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口罩能出口!亞馬遜賣家售賣防疫產品需要攻克的“三座大山”

短短几天,全球疫情地圖被加速點亮。美國累計病例破百,意大利累計超2000,韓國累計確診人數達4812個……

海外疫情不斷蔓延的同時,對口罩、額溫槍、防護服等防疫產品的需求也愈發緊俏。口罩需求量激增13769%,“身價”水漲船高,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蛋糕,中國賣家如何尋獲“疫”線商機?亞馬遜賣家售賣防疫物資需具備哪些資質?

口罩能出口!海外防疫產品需求緊俏

海外防疫產品告急,市場需求不斷飆升:美國出現了2億7千萬個口罩缺口;意大利11城被封,從南到北出現了一“罩”難求的現象;歐美地區的口罩單價更是一度漲至10歐元、25美元!

口罩能出口!亞馬遜賣家售賣防疫產品需要攻克的“三座大山”

阿里巴巴國際站行業大腦數據

根據阿里巴巴國際站行業大腦數據顯示,近30天,全球買家對口罩、消毒洗手液、測溫儀等防疫產品的需求不斷上漲,全球買家購買意願大幅提升。其中,醫用口罩的需求增長高達13769%,消毒洗手液需求增長7360%,測溫儀市場增速達到4306%。

與日俱增的海外確診人數,使中國賣家開始意識到海外市場的“疫”線商機,逐漸將目光瞄準了防疫產品。可關鍵時刻,一則關於“海關防疫產品禁止出口規定”的失實截圖卻封禁了賣家佈局全球市場的腳步。

口罩能出口!亞馬遜賣家售賣防疫產品需要攻克的“三座大山”

源自網絡

對此,深圳合眾商務諮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劍坦言稱:“截至目前,綜合海關總署、報關行、海外市場動態及賣家的反饋來看,相關機構並未明確出臺相關禁止口罩、測溫儀、防護服、護目鏡等防疫產品的出口規定。建議中國賣家及時關注國內外防疫物資出口資質認證和監管要求,避免造成產品被扣押和退回的風險。”

出口防疫產品需具備哪些資質?

以中國亞馬遜賣家為例,張劍表示出口防疫產品分別需要符合貨源發貨地中國政府的二類醫療備案憑證、跨境電商平臺監管要求以及目的國政府的監管要求。單就發貨地來看,提供防疫產品的供應商需要擁有從事醫療器械流通、具備辦理國內二類醫療器械經驗許可憑證;而跨境電商平臺監管和目的國政府監管,視不同國家和地區有所差異。

口罩能出口!亞馬遜賣家售賣防疫產品需要攻克的“三座大山”

綜合疫情影響較為嚴重和賣家佈局跨境的熱門市場,張劍以日本、美國和歐洲為例做了如下闡述:

一、日本市場

1、供應商資質:需要具備二類醫療器械經驗許可憑證;

2、出口情況說明:日本對醫療器械類產品的要求較高,通常此類產品由日本國內具備醫療進口資質的進口商進行採購;中國賣家出口日本市場的門檻高,產品需要醫療番號/認證/登記許可證,且還需要入日本的醫療倉清關,情況特殊複雜,建議賣家謹慎考慮。

二、美國市場

美國對口罩的界定分為醫用口罩和普通防護口罩。以口罩產品外觀和功能的直觀判斷來看,醫用口罩通常代指具有呼吸過濾閥,適用於醫務人員和相關工作人員的基本防護;能夠阻止血液、體液和飛濺物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的防護;防護等級高,如N95口罩、K90口罩。普通防護口罩一般指的是能夠覆蓋使用者的口、鼻及下頜,用於普通醫療環境中佩戴、阻隔口腔和鼻腔或噴出汙染物的一次性使用口罩。

口罩能出口!亞馬遜賣家售賣防疫產品需要攻克的“三座大山”

美國醫藥一類FDA證書

1、醫用口罩出口資質:涉及到醫用口罩和護目鏡、額溫槍、防護服等醫療物資,就需要有相關產品的FDA認證(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亞馬遜相關產品類目的分類審核,才能上架銷售和解決物流清關問題;這其中,一個FDA認證可以掛靠多個產品,如一個FDA認證可以滿足賣家同時售賣醫用口罩、額溫槍、防護服;FDA認證需要每年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繳納一定金額的註冊費、年費,收費為5000美元左右;申請FDA認證後,每年需要做一次續期和續費,每年的續費成本也是5000美金左右。

2、普通防護口罩出口資質:目前,普通口罩不需要FDA認證,只需要有口罩類目的分類審核就可以銷售;同時,普通防護口罩的出口需要藉助物流商渠道進行FDA申報,具體收費模式和標準視不同物流商的收費而有所差異;需要注意的是,賣家出售普通防護口罩時,產品包裝、圖片、功能必須不涉及醫藥、醫療的等相關字眼。

三、歐洲市場

歐洲市場對口罩並沒有關於醫用口罩和普通防護口罩的詳細界定。如果賣家想要在歐洲銷售口罩、護目鏡、額溫槍等醫療器械防疫產品,產品需要具備CE認證,同時在亞馬遜取得相關產品類目的分類審核後就可以上架銷售。此外,拿到CE認證的賣家提供認證證書也有助於物流貨物的清關。

口罩能出口!亞馬遜賣家售賣防疫產品需要攻克的“三座大山”

歐洲兩家CE認證

與美國FDA認證不同的是,拿到CE認證證書,一般證書的有效期是5年左右,一般費用是10000-15000元人民幣;單個產品需要申請單個CE認證,比如,賣家不能使用一個CE認證同時出售口罩和額溫槍。

疫情當前,獨佔“世界工廠”和製造優勢的中國跨境賣家,如何另闢蹊徑迎來新契機?又有何辦法能夠化危為機積極自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