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

石桥村,全称“石桥李村”,位于汝州市纸坊镇西北部,距汝东新区五公里。村子自明初山西洪桐县迁民至此建村,距今已有六百余年之沧桑了。


最早在此定居的李姓先祖名叫李重臣。当年,他带着五个儿子中的老大李义龙、老二李义凤、老五李义生,踏过关山重重,一路艰难跋涉来到石桥李。

而他的另外两个儿子老三李义蛟、老四李义豹,则分别迁至登封李石桥村与南阳大石桥村。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当李重臣带着三个儿子来到此地,看到这里虽是一片“水围子”(即四周被水包围),但清泉流淌,碧水纵横;旷野上,芳草萋萋,野花遍地。于是,李重臣停下脚步,决定将此地作为他们以后的安身之处。

他们选择较为平整的地块,挖土垫地,结庐为屋。并引水入溪,开荒种地。

安顿下来后,李重光让三个儿子分别在村子的东面、西面、南面栽下三棵槐树,作为扎根在此的象征。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为了来往方便,他们在周边水渠上搭建十座石板桥,与外界沟通。石桥李家由此而得名。

初时的石桥村,只有李姓一族。后来,有或躲避战乱、或投亲靠友的其他二十多个姓氏村民陆续迁来,村子规模逐渐扩大,至解放前夕,村中已有百余户人口了。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当时村子周围都是湿地,村中也多有泉水涌出,水质清冽且甘甜。行路之人如果感到口渴,随便在渠边俯下身子,捧起水便可直接饮用。

因为水多,村子被北乡人叫做“南大洼”,东乡人则称它为“西大洼”。
村子西北和东北角各有一湖泊,湖面波光潋滟,群鸿戏水,鸳鸯成对。再加上村子四周流水淙淙,真可谓是“水乡”了。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由于村中细流涓涓,所种庄稼大都以水稻居多。村民还从北边山坡地挑土回来,填水为田,种植其他农作物和蔬菜等。 优美的环境温暖着游子的心灵,清冽的甘泉滋润了他们疲惫的身体。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富裕了村民的同时,也招来了土匪们的垂涎。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当时,临近的几个村子,大都建有高大的寨墙。唯独“石桥李村”因为水多土少而没有修建寨墙。

后来,大家集思广益,想到了以水为寨,引水而拒的办法。

村民先在村边筑起两米多高的“土围子”,然后在墙外挖出一道深数米、宽十五米的“寨壕沟”,从西面将水引进壕沟,在村西北角分开,一条往南,一条从村北通过,到村东合拢为一,往正东方向流至黄涧河。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为了抵御入侵者,村民们在村中修建了18座土炮楼,这些炮楼呈三角形有规律地分布在村子边缘。

炮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架设着用土制火药做成的“抬枪”,里面夹杂着杀伤力很大的碎生铁块。炮楼外墙用两层土坯垒就,厚约二尺,可有效阻挡土匪枪炮的射击。

各个炮楼之间,有挂着铃铛的细铁丝相连。如发现土匪前来,就拉动铁丝,让铃声传达报警信息。这样,敌情通报瞬间就会传送至整座村子。获知讯息的村民们迅速就近登上炮楼,齐心协力射杀来犯之敌。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为防止土匪趁夜色进村骚扰,村民除了轮流在炮楼上值班巡逻外,还在夜幕降临之前,将一些带有倒钩刺的铁丝,或高或低地扯在村中主要道路两侧的墙壁上。如果土匪进来,这些横七竖八的铁丝,就可以起到绊马索的作用,让那些不熟悉地形的土匪,于仓皇间束手就擒。

