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革命樣板戲在當年到底有多火,現在還有人記得樣板戲嗎?

魏青衣


★淺談“革命樣板戲★

革命板樣板戲前稱“革命現代京劇“後被定為”革命樣板戲”劇目有:《紅燈記》《沙家浜》《智取成虎》《鋼琴伴唱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杜鵑山》《海港》《龍江頌》等。革命樣板戲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在毛主席的破”四舊,立四新,文藝為工農生服務”的號召下應用而生。在文藝舞臺上,取代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樹造了工農兵的英厷形象。演員們不論在藝術造型上、唱腔以及樂團的配音都堪稱一流水平。革命樣板戲在當時家喻戶曉,幾乎人人都能唱兩句,曾激勵了幾代人奮發圖強,力爭向上。在當時是多麼火紅,至今仍記憶猶新。《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打虎上山的一段唱:穿林海,跨雪原,氣衝宵漢。一一黨給我智慧給我膽,越是困難越向前,誓把座山鵰埋葬在山澗……唱腔尤美,動作感人。


《沙家浜》中智鬥一㘯,阿慶嫂與刁德一的較量尤為感人。阿慶嫂以革命的智慧沉著冷靜地暗鬥了刁戀奸滑的刁德一,救了指導員郭建光等十八名傷病員。刁德一唱:這個女人哪不尋常。阿慶嫂唱:刁德一玩的什麼鬼花樣。特別是刁德一要抽菸,阿慶嫂忙劃火柴而刁德一用打火機點菸,阿慶嫂扔掉火柴的動作十分感人。刁德一唱:新四軍久住沙家浜,這棵大樹有陰涼,你與他們常來往,想必是安排照應更周祥。阿慶嫂唱: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來往都是客,全憑嘴一張。有什麼周樣不周祥。轉身潑水的姿態及唱腔獲得了無數掌聲。還有巴一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的優美藝表演都是手曲一指的。別的我就不一一敘述了。
火熱的年代,火熱的革命樣板戲,將永遠印在人們的記憶中。


天高雲淡839


樣板戲的確是經典,而且是幾乎不可複製的經典!

樣板戲是在統一領導、統一組織、集中全國優勢的情況下成功的。無論其表現的政治正能量、藝術表現形式、藝術價值、民間推廣普及性、工農兵大眾的樂於接受、樂於傳播的程度,都達到了戲曲藝術的極致。

樣板戲的成功,也是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只要上下一心、集中力量,就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蹟。受樣板戲的帶動,豫劇、黃梅戲、歌劇、舞劇,也創作出了符合新時代的劇目,不得不說是對中國戲曲發展的推動。

至於要把功勞歸功於誰?當然要歸功於毛澤東文藝思想,歸功於領導者、組織者、創作者、演出者、擁護者、傳播者,歸功於毛澤東時代,歸功於毛澤東時代的人民群眾。

應該說,六七十年代以上的人,都熟悉記得樣板戲,幾乎每個人都可哼唱幾句。如果現在稍加推廣,相信很多年輕人也會喜歡。甚至會成為中國戲曲的救贖!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我們倡導的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對於樣板戲,也應該辨證唯物的去看待。好的、正能量的,需要我們去認可,去推廣,去傳播!








靜遠


革命樣板戲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經典,其藝術價值不容否定!歌頌的是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弘揚的是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充滿正義和正氣,給人以精神力量!今天的社會最稀缺的就是這樣的藝術精品!


常自省


京劇,是唱腔最為豐富、風格流派最為繁多的劇種。我喜歡京劇,就是從看樣板戲開始。


樣板戲,是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編劇、導演、編曲、演員而創編排演,確實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現代京劇經典作品。演繹的故事貼近時代,豐富多彩、慷慨激揚或沉鬱婉轉的唱段,很是悠揚動聽,總能給人以充滿激情的正能量。

六七十年代,京劇因為樣板戲的存在,大紅大火。那時人們唯一能經常欣賞到的,也就僅有樣板戲。我們縣裡也有一個小紅花京劇團,經常巡迴到鄉下演出。就連我們村裡,也組織起一個業務京劇團,排練了現代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三齣戲,經常在村裡或附近村莊演出。



自小就在這樣的京劇文化氛圍裡薰陶,自然而然的就喜歡上了京劇。記得小時候,每當縣京劇團到我們鎮裡演出,我都要跟隨大人們,哪怕來回跑幾十里路,也要去看。我們村裡京劇團演出,我更是晚飯也不吃,就早早跑過去等候開演。還經常偷偷跑到我們小學附近的村京劇團排練場所,蹲在那裡看人家排練,被老師揪著耳朵帶回教室。


