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元春为啥不喜欢黛玉?

墨白说


贾母亲自带在身边,调教出来的人有贾敏,贾元春,贾宝玉和林黛玉。

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兴趣爱好,审美,价值观来看,非常相似。贾元春也是贾母调教出来的,她的身上也会打上贾母的烙印,贾母的价值取向,爱好特长,也应该影响到贾元春。因此贾元春和宝玉黛玉有相似的地方。

元春不会不喜欢黛玉。

元妃省亲时,对钗黛一视同仁。甚至可以说,稍稍喜欢黛玉。

元妃喜欢黛玉的诗,更喜欢黛玉的稻香村诗,并且因为黛玉诗中的一句话,“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把”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元春进宫前,也应该是一个活泼、才华横溢的,和黛玉一样的女孩子。她喜欢机灵、聪明的女孩子,胜过少年老成的孩子。黛玉和宝钗,一个活泼,一个老成;一个直率,一个藏拙。元春的心底是喜欢单纯直率的女孩,胜过心机深沉的女孩的。她更应该倾向于黛玉。

常言道爱屋及乌,元春在看戏时,喜欢了一个叫龄官的小戏子,这个小戏子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像黛玉。元春对这个小戏子非常眷顾,赏赐了很多东西。无独有偶,贾母也喜欢这个龄官。喜欢龄官说明她们喜欢黛玉。王夫人讨厌晴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晴雯的眉眼像林黛玉。

端午节赐礼,宝玉和宝钗一样,黛玉和贾府三春一样。似乎又说明元春喜欢宝钗。

有人说,是黛玉在元妃省亲时,公开给宝玉传纸条,所以然元春厌恶了黛玉。润杨有异议。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是愿意要一个全心全意爱弟弟的女孩子,还是要一个会揣摩大姑姐心思的女孩子当你的弟媳妇呢?如果真爱这个弟弟,尤其是知道这个弟弟,不擅长勾心斗角,是个单纯的小弟弟。你会选择哪一个女孩子?如果是润杨,润杨不会选择那个会揣摩我的心思的女孩子,因为我的弟弟斗不过她,也许被她卖了还替她数钱。润杨宁愿要一个,可以不顾全世界人的感受,只注重弟弟感受的人,只要那个不怕冒着欺君之罪的风险,也要替弟弟排忧解难的女孩子。

元春和宝玉名为姐弟,情同母子,元春一定会喜欢那个为了弟弟,敢与世界为敌的林黛玉。

至于端午节赐礼钗黛不同的原因,很多人都说了,是因为王夫人的介入。后来贾母清虚观打蘸后,元春再也没有在赐礼上,钗黛有所不同。

润杨阆苑的一家之言,如果您有不同意见,可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润杨阆苑


其实,元春并没有不喜欢黛玉,而是很欣赏黛玉的才华,同样的称赞薛林两位妹妹。

那么,为什么好多读者会认为“元春不喜欢黛玉”呢?

当然是因为元妃赐下独宝玉宝钗相同、三春黛玉“我们家四个女孩儿”次一档的端午节礼,宝玉立马怀疑是不是传错了。因为在元春下旨众姐妹一起搬入大观园,统一由李纨照管之前,独宝黛二人被贾母留在身边,三春被搬出贾母处到王夫人房后的三间小抱厦居住,并且贾母也不再关照三春了,把三春交由李纨照管。因而在宝玉心中过去在贾母处宝黛二人待遇等同,自然是唯有黛玉才应该和他得到一样的元妃端午节赐礼。

然而,在元妃心中三春和黛玉是“我们家四个女孩儿”,三春是贾府嫡亲的孙女,黛玉是贾府收养的孤女,唯有宝钗才是贾府的客人亲戚,三春和黛玉端午节礼一样是很自然的事。

当然,黛玉在意的也是宝玉和宝钗的端午节礼样同,即使宝钗作为客人亲戚得到的端午节礼比三春黛玉“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的高一档,可偏偏为什么只有宝钗的节礼与宝玉等同成为了事实上的“一对儿”呢?黛玉立刻向宝玉抱怨说自己没有“什么金什么玉的”,只是个“草木人儿”,黛玉因此立即联想到了“金玉良缘”上了。

元妃的端午节赐礼,有没有向贾府暗示自己属意“金玉良缘”的意思呢?也许真的有。可是这并不表示“元春不喜欢黛玉”呀!

