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未來小養殖戶都被淘汰了,5年之後將會是養殖集團天下?

這不是一個悲觀的題目,而是結合之前一貼的後續思考,繼續探討養豬行業發展。養豬行業的大勢所趨是什麼?是淘汰。今年豬少嗎?不多!但豬場數量還得減少,因為養豬設備越來越先進,生產成績越來越高,人均效率在提高,就不需要那麼多人來養豬。養豬和種地一樣,假設中國現在還有幾億人來種地,大部分農民是吃不飽飯,如果以後養豬想賺錢,那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那些不賺錢的養豬人淘汰掉。

未來小養殖戶都被淘汰了,5年之後將會是養殖集團天下?

我們今天不討論溫氏、牧原這些巨頭,也不討論母豬規模在200頭以上的豬場命運,就討論咱論壇這些中小豬場,究竟五年之後誰還在繼續養豬,並且能夠過的有滋有味。最近看了一本書, 我試著用這本書中的2個觀點來推演自己的觀點。

穩定的前提要降低對外依賴度,追求小而美

決定豬場命運的除了政策因素之外(主要是環保),主要因素就是成本,所以,養豬業從來不以規模論成敗,而只會以成本論英雄。誰的成本最低,誰就能活下來。生產成績優秀的自繁自養家庭豬場成本更低一些。

未來小養殖戶都被淘汰了,5年之後將會是養殖集團天下?

這本書上談到一個道理,就是“穩定是永恆的前提”,對豬場來說也是如此,而穩定的前提就是降低對外依賴度。自繁自養戶的穩定性要遠遠超出專業育肥,所以他們的生存對外依賴度要更低很多,不需要過多外在條件,只需要有高性價比的好產品+自己的技術,就可以賺到錢。當然不是說所有的自繁自養戶都能生存下來,還有一個追求就是小而美,小是適度規模,規模控制在50--200頭母豬之間,而美更多體現在技術和成本上。


從這本書作者的觀點來推演這個問題,就是越不依賴行情的豬場,生命力越強。這個推論也可以從超大規模養豬企業那裡得到證實,昨天和一朋友交流,獲得一個信息,就是養豬企業規模足夠大的時候,往往不怎麼研究行情走勢,更多是順勢而為。比如溫氏的漲價、跌價大部分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挑戰,絕不會帶動壓欄挺價或拋售來實現利潤最大化。溫氏的可持續發展依賴的絕對不是高價,當然任何企業的利潤都和豬價有關。

只有技術領先,生產成本低,在不需要藉助高價就能實現較好盈利的自繁自養豬場,才能在這一波大浪淘汰中生存下來。簡而言之,50頭---200頭規模的家庭豬場是有很大競爭力。因為他們更加註重技術,在均攤各項成本後,優勢更加明顯。

未來小養殖戶都被淘汰了,5年之後將會是養殖集團天下?

不斷分化、殘化與藕和是任何行業發展必然趨勢

這本書中提到第二個是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分化、殘化和藕和來提高競爭力和生存力!未來的競爭是什麼?是產業鏈與產業鏈的競爭,是溫氏模式與牧原模式的競爭。對於大部分中小豬場來說,選擇一個優秀企業合作,抱團發展是必然趨勢。所以“公司+農戶”是養豬業發展的必然產物,符合生物進化理論。

第二種我認為能活下來的養豬人一定是早期選擇公司+農戶的群體,這種公司模式能賺錢,自己就能賺錢,這種公司模式不賺錢,自己就很難賺到錢。

為什麼說“公司+農戶” 會成為大部分專業育肥戶最後選擇。一方面, 現在母豬真的是越來越難養了,昨天一朋友告訴我一個數據,就是後備母豬正常發情率是多少,50%左右。我們看到整個行業生產成績在提高,那說的更多是規模豬場和養豬集團企業和優秀的家庭農場,並且這2年來,母豬淘汰率也越來越高。養母豬是一個系統工程,大部分豬場老闆不具備這個技術和能力。

第二點是優質仔豬資源競爭,很多飼料企業進入養豬業,他們進來之後最大的變化是什麼?是利用資本優勢掠奪了優質仔豬資源。我們中小豬場想買到優質仔豬是越來越困難!我說的是優質仔豬,不是說買不到仔豬。專業育肥最大對外依賴條件就是優質的仔豬,這一點依賴度越來越高,不穩定因素越高,生存就會越來越難。萬一,那一批我們買到免疫不健全的仔豬,那就會功虧一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