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歷史上至明朝時期,人口最多不過五千萬餘,滿清為何能使人口達到四萬萬?

lele336151


其實很簡單。清朝之前,糧食作物匱乏。清朝任何朝代的戰爭,最後的原因都是因為人口增長,沒有糧食吃而引發的。然後就是清理殺掉多餘得人,然後再去迎接一個盛世。如此循環。直到清朝開始。出現了地瓜,土豆這些高產糧食作物,能讓人吃飽,然後就是人口大爆炸。這就是糧食的重要性。清朝再腐敗,墮落,但是隻要老百姓有吃的,起來造反的就少,成功的就更少,這就是糧食的重要性。


下一次71413594


首先,先糾正題主一個問題。

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只有清朝人數過億,在清朝之前,還有一個朝代的人口超過了一個億,巔峰時的人口數曾達到了1.2億,它就是宋朝。

而到了清乾隆時期,人口一度呈幾何倍數增長,達到了四億之多,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那麼,清朝時期人口增長為何會如此之快呢?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清朝統治者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

眾所周知,明朝之所以滅亡,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百姓賦稅過多,負擔過重,尤其是進入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財政虧空,國家沒錢,只能加大對老百姓的剝削。到了萬曆年間,所謂的“三餉”對老百姓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於是,在朝廷的剝削下,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導致明末農民起義遍地,而明朝最終也亡於流寇之手。

清朝建立後,鑑於明朝滅亡的前車之鑑,所以從康熙五十一年起,就宣佈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一利民政策。在這一政策的鼓勵與推動之下,老百姓無論生多少個孩子,賦稅都是按照原來的收取,並沒有再額外收取“人頭稅”。這樣一來,百姓生產生活的積極性大為提高,而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又能養活更多的人口。

因此,隨著這一政策的實行,到了康熙五十三的時候,清朝人口數已經達到了1.23億之多。


二、雍正皇帝“攤丁入畝”政策的實施

所謂“攤丁入畝”,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雍正皇帝將歷代相沿的丁銀併入田賦徵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標誌著中國實行兩千多年人頭稅在雍正皇帝統治時期乃至以後被廢除。

攤丁入畝政策的實施,是對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的進一步發展。這一制度的實行,進一步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負擔,不僅促進了人口增長,而且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這一政策的實施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直接導致中國人口的爆炸式增長,中國的人口總數從乾隆六年開始人口突破1億,到乾隆五十七年又突破3億,再到道光十四年全國人口直接突破4億,佔世界人口超40%,一舉奠定了中國人口大國的基礎。


三、統治者大力推廣“紅薯、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

這一政策在乾隆年間表現的最為明顯。乾隆即位後,不僅多次減免百姓稅賦,而且在“玉米、紅薯”這兩種作物的推廣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在北方大力推廣紅薯的種植,並鼓勵人們研究紅薯的種植方法。最先到山東、河南等地推廣甘薯種植技術的福建監生陳世元,就得到了乾隆皇帝極大的恩賞。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地方官陸耀因為編寫《甘薯錄》而被晉升為湖南巡撫。

在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動下,我國的川、陝、皖、桂等省“延山漫谷,皆種玉米”。經乾隆一朝倡導,紅薯、玉米已經成為了中國貧苦農民的基本口糧。

所以,當老百姓不為溫飽問題而擔心時,人口自然會不斷增長。


四、乾隆時期對“水利”的建設極為重視也推動了人口的大量增長

在乾隆60年的統治生涯當中,中國的人口增長了一倍,比世界水平高出了65個百分點。到18世紀初,中國的人口已經佔世界人口比重的23.4%。人口增長的如此之快,除了食物革命之外,另一項功勞應歸於水利的建設。

在乾隆中前期,由於乾隆皇帝的勵精圖治,國家政治清明,執政能力強大。對黃、淮、永定河、浙江海塘等容易氾濫的河流進行了空前有效的治理,各省堵塞的河道也都得到了疏浚。這一措施,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展農業生產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這一措施也是中國人口穩定增長的原因之一。