应该说是元春也许的确更喜欢宝钗做“宝二奶奶”,这种想法太正常了。自从宝钗进了贾府上上下下都喜欢她,小丫头们也喜欢和她玩儿,众人都说宝钗比黛玉更好。宝玉本人常常被黛玉报怨“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妹妹。贾母“素喜宝钗稳重平和”,在“元妃省亲”之后的第六天亲自捐资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黛玉在宝钗生日宴上当场醋意大发起来。

然而,却没有多少读者会认为贾母宝玉不喜欢黛玉吧?

其实,题主心中想要问的问题可能是“元春为什么不喜欢黛玉做宝二奶奶?”才对吧?

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成为“为什么除了宝玉本人,贾府中其实并没有谁真的喜欢黛玉做宝二奶奶?”

因为实际上,也只有凤姐曾经在宝玉挨打之前调侃过黛玉“吃茶”。而在宝玉挨打之后,贾母在怡红院中公开向邢夫人、王夫人、薛姨妈、凤姐、宝钗、宝玉等表态说“我们家四个女孩儿(三春黛玉)都不如宝丫头”之后,凤姐也只跟在贾母之后说过想为宝琴做媒。

在“紫鹃试玉”宝黛关系闹得贾府人尽皆知之后,公开放风愿意为“宝黛姻缘”保媒的只有借住贾府的亲戚薛姨妈。

这个在原著中显而易见的事实,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许多读者选择性的忽略了,只剩下了“元妃赐婚”了。


阿丹151014015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贾元春到底喜欢不喜欢林黛玉?这是几百年来《红楼梦》爱好者所一直关注的问题。原因在于端午节元春赐节礼将宝钗和宝玉的节礼一样,而林黛玉却和探春等姐妹一样。多数人据此认为元春不喜欢林黛玉,所以才认可薛宝钗,我认为这个理解片面了。



首先,元春是否喜欢林黛玉与宝钗无关。

多数人将宝钗黛玉一直拿来对立对比,全然忘了两人并非不可兼得。元春省亲,在大观园中命大家作诗,看过诗文后: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这里元春是将薛宝钗和林黛玉并列称赞的。而且薛宝钗在前,林黛玉在后第一表明薛宝钗年纪大一点,第二个主要是薛宝钗比林黛玉与贾元春的亲缘关系远。所以按理薛宝钗要排在林黛玉前面。不要小看这个称呼,这是表明亲疏的礼节,不可以叫错的。后面元宵节,贾珍贾琏敬酒,先敬李纨寡婶李婶娘,再敬薛姨妈,就是这个意思。扯远了。

元春喜欢薛宝钗与她喜欢林黛玉不冲突。她不是贾宝玉,没必要非要在薛宝钗和林黛玉之间只选择一个。所以我们看元春的称赞发自肺腑的。不但说他们好,还说自己和几个妹妹比不上。这是由衷的赞扬了。

其次,元春赐节礼不表示不喜欢林黛玉。

元春端午节赐节礼确实影响了宝黛爱情的走向。谁也无法知道元春为何作此安排。贾宝玉年纪不大,贾元春没必要比父母还着急弟弟的婚事。之所以作此安排,三点猜想第一是薛宝钗成人礼,要厚一点。第二,王夫人让元春的有意为之。第三,曹雪芹的刻意安排,为了伏最后金玉良姻的结果。

无论哪种原因,都不表示元春不喜欢林黛玉。林黛玉的节礼和迎探惜三人一样。而贾环却没有。真要不喜欢的话,应该同贾环一样也没有才好。元春对贾环的态度是很明显的,元宵节贾环的谜语元春也没猜到,也没给礼物,这次又没给。这才是不喜欢。元春对林黛玉显然不是,还是当自家姐妹一样。坐到元春那个位置,她也没必要刻意掩饰自己的喜好,谁又能拿她怎么样?就算顾念贾母的情面,再薄一点的礼也可以。元春显然也没那么做。

最后,元春没有不喜欢林黛玉的理由。

元春进宫时林黛玉还没来。也是省亲的时候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平时都是从贾母王夫人进宫时口中听闻。那种会面场合自然不可能张家长李家短说谁坏话。而且林黛玉的年纪到元春省亲也不过十二三岁,还是个小姑娘,宝黛爱情还没露头,远远谈不上苗头。元春就更没有讨厌林黛玉的理由。

林黛玉在元春省亲时,确实有点出风头的嫌疑,不过她虽然替贾宝玉做了一首诗,薛宝钗也告诉了贾宝玉一个词。这不过小儿女玩笑的事,元春也未必当真,那档口与贾母王夫人聊天为主,谁还巴巴看着他们小姐妹们做什么诗。就算发现作弊也不过哂然一笑,谁见过一个贵妃和几个小孩子认真的?