直到現在,我還對京劇情有獨鍾。喜歡看樣板戲,也喜歡看以唱功為主、更有韻味的傳統京劇劇目,但不太喜歡看武打戲,我就是沉迷於京劇的唱腔優美,這是任何一個地域性劇種無法相提並論的。

除傳統京劇劇目和樣板戲外,現在的新編京劇劇目,紅巖、白蛇傳還是比較成功的精品。其它新編現代京劇劇目,劇本本身、人物形象設計、唱腔設計都比較粗糙,反覆打磨的精品劇目太少,缺乏魅力,總是有粗製濫造之嫌,迎合形勢,公演幾場,評一個獎,就再也沒有任何動靜了,並沒有演出市場。



我認為,現代京劇之所以不受歡迎,並非京劇本身不受歡迎,根本原因,是現代京劇劇目本身的質量問題,沒有發展創新,就會被現在的中青年人所背離。張火丁的每次演出,票房都是秒磬的一票難求的局面;今年9月1日王佩瑜專場演唱會的門票早就銷售一空,而且購票觀賞演出的絕大多數都是中青年白領,這說明京劇還是有魅力的,喜歡京劇的並非僅僅是老年人群體。


我總是相信,相比電視劇、電影等藝術形式,京劇的相對沉寂只是暫時的,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會有更多的人們追捧高雅藝術,京劇終將會再次迎來大發展大繁榮。


太陽昇Sun


樣板戲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家喻戶曉的經典,田間地頭、車間和軍營,都有嘹亮的歌聲,普及度之廣,是任何作品難以比擬的。《紅燈記》中《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臨行一碗酒》、《赴宴鬥鳩山》等;《智取威虎山》中的《把反動派消滅光》、常寶唱《只盼深山出太陽》等;《沙家浜》所唱的《馳騁江南把敵殺》等歌曲,八部樣板戲,部部經典,都歷經滄桑歷練,至今仍栩栩如生,閃耀著光芒。樣板戲無論是編排及唱腔,都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從劇中的每個場合及唱段,很難找出瑕疵,藝術達到完美。今天,五十歲以上的人誰都會來上一首《萬泉河水清又清》和《北風那個吹》。樣板戲是七十年代人的縮影,是那時革命教育的主陣地,普及率之廣,是任何作品難以達到的。今天,重溫紅色經典,是那樣可親,心裡的共鳴仍是那個年代的足跡,共產黨、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這就是樣板戲的核心實質,人心所向的真理。











依稀57


什麼叫創新?樣板戲就是創新的典範,是成功實踐毛主席文藝革命路線的成果。實踐證明這些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不朽的。有人講十年只八部樣板戲,文藝生活因而蕭條這不符合事實。事實是那時群眾性的文藝活動是空前繁榮的,工廠、學校、農村公社、部隊都有群眾性與專業性的演出。


手機用戶740381560


革命樣板戲在當年到底有多火,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深有體會。

那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小喇叭,也是當時唯一的誤樂工具和信息工具,小喇叭天天播放革命樣板戲的唱段。我們村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革命樣板戲《龍江頌》,在離家二里地的大隊院裡放影,我父親用獨輪小堆車推著奶奶去看的,因為奶奶小腳,視力不好,晚上走不了路。從此奶奶也知道了什麼是電影。這大慨是六十年代未。

進入七十年代後,不僅要普及革命樣板戲,還要學唱革命樣板戲,如《紅燈記》、《沙家濱》、《智取威虎山》、《海港》等裡邊的唱段人人都會哼上幾句:



”我家的表叔,數也數盡,沒有大事不登門……”

”大吊車真厲害,鋼鐵的鏟子一抓就起來……”

”九龍江上擺戰場,相互支援情意長……”等等。

我們大隊青年團還排演過《紅燈記》、《沙家浜》和《平原作戰》。不是京劇唱腔,而是山東呂劇唱腔,利用冬天晚上的時間排練,新年過後,就在大隊院裡露天上演,那時最高興的事就是正月裡看大戲,晚上整個大隊院裡燈火通明,人潮湧動,附近村的社員也跑來觀看,前面的坐小板凳,後面的站在高凳子上,將演出場地圍得水瀉不通。