五、乾隆即位後,多次減免百姓拖欠的“農業稅”進一步調動了百姓種地的積極性,推動了人口增長

乾隆曾說道:

“民為邦本,庶富相因,但令小民正供之外,留一分盈餘,即多一分蓄積,所謂'藏富於民',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者,此也。”

因此,乾隆登上皇位之後所做的第一個重大決定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免除拖欠多年的農業稅。在即位詔書中,乾隆宣佈,凡是拖欠了十年以上的農業稅的家庭,全部免交。僅僅過了20天之後,他又宣佈,雍正十二年以前所有未交的農業稅,全部免除。

在乾隆的這一措施之下,大清帝國的子民們,特別是眾多的貧困人口,擺脫了多年以來沉重的賦稅。這在以農業稅為主要財政收入的傳統社會中,乾隆的這一決定顯得是極為有魄力的。

當然,乾隆所做的遠遠不止這些。在此後漫長的統治生涯中,他多次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農民的農業稅,自己不僅成了中國歷史上減免農業稅款最多的皇帝,而且也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為中國的人口增長奠定了基礎。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最終使得中國的人口數量在道光朝達到了四億之多。

本人喜歡近代史,歡迎大家關注,共同探討。


秦皇唐宗


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發動軍隊深入民間搞了一次詳細的人口普查,調查統計全國總人口六千萬剛出頭,這一次人口普查很仔細,得出的數據真實可信。

萬曆年間明朝搞了最後一次人口普查,得出數據全國人口仍然是六千萬剛出頭,史學界普遍認為萬曆年間這一次人口普查數據嚴重失實,基本上是錯誤的,負責調查統計的官吏們敷衍了事,萬曆年間明朝己經開始逐漸走向衰亡,各地衛所有許多逃離的軍戶,還有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了流民,這些人口都沒有被統計進去。

明朝崇禎初年全國總人口肯定超過一億人了,明朝延續兩個半世紀了,朱氏皇族都從洪武年間的一、兩百人發展到了二、三十萬人口,民間老百姓家族人口肯定也會增長的,怎麼可能兩百多年過去了人口一點都沒有增長?

明朝崇禎年間流寇造反、滿清入侵、瘟疫災荒不斷,中國人口大量死亡。滿清入關定鼎中原,順治朝十八年時間仍然戰亂不斷,到了康熙初年全中國只有三、四千萬人口。

隨著清朝的統治逐漸穩定下來,康熙、雍正兩朝實行攤丁入畝、永不加賦政策,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再加上玉米、紅薯、土豆等極易種植的農作物己經傳入中國,中國人口開始持續增長,到了乾隆末年(1795年),中國總人口突破三億大關,此時全世界總人口只有九億,中國人口占了全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到了道光末年1850年中國有四億人口,經過太平天國大起義和同治陝甘回亂的浩劫,中國又損失了一億多人口,到了中華民國時期又有了四億五千萬人口。


西賊聞之心膽搖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像清朝以前的朝代,人口都不會超過 1 個億。但是清朝末年人口有 4 個億。到清朝人口為什麼會增長那麼快呢?

第一個原因是清朝施行的稅收政策。清朝的稅收政策來源於明朝的張居正改革後施行的一條鞭法。意思就是把所有的稅都換算成一條,並且按照田畝來收。以前是個人就得交稅,現在沒有地就不用交稅了,這使得底層老百姓的財政壓力下降,能夠養活更多的人了。一個例子就是明末有兩億多人。清朝延續了這種政策並且進一步強化,只不過換了個名字叫做“攤丁入畝”。