综上,元春没理由不喜欢林黛玉。就算她更喜欢薛宝钗也没必要排斥林黛玉。元春不是贾宝玉,没必要二选一。真要不喜欢,倒像贾环一样,由衷表现出来才对。就不多说了!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其实很简单,读过原著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王夫人属意宝钗做儿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心里是有数的。我想,这一点她们母女二人心中是有默契的。

元春初见钗黛二人,也是在省亲之时。她一个皇宫里的妃子,考虑起家族形势来,当然是看利益。黛玉虽然出身高过宝钗,但毕竟双亲已去,再无任何家人。在仕途上,没有办法给宝玉更多帮助;对于贾府来说,黛玉只是一个暂住的过客,且她身子娇弱,于大家族来说,生养子嗣也是大事。这些统统都不符合做宝玉妻子的条件,那么你仅仅是美貌和才情,肯定只能靠边了。


看看宝钗,这就不同了。省亲时帮助宝玉解围,可顾及的是元春的面子。这在元春心里就觉得她会做人,是能够扶持弟弟的人。再有薛姨妈与王夫人是亲姐妹,且薛家当时也是皇商,虽然有个不争气的薛蟠,但好歹是像模像样的一家人。黛玉父母留给她的钱财虽然碾压了薛家,但她只是孤女,怎么可以相提并论?

从现实来看,元春当然会选择宝钗,所以后来的赐礼就证明了一切。


小王子爱上狐狸


元妃见到黛玉唯一的一次机会,就是在省亲的时候。那时候见到的黛玉容貌脱俗,再加上诗做得好,和宝钗两个人双峰对峙,又相得益彰,所以元妃看了非常高兴,讲到:终是薛林二妹非愚姐妹所能及”!这是把她们放在一起相提并论的,并没有明显的倾向,同时赏赐的东西也是一样的。


题主所提到的元妃对黛玉不喜欢,可能证据也唯有端午节赏赐的礼品,宝钗和宝玉的是一样的,黛玉和其他姐妹一样,东西相对比较少。但仅从这一点而言,就能够说明是元妃不喜欢黛玉吗?

元妃省亲的时候,有贾家采买的女孩子上来表演戏曲,龄官是得到了元妃的赏赐的。元妃看这孩子,唱的好,扮相又漂亮,赏了很多的东西,大家都会感到,元妃对龄官格外看护。

这是否可以说明元春当时对黛玉是非常认可的,可能并不是从未来弟媳妇的角度来评价。元春本人也是一个以内在秀气、外在才华而晋升妃位的人,自然对于灵慧的女孩子有较强的心理认同感。再说她在未进宫时一直是贾母亲自教养,那么贾母的价值观无疑也会影响到了元妃。再者,她进宫后也会听说老祖母对黛玉是非常看护的,因此她也会爱屋及乌,对老祖宗关照的人,格外要高看一眼。

试想当时省亲的时候,元妃叫众姐妹来作诗,宝玉又是元春最最喜欢的小弟弟,未入宫当时亲自教授诗文,虽是隔着许多台阶,或是有众多太监宫女在侧,如果真的是极其关心这位小弟弟,且又适逢如此难得的机会,目光必追随着宝玉的行动。宝钗和宝玉说话,黛玉掷了纸团子给宝玉,宝玉急急展开,觉得这一首比他做的其他首都好,忙忙地抄了上去。所有这一切,元妃必是看在眼里的。她不点破,未尝不代表她不知道!也许在她看来,自己已高高在上,又是大姐姐,看着一帮弟弟妹妹在这里玩笑般的做个弊,指点指点,讨论一下,也没有什么打紧,于是也不会放在心上。黛玉当时代宝玉做的一首《杏帘在望》,更是在宝玉所有诗作当中出类拔萃,既展露了黛玉的才华,同时又为宝玉面子上争了光,元春也未见得是不欢喜的。更兼这是元春入宫多少年以来,难得的一次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下一次又不知道要等待何时,或者也许永远没有了!



