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方蕊原创散文丨记忆中的“小年”

记忆中的“小年”


方蕊原创散文丨记忆中的“小年”


记忆中“小年”不仅是热情奔放的大红大紫,也是一幅幅滚动着的民俗画卷。

村里老人们把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称“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儿时隆重的习俗就是家家户户请“灶爷”。“辞旧迎新小年忙,擦窗扫地净灶膛。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村里的头人会向各家派发天津杨柳青印制的灶爷图。记忆中奶奶曾经说:“不管是乡人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老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奶奶还给我讲了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记忆中奶奶带我把灶台的上方打扫得干干净净,用面糊张贴的方方正正,然后念念有词地祈求灶爷保佑来年的全家平安幸福。看着满桌的香蕉、桔子、苹果、饼干等诱人供品,我幼小的内心深处很讨厌灶爷的贪吃,担心果盘里的供品让灶王爷夜里来我家偷吃完了,默默记下供品数目。

小年的“二十四”是当地民俗扫尘日子。过了二十四,离春节只剩下六天时间,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习俗要求要彻底打扫室内,我们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大人把这项工作安排孩子来做,必须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记忆中家人会找两支长长的竹竿绑上条把,我与小妹穿上破衣服忙乎半天时间把房梁上的灰尘打扫得一尘不染,自己搞得灰头灰脸,看到亮亮堂堂的室内、室外心里美滋滋的。扫尘后的工作大致就是大人粉刷脱落墙壁,我们擦洗玻璃,然后贴邻家巧手大娘用红纸剪制的窗花,堂屋正门中心贴鲤鱼跳龙门与大头娃娃等喜庆的年画。民俗的扫尘让家真的焕然一新,心情的愉悦不溢于言表!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与贴春联。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家的门面,村里人特别重视,内容要丰富。村里有学问书法最好的是私塾刘先生,大人把买好的墨汁与红纸送过去,但是写春联的要排队等候。写到谁家的要帮助老先生裁纸与压纸脚活儿。为了求得一副漂亮的书法要等上好几天时间,老先生所书写的词语基本上孩童都能认得: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的时间长了,我就知道先生提笔要写什么内容了。三十傍晚,娘早已用面粉做好了浆糊,然后喊我们贴对联、贴年画、贴门神。我们搬个凳子贴,母亲负责看是不是贴歪了。“左边低点了……右边高点了……”经过一番纠正,总算是完成任务。看看大门口左右两个门板,只见两个武将看守大门,张飞和关羽一黑脸浓须,一白面虬髯。春联贴好了,整间房子喜气洋洋,万象更新的气氛就有了,年味就更浓了。

过小年,必须吃饺子。农家的饺子馅家家户户基本一样,猪肉、粉丝、萝卜、大葱、姜等佐料搭配而成。我们家里包的饺子都是娘与我的活,娘是包月牙饺子的行家里手,娴熟地拿上一张饺子皮,添加上适量的馅,对折将上方接口处捏紧,然后用虎口捏住饺子皮的两边,用力往里面一掐饺子便可包好了。此外为提高我与小妹的食欲,她变着法地包点月牙饺子与元宝饺子,包元宝饺子步骤只需普通饺子中间对扭就成元宝形了。小年几天过来,我们全家都吃得红光满面了。

小年的到来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它告诉我们不亲近习俗的人,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自己的初心,才算是成熟。家乡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地方,不管身在何处应该打点行囊——回家过年!


方蕊原创散文丨记忆中的“小年”


【作者简介】方蕊(女),安徽萧县人,萧县第三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业余时间喜欢舞文弄墨,真诚热爱生活,常把童年的记忆用跳动的文字排列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童年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