第二個原因是康熙有過“永不加稅”的說法。

第三個原因和軍事有關。在滿清入關以前,中原朝廷的軍隊是由百姓負擔的。但是,北方遊牧民族的軍隊是靠南下搶劫過活的,相當於這一支軍隊也是中原老百姓養活的。所以,一共有兩支高強度的軍隊需要老百姓養活。但是滿清入關以後,情況變了。大清統治了長城南北,北邊就不存在來搶劫的軍隊了。所以這下老百姓只需要養活一支低強度的軍隊就行了。

由於以上的三個原因,使得中原地區的底層人民的財政壓力極度下降,使得他們有能力養活更多的人。這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人口達到 4 個億的原因。


幻中詩


清朝初年,由於明末戰亂的緣故人口大量銳減,順治年間全國人口估計不超過五千萬,而到了清朝末年,全國人口竟突破了四個億。清王朝用了不到兩百年的時間,將國家人口翻了數倍,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無論是基數還是增速都處於一個歷史的巔峰值,那麼清朝為什麼會激增那麼多人口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明朝中後期番薯和玉米等新農作物的引入,糧食產量大大提升。大家都知道,封建王朝時期我國一直都是小農經濟,古代最重要的事就是人的吃飯問題,畢竟民以食為天,糧食產量的多寡就決定了人口的數量與社會的穩定。傳統中國人的農作物南方主要是水稻,因為水稻產量比較高,不過對土地的要求卻很高,北方多小米,產量一般,但易種植,而美洲傳入的番薯和玉米等農作物就不一樣了,它無論什麼地域都能夠廣泛種植,而且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產量特別高,足夠養活大量的激增人口。

康乾盛世的穩定繁榮,國家政策的支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康熙時代頒佈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賦”的國策,鼓勵老百姓多生,這個永不加賦並非國家賦稅都不增加了,而是隻對於人頭稅來講不收繳了,這就讓老百姓的生娃積極性大幅提升。畢竟康乾盛世國力強盛,老百姓安居樂業,於是人口大量的激增,農村土地的人均佔有量下降,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城鎮化水平提升,同時也促進了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國家出現了一派繁榮的景象。


九九戲說歷史


提這問題的應該根本不懂歷史。漢朝最多時達到近六千萬。唐朝最多時達到近八千萬。宋朝一億了。連元朝至正年間也有一億二千三百萬(1351年)明朝人口峰值近二億在1600年左右。崇禎末年至少也有1.5億。這數據出自《中國人口史》。1988年編纂至2002年出版歷時14年完成。根據各朝人口普查結合耕地面積得出的最切合實際的數字。另外清朝康熙初年七千萬。康熙末年已經超過一億多。乾隆末年近三億。主要原因是明末引進的高產農作物。中原地區種植薯類的地方在清朝非常大。這紀實頻道曾經播出過。河南山東山西陝西都種植薯類。很多老百姓口糧就是番薯紅薯。只是溫飽而已。但營養攝入不足滿清朝二百餘年使得中國人口素質大倒退。明朝西方傳教士描寫明朝人身材是這樣寫的。身材勻稱,略高。說明明朝百姓身高不差歐洲人。但清末是怎麼樣的。足以說明吃了二百餘年薯類當主食。拉低了人口素質。


用戶泰松望


對於清朝結束統治時我國人口能夠翻翻,達到四萬萬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糧食種類增加

大家都知道民以食為天,吃飽穿暖是很多普通百姓的願望,而在清朝以前我國的人民主要以五穀雜糧為主,南方擅長種植水稻,北方種小米,由於這些農作物遇到天災很容易絕收,所以這會在發生洪災或旱災時餓死很多人,這也就降低了人口數量。而在外國列強把他們的玉米和紅薯引進我國以後大大降低了天災時窮人餓死的數量,所以久而久之人口也就慢慢增加上去了。

二:戰爭減少

自春秋戰國開始到明朝基本都是戰爭不斷。有的是為了兼併他國發動大的戰爭,如秦始皇統一六國,楚漢之爭等,還有的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而死傷無數,漢朝時期抗擊匈奴,唐朝的安史之亂和滅亡後的五代十國,這些都嚴重影響人口增長,所以在比較興盛的漢朝和唐朝人口也只有幾千萬。