旧时的石桥村,有了这些防范措施,在土匪四起的兵荒马乱岁月中,相对来说就安全多了。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子人口逐渐增多,村子的规模也逐年增大。众多李姓先祖中,曾有人出任“农官”,即中央或地方政府中管农业的官员。李姓的第一座坟冢“农官坟”,遗址就在村南、今一组村民李全德家的责任田下,坟前有“农官碑”为证。
李重臣当年带着儿子们栽下的那三棵槐树,虽历经六百余年,除了一棵因架设高压线而被砍伐外,其余两棵虽然树干中间早已枯了空洞,却依旧枝桠苍劲、硕果累累。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说到被砍掉的那棵古槐树,村中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在过去,人们砍伐树木之前,都要在树上贴上红签,焚香祷告一番,说明其不得不砍伐此树的缘由,让居住在树上的神灵们谅解并另觅居住场所。

在那棵槐树被砍伐的头天晚上,有村民夜半回村,路遇一位老者赶辆牛车,车上有老人有小孩,还有家居用物等,问其到哪里?说是搬家。村民思忖后感到疑惑:哪有大半夜搬家的呀?待回头想再仔细询问时,旷野里却只有清风明月,而无任何人的踪迹可循了。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村中有关大槐树的故事枚不胜举。
曾传说有年轻媳妇不懂其中厉害,刷锅时顺手就将热水浇在古槐树上,结果,她的孩子随后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寻遍名医也没医治好,后来在别人的指点下,向树神焚香谢罪后,孩子的病就不治而愈了。

鉴于此,村民对这几棵古树奉若神明、敬畏有加。对于其掉落下来的枝桠,不管大小,轻易不会拿去烧火煮饭,而是将其捡拾起来,放在家中一隅,任其自然枯朽。
传说虽有些迷信,然村民爱护古树之心,可从中窥见一斑。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村中民风淳厚、村民热情好客。流传最久的,还是有关仁义桥和仁义渠的故事。

当时,村南的一条土路是人们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村民杨大坡开设的小饭馆就在路北侧的水渠边上。

这年冬季,杨大坡赶集买菜归来,看到有人倒卧路旁,已不省人事。为人忠厚实诚的杨大坡急忙将其搀扶到自家小店,端来热水热汤喂下,又请来郎中为其细心医治。待病情好转,还倾其所囊,赠送盘缠于他回乡。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数年后的盛夏,杨大坡正在店中忙活,忽听有鸣锣开道之声远远传来。出来查看,却见一官员步行走来,对着自己倒头就拜。

原来这是当年那位落难之人,如今科考高中后,特来拜谢恩人。

他欲拿重金酬谢,杨大坡却坚辞不收。僵持中,他看到小饭店前的水渠上,只有用几根木棍搭起的简陋的“桥”,就决定在此修建一座石桥,以答谢善良的石桥村民。

当地百姓为纪念这段佳话,就将此桥叫做“仁义桥”,桥下的水渠就被叫做了“仁义渠”。为了让后辈人记住“仁义”二字,村民还在渠旁修建了一座小庙“感恩庙”,并在此兴起七月三十古煞庙会。
虽然这些在文革前后因破除迷信,平整土地,庙塌桥拆,成为遗址,仅留下桥头一石柱,然古刹庙会却沿习至今。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另一个说法是,当时有一个富商做善事,意欲深挖一条水渠,将沼泽上面的水引流归位,以便腾出土地种植庄稼。然多家农夫吝惜土地,不愿让水渠途经自家地界,唯有石桥村人率先同意此良策。

在他们的感召下,其他村也纷纷响应。水渠顺利修成后,水渠起名“仁义渠”,并于7月30日在渠上建起一座“仁义桥”。

此两种说法都无法考证其真伪,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可从中窥见石桥村先民摒弃狭隘私利、顾全大局、乐于助人、仁义至上之美德。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石桥村自古就非常重视教育。