再进行大胆推测,试想当时元春还在贾府未入宫的时候,与黛玉的母亲贾敏或许还有一定的交集,她也许亲眼目睹过这位让人尊敬的姑姑的通身的大家闺秀气派,以及谦和灵秀的个性、不同凡响的文化气质。从一般的经验而言,就算是自己的母亲和姑姑有一些说不出的矛盾和别扭,但是侄女儿和姑姑一般来说还是会处得很好的!爱屋及乌,对黛玉,元春必然也会另眼相看的。

至于后来,在端午节赏礼的时候,把宝玉和宝钗的礼弄成一样的,大约总是受了王夫人的影响的。姑姑已逝,而妈妈的意见也就占主导地位了。由是看来,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是棵草。此言不虚啊!



再继续讨论一下,有人认为,元妃赏赐宝玉和宝钗的东西是一样的,特别是有芙蓉簟这样的礼物,好像是赐婚的意义就很明显了,但是其实也不见得,因为这礼物是老太太、太太、老爷和姨太太也都有的。那么是不是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解读一一因为王夫人有机会见到元妃,那么她会夸赞宝钗,那么从母亲的角度来看,宝钗的血缘关系显然就比黛玉的要离元妃近些,所以对更直接和经常被提及的亲戚稍微关照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这种赐礼也可以做多样的解读,大家都把它解读为为宝玉赐婚的意思,这恐怕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共同散播出来的一种倾向,连贾母也无从知道元妃的真实意图了!


冰珊醉红楼


元春为啥不喜欢黛玉?

贾元春是荣国府的嫡长女,是皇帝的妃子,身份高贵。

贾府的兴衰跟元春有很大的关系,她是他们贾府的骄傲和主心骨,贾府在社会上的地位因为有她而变得尊贵。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甥女,母亲去世后被接到贾府抚养,贾母对她疼爱有加,她性格多愁善感,敏感、细心、淡泊名利,聪明自尊性强,饱读诗书。


林黛玉从来不要求宝玉追求功名利禄,不要求宝玉做他不愿意做之事。

林黛玉在贾府其实也是很可怜的,虽然有贾母的爱,但这毕竟跟父母的爱不同,心中有事可以跟父母倾诉,却不能跟外婆倾诉,父母的爱是唯一的,毕竟父母不在了,她的婚事也不会有人为她关心。

然而薛宝钗就不一样了,她有母亲有兄弟,她的婚事她的母亲会关注,会为她去争取,毕竟她母亲跟王夫人是亲姐妹。

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

林黛玉父母双亡,家庭没有什么权势而投靠贾府。再说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象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选择家庭主母肯定选择身体健康的,体弱多病的难当大任,而宝玉又是贾府的宝贝,元春选择弟媳妇肯定不会选择林黛玉。

元春很疼爱自己这个风流又多情的弟弟,像家中其他女子一样关心贾宝玉,总是容不得宝玉有一点闪失。


黛玉的性格、为人处事都不讨喜,兼且家道中落。而宝钗则大方得体,人情世故,人见人爱,讨喜的很,从外形上看,薛宝钗也更有旺夫相。

从家族以及私心考虑,元春便越发喜欢宝钗而不喜欢黛玉了。


可最终,两人都未能如愿以偿,可叹落花流水两不相干啊…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一、黛玉恃宠恃才

元春回家省亲,让众姊妹每人写一首诗。宝玉一人要写四首,黛玉便替他写好一首用纸团扔给了宝玉。黛玉所写的诗《杏帘在望》得到了元春的好评,说这是宝玉所做的四首诗中最好的一首。元春在看戏时,喜欢了一个叫龄官的小戏子,这个小戏子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像黛玉。元春对这个小戏子非常眷顾,赏赐了很多东西。足见对黛玉的喜欢。

元春回宫之后的情形不难想象,当元春知道黛玉作弊的情况后,性质就不同了。元春是皇妃,代表“当今圣上”皇恩浩荡回府省亲,众目睽睽之下黛玉的表现有损皇室威严,是“大不敬”这可不是小事,元春又对黛玉写的诗大加赞赏,这对元春来说无疑是讽刺的。

