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武志红: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昨天,好朋友丹姐和我抱怨,说女儿越大越不听话。

丹姐女儿读高三,现在放寒假,但是很少在家温习功课,三天两头出去和同学玩,而且都是以通知的形式告诉她,这让丹姐非常生气。

丹姐说,她对女儿是民主教育,因为她不想女儿和自己一样,什么事都必须经父母同意,感觉被父母控制着,但她觉得,自己民主教育很失败。因为现在女儿眼里根本没有她这个妈妈,她也失去了做父母的威严。

在丹姐看来,女儿不该直接告知妈妈“我今天晚上和同学约好了一起吃饭,晚饭不在家吃了”,而是先和妈妈商量,然后经过妈妈同意后,才能约同学。

武志红: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我问丹姐:“如果女儿和你商量,你会同意吗?”

她说:“当然会同意。”

我又问她:“既然商量与否,结果都一样,那你为什么那么在意这个形式呢?而你说的民主教育不就是让她自己独立,有事自己做决定吗?”

丹姐沉默了一会儿说:“民主教育,并不是让她眼里没有父母,心中无长辈。”

看得出,丹姐很生气,她认为女儿之所以这样不听话,是因为自己太民主了。

但是,在我看来,丹姐生气的并不是孩子眼里没有她,而是孩子的真正独立。

就像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说的:“一些家长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倾向,无法忍受与孩子分离的规律”,于是会因此而生气。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一起讨论下,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武志红: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武志红: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孩子长大了,有了独立意识,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对父母不再那么依赖,更不会对父母言听计从,而这就是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的开始,也是他们生气的原因。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鼓励孩子不听话,而是想说,作为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和独立,不能一直把他们当作小孩来对待,时时刻刻为他们的一切事情操心。

就像丹姐,她说自己对女儿是民主教育,但又因为女儿遇事没和自己商量独自做决定而生气,这就说明她不能忍受孩子的独立倾向,无法接受与孩子的分离。

丹姐嘴上说的是想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尊重孩子的自主决定,但心里对这样的独立又充满恐慌,进而用生气来要求女儿“听话”,只是这样的做法无法找回那个听话的乖孩子,因为女儿已经长大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必须接受孩子长大,逐渐独立的现实。

武志红: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武志红: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父母越爱孩子,越愿意为孩子付出,但是当孩子长大后,不再那么需要父母时,父母内心会有失落感,这让他们很难接受,于是父母会通过自我牺牲来勒索孩子的服从。

就像丹姐,她觉得自己相对于其他父母,已经很民主,且为女儿付出着时间和精力,但最后女儿“长大了,却不听话”,潜台词就是“我已经那么民主,你怎么不知道感恩?还不把我放在眼里呢?”

我们看到,丹姐把自己对女儿的民主,当作控制女儿的筹码,实则就是无法接受真正的民主。因为真正的民主,意味着女儿会自主决定,不再那么依赖她。

其实,很多妈妈通过不断挑孩子的错,以证明他们离不开自己,就像武老师分析的那样:“从意识上看,这些妈妈是担心儿女成长得不够健康,但其实,我想她们担心的是儿女的独立,是儿女与自己必然的分离。”

当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和自己分离的现实时,会有意无意地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以达到“挽留”的目的,而这样的爱对孩子来说,就是密不透风的”爱”。

武志红: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武志红: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当父母觉得孩子大了不好管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无法接受孩子的独立,于是用各种控制的爱,来“阻止”孩子长大。

丹姐就是用生气来阻止女儿真正独立,而生气在丹姐心里表明的是“我在乎你,才生气;我爱你,才生气”,但生气在女儿看来,则是密不透风的“爱”。

丹姐希望女儿像小时候那样需要自己,而女儿需要的是独立,渴望自己的事自己做主,于是丹姐感到了极大的分离焦虑。

可见,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与孩子的分离,说到底,就是父母的自私。

如果父母一再抗拒这种分离,那么孩子就很可能用形式上的听话来配合妈妈,但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愿意”,会阻断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懂得分离。

武志红: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武志红: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前面说到,父母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其实是害怕孩子离开自己。但孩子的成长是必然的,父母要做的是,懂得分离。

首先,父母需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特别害怕孩子离开自己。

父母的自我反省很重要,因为在反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内心,还能够逐渐意识到孩子与自己分离的必然。

当然,孩子长大不听话,父母有责任去教育,但父母一定要先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不能接受孩子分离的现实,然后再处理孩子不听话的问题。

武志红: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其次,父母不要一直盯着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过程,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但父母不要一直盯着孩子的“问题”,一方面越盯着可能问题越严重,另一方面父母认为的“问题“未必是多大的问题,只要孩子守住“认真学习不做坏事”的底线,父母就可以稍微放松些,不要一直盯着问题,或一直找孩子谈心。

当然,谈心是双向的,如果孩子特别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所感所想,父母就多多倾听,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

武志红: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再次,父母要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逐渐转到自己身上。

转移注意力,并不是要父母不去管孩子,而是从意识层面告诉自己,孩子已经慢慢长大,时间和精力可以少投入些。

父母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比如注重自己的职业生涯、拓宽自己的人生关系,以及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等等,总之,就是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趣,这样就不会粘着孩子。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把自己的情感重心从孩子身上转移到伴侣身上,让伴侣来填补自己的情感空洞。

就像丹姐,她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自己说的民主和现实中做的不一样,是不是不能接受女儿长大,不需要自己了。另外,她还可以试着不去把类似的问题“扩大化”,只要女儿安心学习,不做坏事就好。再有,她把自己的情感重心转到老公身上,看看自己内心的焦虑会不会缓解。

武志红:密不透风的“爱”,源于父母无法接受和孩子的分离

总之,孩子长大了,会期待独立空间,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父母要做的是接受自己和孩子分离的必然,同时过好自己的生活。

很多父母之所以无法忍受孩子与自己分离,一个关键原因是,自己的生命已乏善可陈,无法活出自己,只能关注孩子,让孩子替自己活着。

最后,用20世纪著名小说家、哲学家安•兰德的话来结尾:“我以我的生命和对生命的爱发誓,我绝不为他人而活,也绝不要求他人为我而活。”

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能活出自己!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