解放前,村民李国凡在家中开办了私塾。民国时期在此成立的“石桥国民小学”,是附近十几个村仅有的一所国立小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石桥小学”曾增设高小部,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一所公办完小(当时的小学一般为6年。只有1-4年级的学校叫“初小”,只有5-6年级学校的叫“高小”,如果1-6年级全部都有的学校就叫“完小”,也就是“完全小学”),西至史庄,东至车渠,孩子们都在这里上学。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当时的学校有三十来间房子,不但有本村人任教,还从别处请来了老师。如从大安请来的李鸿儒老师,从小屯请来的、会双手同时打算盘的贺嘉欣老师等。学校成立的大型军乐队、秧歌队,在1951年到县里参加“五一劳动节”大会,曾轰动一时。

大跃进时期的“石桥农中”,是当是全公社的两所初中之一{另一所是位于纸坊的“临汝四中”)。文革后的石桥七年制“五七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二年),是原石桥大队三个行政村六个自然村的教育中心机构。
1983年,“石桥小学”由瓦房改建为砖混结构,1994年,又扩建为楼房,如今仍是三个行政村六个自然村的一所现代化的义务教育学校。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建国初期,石桥李村是一个隶属第十一区(尚庄)的“石桥村”乡政府所在地,地点在今石桥村的十字街(乡政府所在地在今李学林家),辖区东西达车渠和城关二里店。 “石桥村”、“石桥大队”,曾管辖周边几十个村庄和五六个自然村,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因当时是乡政府所在地,初解放时,村子里就设立了邮政总机转换处,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才撤走。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石桥李村爱国爱家,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国家兴亡尽到了应有的责任。
解放战争中,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拥军支前。淮海战役的时候,村子曾安置伤病员二百多个。多数村民家里均住有负伤的解放军战士,如民兵李东遂等。
村民不顾安危,不计得失,细心照顾着这些伤员。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有些伤病员战士因伤势过重而不幸牺牲,村民们将其连同在攻打县城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一起掩埋在村西南的枣树坟。

后来,国家将这些烈士的遗骨,迁移到风穴寺烈烈士陵园。每年的清明节,村民们都会自发地到墓地给这些烈士进行祭奠,并对孩子们进行革命胜利来之不易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社会治安逐渐趋于稳定,昔日作为水寨的壕沟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而成了为村民服务的灌溉工具。

村子里有几条水渠,涓涓从村边流过。水源的充沛,给村民带来了很多便利。水渠边有水车数架,供村民随时浇灌土地。而冬天村中下红薯粉条的时候,都是在村中水渠边直接进行。
七十年代,村子西面依然有面积约五六亩大小的竹园。竹林中,栖息着很多鸟类,再加上渠水潺潺,使得这里的人睁眼便是满目青翠,闭眼就能闻到空气中的清韵竹香。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村子周围的水渠旁,遍植着垂柳,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垂柳或斜倒在渠边,或直接横跨水渠倒在对岸,这给村民们提供了一个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夏日炎炎的傍晚,人们三五成群,端了饭碗,走出家门。坐在这些天然的凳子上,将脚丫子伸进清凉的渠水中,酷暑顿时便会消退。
而那些游戈在水中的小鱼儿,此时就像是听到了号令一般,齐齐围拢过来,啄食着人们掉下的饭粒,时不时地,还会在人们的脚丫子上咬上几下。于是,这些村民不花钱便享受到了美妙的“鱼疗”。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那个时候,家家都还不太富裕,要想改善生活,亦或者是家里来了亲戚,主人拿不出像样的饭菜招待客人,便会让孩子们拿着脸盆到渠边捉几条鱼。