在“大观园题诗”这一节,贾政等人来到怡红院前,想要题个名,贾宝玉脱口而出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而贾元妃却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吩咐删去二字,就改成了“怡红快绿”,贾元妃为什么要这样改呢?因为她不喜欢“香玉”。

《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里贾宝玉讲了一个“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 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香芋” 就是“香玉”。贾元春不喜欢林黛玉,一目了然,不是巧合。

二、黛玉与宝钗的比较

端午节赐礼,也许是因为王夫人的介入。宝玉和宝钗一样,黛玉和贾府三春一样。

宝钗比较现实,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而这正是元春希望弟弟宝玉走的路。元春进宫前,也应该是一个活泼、才华横溢的,和黛玉一样的女孩子。但宫廷复杂,人心险恶,元春早已失去了当年的活泼和天真。对黛玉和宝钗而言,一个活泼,一个老成;一个直率,一个藏拙。元春是喜欢单纯直率的女孩,胜过心机深沉的女孩的。但林黛玉恐怕不是担当贾府媳妇的材料。毕竟她看起来病怏怏的。


《红楼梦》的第二回,冷子兴就提到了贾府中“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贾府中的经济危机早已显出端倪。元春之所以支持“金玉良缘”,其实是因为薛家的经济实力,在更大的程度上,可以帮得上经济在迅速衰退的贾府。


贾家是豪门“诗书簪缨之家”,子孙的婚嫁自然要考虑各种因素。最终选择宝钗,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姐姐给弟弟和娘家做出的最好选择。



青山红豆心


元春不喜欢黛玉吗?她俩只见过一次面,元春还夸“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薛林并提,丝毫没有“不喜欢”的表示。

提这个问题,唯一的根据就是端午节赐礼,宝钗的礼物与宝玉的相同,黛玉的少了一部分。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宝玉自己也说“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姑娘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从亲疏上来说,探春是同父异母的亲妹妹,迎春是堂妹,惜春是族妹。黛玉是姑舅表妹,宝钗是两姨表妹。五个妹妹中,宝钗是最疏远的一个。然而她得的礼物却是和最钟爱的弟弟一样。显然,这是一种赐婚的暗示或者先兆。

既然没有不喜欢黛玉,为什么仅仅三四个月后(省亲是元宵,赐节礼是端午),在赐节礼的时候就显示出如此明显的倾向性呢?一般认为,是王夫人的作用力。因为省亲结束告别时,元春说过,每月初二、十六允许家属进宫探望,而赐节礼以后宝玉也于次日一早五更进宫谢恩。那么平时,进宫探望的是谁呢?可能性最大、去得最多的,当然是王夫人,元春的生母。而在每月两次的见面时,王夫人一定会把自己的意愿传达给元春,对元春施加影响。

元春身处深宫,与家人接触那么少,当然非常珍惜母亲带来的消息。而在最钟爱的弟弟的妻子选择上,元春肯定也会尊重母亲的意见。尊重不是盲从,元春有知识、有才干,也不会是一味愚孝的女儿。关于王夫人的林黛玉性格的不满、对林黛玉美貌的反感,未必会影响元春,但是有一点,元春一定非常在乎:林黛玉的身体多病。

黛玉的病是胎里带来的,几乎是不治之症。说她生不了孩子,还在其次,好在宝玉将来一定会有侍妾。但黛玉的咳疾,很像是肺病,是具有传染性的。元春怎么不会担心宝玉受到传染?

当时人已经知道传染和隔离预防。晴雯生病,汇报李纨,李纨就派人传话:“吃两剂药好了便罢,若不好时,还出去为是。如今时气不好,恐沾带了别人事小,姑娘们的身子要紧的。”晴雯还只是一个丫头。如果让宝玉娶了黛玉,朝夕相处,怎么会没有被传染的可能性?

也许有人会说,宝钗也有病,“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需要吃冷香丸。但黛玉一见面,人们都看出“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自有一段风流态度,但知他有不足之症”,她的病非常明显。而宝钗病了几天,周瑞家的还问:“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如果宝钗自己不说,恐怕别人还不知道她的病。再说,宝钗就是发病,也“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症状不重,并且很少发病,更不会传染。


不管有多少性格、背景、家世方面的差异,只凭身体条件,元春就足以选定宝钗、摒弃黛玉。不是不喜欢,只是认为这一个更适合做弟弟的媳妇。所以才有端午节赐礼,独宝钗宝玉是一样的。