隨著康熙削蕃成功,平定邊境叛亂,收回臺灣,這在一段時間內保證了國內的和平,而且清朝國土面積增加很多,為人口增長提供了生活條件。

三:政策改變

由於清朝以前的經濟實力和生產能力都比較低,再加上君王的徭役賦稅繁重,這從一大方面壓制了人口增長,因為很多時期都是靠人頭來收稅的,所以家裡多一個人多一份負擔,承受不起的情況下也就無人想著生育了。

清朝由於小農經濟小有成就,所以慢慢放寬了政策,新生兒也不用交賦稅,而且是按土地多少賦稅,減輕普通百姓負擔,所以也就有了人口增長的條件。

四:醫療條件

雖然在明清以前有過名醫,但是限制於當時的醫療條件和器械,不能更好的解決人們所患的病,有些時候一場瘟疫都能死好多人,不過隨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問世和清朝外國醫療技術的傳入大大的提高了各種病的治癒率,減少因病死亡的人口數量。

五:壽命更長

在以前很少有活的長久的人,一般五六十都算高壽,可能是在溫飽解決以後人們體質增強,壽命也就增強了,清朝的紀曉嵐都活了81歲,足以證明人類活的年齡越來越大。





曉峰來介紹


我們很多人對中國人口有著錯誤的認知,那就是“中國地大物博,自古人就多”。

其實不然,在清朝以前,中國人口沒有突破一億。即使是漢唐兩朝的鼎盛時期,也不過人口最多6000萬。

到了明末,根據《明熹宗實錄》記載,當時人口大約5100多萬。但是僅僅過了一百多年,在清朝的道光年間,人口已經達到四億。 這麼突然的人口激增,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一、環境穩定、糧食充足

自康熙定三藩,收臺灣後的一百多年裡,大清帝國除了邊疆的小戰事外,國內一直處於和平穩定的局面。這為以傳統小農經濟為主為主的中國,提供了極好的農業發展機遇。

所以這一階段,大清的子民們拼命發展農業,開坑荒地,種作農物。隨著糧食產出的充足,飢餓人口變少,同時新的種植技術和稻種的引進。這都直接導致人口死亡率變低,而人口出生率則大大增加。

大白天說就是,人人都吃的飽,人人就生的好。

二、經濟發達、輕徭薄賦

雖然清朝時期相較於西方各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確實落後很多。但是,因為農業的發展以及賦稅的改革,清朝的經濟仍然發達。

在康熙年間,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也就是新出生人口不再徵收賦稅。

而到了雍正一朝,更是取消了“人頭稅”,實行“攤丁入畝”的政策。也就是不再按照人口多少收稅,而按照土地多少收稅。這一下減輕了農民大大的負擔,助長了人口的增長。



三、科技進步、醫療發展

清朝人是我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其科技和醫療的發展以總結為主,同時又引進了西方的科技。所以這一時期的醫療經驗是歷朝最多的。

在明末時期發明的人痘接種法在清朝得到沿用,這大大減少了天花的發病率。同時明末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在繼續在清朝得到推廣使用。醫療發展相較於前朝來說,算得上是有了很大的進步。



清朝人口的激增也為我們近代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中國人口發展的一次重大轉折。


予知君


其實歷代更迭之際都是人口低點出現的時候!五胡亂華的時候,差一點讓我們斷檔,感興趣可以自行搜索,在此不贅述了!

清代是延續和平時期最長,發展最為穩定的一個朝代!(漢唐中間都遭遇了重大的政治變故;宋則沒有真正統一中國版圖,嚴格意義上講,不稱為朝代;明代則是天災人禍,內憂外患最終被清趁虛而入,說句題外話,是李自成替人做了嫁衣!)