那时水中的鱼儿特别多,站在水中,就有鱼儿不断碰腿。所以,只要把水沟两边随意一堵,在水中搅动一番让水浑浊起来,那些享受惯了清水的鱼儿,便张着嘴儿将头伸出了水面。此时,只需随手一攉,一条一揸多长的鱼儿便被撩上了岸。不到半个小时,带来的脸盆就被欢蹦乱跳的鱼儿装满了。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盛夏的水渠,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游乐场所。那些脱得赤条条的孩子们,像一条条白鱼儿,在清澈的水中穿梭往来,追逐嬉戏。
水中的这些鱼儿,也成了孩子们打牙祭的最佳选择。
每当嘴馋的时候,他们都会下水逮上几条。没有油盐酱醋不要紧,他们会将逮到的鱼儿用泥巴裹住,放进捡来的柴草中点燃。待柴草燃成灰烬,鱼儿也就被烤熟了,轻轻往地上一磕,干透了的泥巴连同鱼鳞便脱落下来。虽然没有佐料,然清香可口的鱼香,令村中老人至今回忆起来,依旧忍不住啧啧称赞。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而今,曾经丰沛的水源逐年减少,悠然戏水的如云鱼群也踪影难寻。这些变化,一方面与全球大气候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有着很大关系。

社会的进步,让单纯依靠拽耙扶犁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趋于淘汰,人们不再满足于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而是改种一些经济作物和建设工厂等。 这些做法在为村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起到了很大的破坏。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那时候,生产队开始种植棉花。棉花在种植过程中,需要不断喷施农药,以防病虫害。
由于水渠近在咫尺,又纵横村中,村民们自然而然地选择用渠水来稀释农药。待到中午收工后,这些喷雾器就浸泡在水渠中,一直到下午四五点酷暑消退后,才将这些喷雾器等取出来继续使用。这样,大量的农药就在不经意之间流进了水中。

再加上当时县里在拐棍李村修建了造纸厂,大量的废水顺流而下,致使水中的鱼虾越来越少。等到造纸厂停产之后,村子里的水源也已经不能食用了。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时至今日,石桥村虽然没有了昔日“水乡”的曲水流觞,然而,近年来,石桥村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以“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为目标,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开展宜居乡村建设,为创建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获得“市级一二星级文明村”、“先进党支部”、“发展经济25强村”、“一星级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自开展清洁活动以来,按“改善人居环境”活动的要求,改造厕所、建立垃圾中转站、发放垃圾桶、配备专职保洁员。
为了让村民有充足的活动场地,村里投资修建了文化广场和健身场地,利用空地修建花池,绿化环境。

除此之外,村里还拿出大量资金,将全村道路硬化,并逐一安装路灯。新建排水沟,疏通下水道等,使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走进石桥村,那整齐划一的民居,宽阔干净的道路,景致宜人的游园,无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现代和传统相结合、带着浓浓乡愁味道的新农村形象,也让石桥村获得了“最美村庄”的美誉。以至于很多人将这里当做了一个景点,纷纷慕名到此观光游玩。

干净整齐的街道墙壁上,点缀着用农家曾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组成的各色图案,连废弃的木头块,在这里也成了宝贝,被村民们用巧妙的双手拼接成了优美的图画,和娇憨生动的人物造型。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更让人难忘的是散落在村中的几处民俗园。

高低错落的石板路,连接着分布有序的木屋瓦房。院里点缀其中的石磨石碾等老物件,院前饲养家畜的窝棚,墙壁上挂着的生产工具,无不带着原汁原味的浓郁乡村风情,向我们扑面而来。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白天整洁的街道,带着农村特有的宁静清新;夜晚,浓稠墨色的天空中洒落着满天星光。
闲坐庭院沐浴习习凉风,伸出手,仿佛就能触到天际,侧耳细听,依稀有曾经的流水潺潺,涓涓从心底流过。
自在悠闲中,时光仿佛忽然慢了下来,慢到可以与清风对话,亦古亦今,亦真亦幻。
恍惚间,石桥村那“梦里水乡”的模样,便又重回到了人们的脑海中........

梦里水乡——汝州纸坊石桥李(作者/阿贞)

采访人:阿贞

受访人:陈万杰,50岁,石桥村村支书

李松亭,58岁,公务员,老家石桥村

李会川,70岁,石桥村五组村民

李虎林,70岁,石桥村三组村民

李建中,80岁,石桥村二组村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