但这只是个暗示,还远远不到决定下来的时候。因为尊敬的祖母偏爱黛玉,因为宝钗还雄心勃勃渴望“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因为他们还小,还有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等到年纪渐长,贾薛两家渐渐衰落,宝钗再也没有高攀的机会,贾家又迫切地需要一个懂世务、能理家的媳妇。对于双方而言,对方都成了无可奈何中最好的选择。到那个时候,元春才会正式出面赐婚,“金玉良缘”才会真正实现。

红楼似海,相逢是缘。为免失联,请关注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老却英雄似等闲199


元春没有不喜欢林黛玉,相反还十分欣赏黛玉的才华。

元春不喜欢林黛玉的证据之一是元春把怡红院的匾额“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

好多人认为“绿玉”是林黛玉。因为潇湘馆的颜色以绿色为主,黛玉住在潇湘馆。所以这“绿玉”代表的是林黛玉。

“绿玉”不是林黛玉,而是薛宝钗。

大家知道薛宝钗在占花名游戏时,她的花名是牡丹,因而牡丹代表薛宝钗。

“绿玉”是牡丹四大名品之一绿色花系,绣球型。俗称绿牡丹。绿玉牡丹初开是绿色,盛开时是粉绿色。绿玉牡丹,牡丹是富贵之花,绿牡丹洗净铅华,素面示人。红牡丹多,绿玉牡丹少,因其不奢华,反而更加稀少,珍贵。薛宝钗不事奢华,不爱花儿粉儿,绿玉牡丹花符合薛宝钗的价值观。宝钗就是一朵绿玉牡丹。

元春将“红香绿玉”里的绿玉去掉,不是她不喜欢黛玉,而是不喜欢宝钗的表现。

元春欣赏黛玉的才华,与黛玉志趣相投。

元春游完大观园后,给稻香村赐名“浣葛山庄”,后来因为黛玉替宝玉写了一首咏浣葛山庄的诗中有一句“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而将“浣葛山庄”改名为“稻香村”。这说明元春喜欢黛玉的才华。尽管这首诗是黛玉替宝玉写的。但是说明元春喜欢黛玉的文笔。元春和黛玉爱好相同。爱好相同,其志趣也一定相同。元春没有理由讨厌黛玉。

端午节,元春赐礼是把黛玉当成了自家的姐妹,而不是亲戚家的妹妹。

元春端午节赐礼,宝玉和宝钗一样,黛玉与三春低一等,这不能说明元春不喜欢黛玉,只能说把黛玉当成了自家姐妹。把宝钗当成了客人。

元春第一次见黛玉和宝钗时,夸奖薛林二位妹妹,透露着疏远的客套。元春说:“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当时元春赐的礼物宝黛钗三人相同。元春与薛林是第一次见面,没有感情,与自己的妹妹迎春、探春、惜春感情自然比薛林的感情深,元春之所以夸奖薛林,一个原因是她们的确比三春有才华,另一个原因是元春对她们比对自家的姐妹客气一些。元春将自己与三春同列,可见元春对三春的感情颇深,也给了三春与长姐同列的荣耀。

端午节赐礼时,宝钗和宝玉相同。黛玉与三春同列。元春这是把黛玉当成了“愚姊妹”。

宝钗对宝玉说过,“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薛宝钗想和元春同列为“愚姊妹”可惜没有成功。

综上所述,元春没有不喜欢林黛玉。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元春为啥不喜欢黛玉?

这是从何而来?应是从“红麝串”说起吧。

元妃赠品有别,也难怪人们心生疑惑和不解。读的细啊!这也和后四十回中,金玉良缘梦想成真大有关系吧。

从此也体会到,披阅增删润色者们前赴后继地披阅增删润色的功力和苦心,也从侧面印证了后四十回是“一芹一脂”的原笔原意。

只是“书未成”。也不好成啊。前八十回文网文心编织细而密,“一芹一脂”也无心力对榫矣!只能叹叹叹啊。

《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这部书是作者和披阅增删润色者们的精血之作。

《红楼梦》古之小说集大成者。上承古下迄今,至今中国小说无人超越。她承载了太多文化的因子,至今人们喜闻乐见,也充满哀怨……

《红楼梦》在网络时代,更成了爱好者们的乐园大观园桃花源,休闲的好去处,乐此不疲乐不思蜀,开发智能挖掘潜力想像力的太虚幻境……

为什么史湘云和妙玉也不好好想想怎么样嫁给贾宝玉泥?