另外,近現代西方科學飛速發展,在乾隆閉關鎖國之前,一部分賢明之士是開眼看世界的,所以在順治,康熙,雍正統治時期,一部分國外的糧食作物和醫療藥品得以進入中國(雖然西方技術在當時被視為奇淫巧技,西醫也被妖魔化,但畢竟是個好的開端,但乾隆朝徹底踩滅了近代科學傳播的火種!但那些傳入的糧食作物,因易生長,週期短,產量大的緣故得以留存下來,並不斷擴展。)

綜上而言,迅速積累人口的環境因素就是和平穩定,長治久安!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當下的和平生活,維護好祖國的團結統一!


水行無痕


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把時光倒回二千多年前,秦統一後,國土擴大、經濟發展、人口數量較前逐漸增加,至西漢元始二年,達到人類歷史第一個高峰:5959萬人(以戶籍登記在冊為憑)。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戰亂,人口減少至約4000萬。

宋朝人口創歷史第二個高峰,達1億以上!末年戰亂,人口銳減近1半,剩5985萬人。此數據均以戶籍冊登記為憑。

清朝人口達4.5億,是歷史第三個高峰,也是數倍於前朝的高峰!

究其成因,分析如下:

一,還地於民,墾荒移民,治水安民:清朝初年,皇親顯貴們四處圈地,失去了土地的農民無法安居。康熙帝親政後廢止了“圈地令”,把原明朝皇室或地主的土地分配給沒有土地的農民使用。於此同時還推行墾荒政策,使新疆、青海、海南、臺灣等人跡罕至的地域不僅有了人煙,蠻荒的土地也得以開墾、耕種。康熙還大興水利。疏通黃河、淮河下游的淤堵,保持京杭大運河的暢通與活力。水患減少了,沿河而居的人民的生活也安穩、安定了。

二,三季水稻豐,玉米甘薯旺,土豆花生強。宋朝的占城稻被大量種植。占城是古代對越南的稱呼,相傳此水稻品種傳自越南。占城稻的特點是抗旱、高產。清朝對占城稻進行改良,縮短它的成熟期,由50天收割更進到30天。又加大它的產季。由雙季收穫增至三季收穫!高原無法種水稻的旱地種植外來的玉米、甘薯。高原上的山地則種另一外來主食一一土豆!嘉慶年間,高原都遍種這些新一代的糧食作物,河川沿線的沙地大量種植油料作物一一花生!

三,棉花菸草興,絲綢瓷器美,金融貿易活,工匠自由行。清朝的棉花種植遍及全國,棉織業甚至超過了絲綢業。原產地美洲的菸草也被推廣、種植。湖南的衡煙、陝西的蒲城煙、北京的油絲煙、雲南的蘭花煙、山西的青煙、甘肅的水煙都是當時的名品。以景德鎮為中心的瓷器,依然是出口大戶。江南、四川、臺灣的製糖業也非常發達。經濟作物興旺,推動手工業、貿易的發展,貨幣也空前活躍,錢莊、銀行的出現更加推動社會經濟的繁榮!勞動者尤其是手工匠人,不再如以往盡乎奴隸的身份。清朝的手工業者按技術高低、工作繁簡難易定價取酬。並且擁有可以辭退東家的權利。而且還有為工資、待遇等集會遊行的自由。

縱觀上述三點,可以看到統治中國2百多年的清朝修養生息的舉措。農民有了田,就不會成為流民,治好水患,老百姓才有安穩的生活,繼而能吃飽、穿暖,就能娶妻生子。荒地移民、開墾,使人有了更廣擴的繁衍空間。科學的進步,使糧食增產數倍。引進外來作物,高原上的人也能生存。人口增長,在穩定中興旺,有吃的,才有保障!僅僅在生存線上掙扎,也迎不來4.5億的人口。勞動者按勞取酬,調動了生產積極性。好的商品使得內貿、外貿均繁榮!貨幣流通,貨物精湛、渠道自由,百姓創造並嚮往更好的生活,家有餘糧可養丁,家有餘錢幸福長!這人口可不就增長起來了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