凑之战与巨马水之战两军依然奈何不了对方,然而急躁的公孙瓒,急于打开局面,选择攻打刘虞,并生擒了刘虞和他的家眷。

当时恰逢李傕郭汜入主朝廷,派使者加封其官职以示拉拢,于是公孙瓒胁迫朝廷使者,以“前与袁绍等欲称尊号”的罪名将刘虞杀害,从此尽得幽州之地,进位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军事。

刘虞乃汉室宗亲,爱民如子,无论在士族还是在民间,或在胡人之间的名声都是深受拥戴的,还是公孙瓒的上司。如今公孙瓒杀死刘虞,再加上公孙瓒占领了幽州全境后,日渐消沉,横征暴敛,倒行逆施,尽失人心。

刘虞死后,其旧部拉拢乌丸、鲜卑等胡人,召集数万人会合刘虞儿子刘和与袁绍合作围攻公孙瓒,公孙瓒屡战屡败,最后退守易京,依靠易京易守难攻的地形坚守不出。

当时因早灾蝗灾谷价昂贵,以致人吃人。公孙瓒仗恃自己的才干和势力,不爱惜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恃强凌弱,导致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的百姓集众各自杀死公孙瓒所任命的官吏,又与鲜于辅、刘和军队联合。

深居简出的公孙瓒疑心渐长,开始疏远宾客,谁也不信任,因此他的谋臣猛将,逐渐生出二心或离他而去。从此以后,很少再去作战。有人间他原因,自欺欺人的公孙瓒说:“我以前在塞外驱逐叛胡,在孟津扫荡黄巾,当那个时候,认为天下稍作指挥就可以平定。到了今天,战事还是方兴未艾,看来不是我所能解决的,不如罢兵耕田,救济荒年。兵法上说百楼不攻,如今我各营楼台千里,积蓄谷物三百万斛,有这些吃的就足以等待天下的变化。“

固守易京的公孙瓒锐气尽失,贪图享乐,听信谗言,再无往日的果决,最终被袁绍攻破城池,杀死全家后,来不及点火自焚,被袁绍的士兵杀死。

遥想当年公孙瓒驱逐异族于塞外,灭黄巾,威震天下,可谓意气风发;可惜遇到了生命中的克星,成为袁绍的踏脚石。界桥一战因为傲慢轻敌,输给了袁绍;随后盲目的扩张地盘,杀刘虞落人口实,成为众所之要;贪图享乐,横征暴敛,大新土木,一蹶不振,尽失民心;刻薄寡恩,导致身边无人可用。

袁本初凭借着公孙瓒的威名,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却不想官渡之战犯了跟公孙瓒一样的错误,骄傲轻敌,好谋寡断,最终失败。

不管界桥之战还是官渡之战或者是赤壁之战,虽然败的那一方损兵折将,但是仍然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可是袁绍与公孙瓒都没有曹操那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袁绍官渡之战后,回到冀州,虽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他的自尊心却依然面对不了官渡之战的失败,久郁成结,最终发病去世。要知道袁绍才大曹操一岁。

袁绍死后,曹操花了五年的时间才全面占据了河北。如果不是袁绍废长立幼,导致两子不和,被曹操各个击破。恐怕曹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资治通鉴》:及绍薨,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害,遂矫绍遗命,奉尚为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