还是门第观念吧,门当户对,这么个大家族,得多多考虑吧?肥水不流外人田?要流也流自家地?

贾宝玉就是现在人们口中传说中的“白马王子”,林黛玉薛宝钗妙玉史湘云就是传说中的“灰菇凉”,那有“灰菇凉”不爱“白马王子”的。

中国的远古神话是如何形成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怎么专家们说《红楼梦》只有80回本,后四十回是续作泥?

作者和披阅增删润色者们,以及学者们和能看懂的人。

咱还是门外汉,正努力地体会泥。

《红楼梦》作者为什么只写了八十回?

作者写了前八十回是肯定的了。至于“全书只写了八十回”,这一说法已深入人心。

是不是只写了前八十回,从现在咱的阅读理解看,不是。全书是写完了的,而且不只一个版本,应有两个版本,从120回本也可感觉的到。

前八十回的文末,语气多么地自然连贯,就等着看八十回以后的文字了。“书未成”应指全书的精雕细琢查漏补缺经脉贯通,很遗憾,没有完成。

所以,120回本的后四十回,是披阅增删润色人员的“增”为主,全书大体是完成了的……换句话说,“后四十回”是“一芹一脂”的原笔原意……

贾宝玉,是一僧一道把其投入人间。通灵宝玉随其入世。

在太虚幻境,神瑛侍者前生是通灵宝玉,通灵宝玉前生是顽石。

贾宝玉是否已经历了“三生三世”?

“三生三世”,眼熟。林黛玉就是“三生石畔”绛珠仙草。

男性身体里有一个女人,女性身体里有个男人。

或者说,男人身体里住着很多人,女人身体里也住着很多人。

贾宝玉,是作者从一个男性的角度去写的。

作者本就是一个男人,所以他对男性男人描写极为成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荒唐又辛酸世人同悲幻

《枉凝眉》应怎么解?咱也试着解一下,充个数。

这支曲也是对全书主要人物结局命运的最后总结,谁生存到了最后,贾宝玉史湘云白头携手,回过身看过往,不禁悲伤满怀……贾宝玉是神瑛和侍者(通灵宝玉)的合一……既然要总结,贾宝玉是人物核心的核心,作者要尽可能把与贾宝玉终身大事婚配之迷牵扯的四个奇女子囊括其中……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是指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妙玉合而为一,阴阳合体。主要是指贾宝玉。

一个是美玉无瑕

是指林黛玉贾宝玉妙玉合体。主要指妙玉。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要遇着他

是指史湘云和贾宝玉白首双星相遇。

下面几句总括贾宝玉和史湘云相遇后白头携手走过春夏秋冬的无奈与悲凉……以及贾宝玉对四位奇女子的深情回望。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自嗟呀(林黛玉)

一个空劳牵挂(薛宝钗)

一个是水中月(妙 玉)

一个是镜中花(史湘云)

以下两句主要是贾宝玉在史湘云逝后,想起过往,不禁悲伤满怀……也是四位奇女子的深深回望。

想眼中能有多少珠泪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金风送爽,秋天又引发悲绪。枉凝眉,你再怎么愁苦悲伤,也是枉然啊!

《枉凝眉》这支曲,是作者又一次的咏叹调。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和贾宝玉前前后后结缘的四位奇女子。

纵览全书,可以再一次体味《枉凝眉》的凄婉声韵,也可醉魄销魂。

一曲《枉凝眉》唱尽了作者和贾宝玉的心事,四位青春好作伴的少女泪尽,贾宝玉的泪水也不尽夺眶,贾宝玉又何尝不曾还泪……

《关山月.秦观怀古》

晴雯吴雯吴玉峰

勇补金衣似写书

香山诗证富家女

缀成红楼付人情

手撕宝物桃花扇

石呆子怕要心寒

魂归离恨口念慈

两根指甲穿万魂

注:晴雯 吴雯

桃花扇 桃花散

《关山月.秦观怀古》

梅村观复忆繁华

鹤舞白沙芍药花

鹿樵生唱长生殿

桃花扇底雪芹藏

斋坛柔碎蕊万朵

脂砚斋传墨流香

宝琴仙缘迷津点

沧海桑田落日圆

注:《红楼梦》一芹一脂

注:缘起祭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