其間還發生過一些喜劇故事,我遠房大伯家的姐姐扮演《紅燈記》中的李鐵梅,看上了扮演李玉和的男青年,兩人談起了戀愛,遭到了大伯的竭力反對,主要是覺得小夥子家裡窮,兄弟四個,家徒四壁,是全大隊出了名的”老貧農”,小喇叭裡播放李玉和的唱段,大伯氣得將小喇叭摔得粉碎。畢竟胳膊扭不過大腿,那位姐姐最終還是嫁給了李玉和的扮演者。

還有《沙家濱》中扮演啊慶嫂的姑娘看上了我本年族中的二叔,也就是胡傳魁的扮演者,兩人喜接連理。如今他們都做爺爺奶奶了。

好懷念紅紅火火的革命樣板戲時代!令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


落英鄉間


老漢請問:飾演八個樣板戲的主要演員,哪個不是響噹噹的藝術領域帶頭人?

樣板戲之所以深入人心,就是它非常人性化!唱唸做打,包括道白,都讓人一聽,一看就明白咋回事!

老漢是個京劇迷!八個樣板戲的主旋律以及旋律優美的優秀唱段,全部牢記在心!

這段情感,不是那個時代的人,很難理解!

樣板戲,傳播正能量,使人奮進,向上,讓人永不迷航!

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

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


心如海369


革命樣板戲是六七年在各地上演的現代戲中,挑出的五臺京劇和二臺舞劇,還有一場交響音樂。

分別是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海港","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共八出。稱八大樣板戲!

很多人誤把那時的所有戲都誤稱為樣板戲。也有的認為那時只有八齣戲,都是搞混了的。還有認為八大樣板都是京劇,就更不對了!

其實除了樣板戲外,還有"紅色娘子軍","杜鵑山","平原作戰","苗嶺風雷","磐石灣","紅雲崗","節振國","黛諾","白毛女","沂蒙頌","小刀會","六號門","火燒望海樓","鋼琴協奏典黃河","鋼琴伴唱紅燈記"!

而且還不止這些。還有海量的革命歌曲,現在根本就說不全!音樂作品"小提琴協奏典梁山伯與祝英臺",琵琶曲"戰颱風","十面埋伏"等!

電影也不止"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還有"奇襲","小兵張嗄","渡江偵察記","火紅的年代","大浪淘沙"。有的我只記住插曲名什麼"清清花溪水","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等很多!

進口電影也很多如朝鮮的"賣花姑娘","蘋果熟了的時候"。阿爾巴尼亞的"山鷹之歌"。羅馬尼亞的"多腦河之波

"。南斯垃夫的"橋"。蘇聯的"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

實事求是的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生活,並不象有些人說的貧乏之極!只是現代戲,特別是樣板戲演出的太多而已。

當時我只知道雲南的專州市都有京劇團,歌舞團演現代戲。省會昆明演出單位更是數不清,有云南省京劇院,雲南省滇劇院,雲南歌舞團,,,,,都演現代戲。更不用說市,街道,單位,工廠的宣傳隊了!那時絕對是大多數人都會唱幾句樣板戲(現代戲)。有的票友(當時不這樣叫),甚至能整場唱下來。京劇愛好者數以億計!

戲院演現代戲,電影放現代戲。無線電廣播,有線廣播臺都放現代戲!至使當時各大省市都有一到數個無線電廠,廣播器材廠,生產出世界上最多的收音機,廣播喇叭!

由於普及力度前所未有,以致今天都還有上億人會來幾段現代戲,樣板戲!可見現代戲的影響之廣泛,深遠。完全可稱"空前絕後"!











乾杯安德烈


1970左右正是革命樣板戲大興旺年代,自從文革以後,全國全黨全軍進入了政治思想年代,每個人都要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改造舊思想,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為了迎合政治需要,一切舊的傳統的戲曲都視為封建殘餘,全部封殺,在江青的領導下,對中國京劇進行了改革,產生了八大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推行全國。各個地方劇團也效仿演唱,整整唱響了一個年代,熱火朝天,一直到現在都能聽到。不過,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激起了全國人民的鬥志,淨化了社會,人們都私心雜念都悄悄的收起提高政治思想覺悟。

當時,部隊唱的更是紅火,提出"學唱樣板戲,做革命人"的口號,每個戰士都能唱上幾段,不同場合經常比賽,拉歌唱樣板戲選段,把部隊搞的朝氣蓬勃,增強部隊戰鬥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