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崇祯明知道明朝气数一尽,为何不南下?

在下紫薇


明朝的"两京"一直是非常特别的地方。北京作为首都,南京作为备用都城,从准备上来说,崇祯是可以南下南京继续备战的。但此时的崇祯已经内忧外困,南下机会已经错失。笔者认为有几个原因。



一、民族气节和道德祖训的制约

党争内耗是明朝后期非常严重的政治问题,并且已经延伸到民族大义和国家危亡的主题上。崇祯能作为君王,自有一定过人之处,自松锦大战后,清军攻势减缓,南方闯王还在积极北上,在地理上看,北京已经处于南北夹击之下。迁都成为最大也最有利的选择。此时东林党开始从中"搅局",发出口头大论。翰林学士李明睿密柬建议迁都南京,保存大明血脉。崇祯碍于祖训反复犹豫,又召开廷仪,当值守铺陈演极力反对,任由李明睿如何劝说也不以为然。同时群臣也坚决反对,认为留守理应保护江山宗庙社稷。这其实是拖延之法明后期,大量官员已经做好了反叛的准备,只要闯王或者清军入京,就立即迎新主子,可以说崇祯的大明内部已经腐烂不堪。在"天子守国门"般的强烈民族气节和大量固化的道德仁义下,再加上群臣反对,同时崇祯也没有发挥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去单独做决定,最终南下迁都之事错过。1644年2月底,李自成攻破太原,北京危在旦夕!


二、崇祯丧失朝廷内部支持,人心已散

团结就是力量,放在古代这句话一样成立。强大而团结的中央政府是一个王朝统治的根本。但1644年的崇祯已经没有了这个基础。在迁都问题上,左督御史李邦华提出一个颇为令崇祯吃惊的建议:崇祯皇帝继续留在北京抗敌,太子朱慈烺南下去南京。可以说这是一条毒计。因为谁都知道,北京迟早要被攻破,明摆着崇祯必死。这也说明,这些议事的大臣已经对崇祯在心里就不打算支持,难道这些大臣就不明白满口道德绑架是无济于事的吗?他们明白,而且非常明白。最后这件事也不了了之,崇祯不愿意留守,大臣们见状,就主张整个朝廷留守北京,实在全为各自利益所为。崇祯代表的明朝的利益,已经不再是群臣考虑的重点。


三、南北夹击,崇祯南下线路并不好走

要迁都,自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运送,但是此时北京周围并不和平。北边清军还在进攻关宁锦防线,强大的关宁锦防线一时无法被攻破,自然相对稳定,但南方的李自成已经呈现势如破竹之势。1644年3月初,大同府陷落,北京门户大开。明军南方的主力损失惨重,已经没有招架之力。加上南方的饥荒、流民、灾害频发,实际上崇祯南下路线,沿途所到之处都有可能遇见李自成的势力,而且明军沿途是否还有能力保护崇祯,也是未知数。群臣甚至可能在沿途拥立太子继位也不是没有可能。对于崇祯而言,出了北京未必就好走。最终北京城破,崇祯自缢。


总得而言,崇祯的所作所为,已经是尽自己能力了的,奈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号,崇祯一样不占,南下迁都之事,也在三次议论中最后没有结果,只能无奈继续驻守北京,煤山自缢。


静听竹林风


崇祯完全可以效仿赵构,把明势力南下,凭借长江天险防御,南方多水路,北方人不习水战,先存半壁江山,以后再图反攻,为啥崇祯帝不选择南下,而是走向煤山自杀呢?应该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一、朱家皇帝的性格使然,明王朝是一个比较硬气的王朝,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都城被攻破,做皇帝的要与都城共存亡,未免羞辱,还是自杀吧。其实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明王朝还很有实力,左玉良还手握八十万大军,若是崇祯南下,南明王朝不会群龙无首,用长江天险,可保半壁江山,也许崇祯帝也想到了,只是不想苟活。

二、心灰意冷,哀莫大于心死,国内到处农民起义,边关满清入境,再加上天灾,连年干旱,好多地方颗粒无收,大明满目疮痍,崇祯帝想起自己登基以来励精图治,无时无刻不为社稷出力,比他之前的皇帝努力多了,为啥大明还要毁于我之手,崇祯实在想不通。其实,末代皇帝是最难干的,你越想励精图治,亡的越快,就如同病入膏肓的人,经不起折腾了。

三、已无可用可信任之人,崇祯手下猛将不少,如袁崇焕、孙传庭、贺人龙等,但崇祯帝疑心重,猜忌手下,弄的是死的死,降的降,到头来人才不敢靠近崇祯,因为跟着崇祯帝随时会脑袋搬家,从北京城破,无人勤王就看看出来了。

总的来说,崇祯帝选择自杀而不选择南下,有其性格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原因,只能说崇祯帝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饕餮中国


公元1644年,即崇祯十七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占紫禁城,明崇祯皇帝煤山自缢以殉国,好多人都有如此疑问,明朝在南方的明明还有百万之众,即使在明朝开国之都――南京,尚有备用朝纲机构,崇祯这个好面的皇帝为什么不南下呢?即使和南宋一样,最起码能分庭抗拒,平分天下!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而且第一次提出南迁南京的是崇祯帝自己,崇祯十五年底,关外清军在取得松山战役的胜利后,连续深入作战,攻陷真定、河间、海州等地,至第二年春,清军北回,无论是金银珠宝、劳力牲畜,可谓是满载而归。这个节骨眼上,内部李自成围困开封,三路明大军居然没有解围,反遭大败,崇祯帝傻眼了,连夜召会商议南迁事宜,这其中就包括首辅周廷儒。



不料消息走漏,崇祯的哥嫂懿安皇后张嫣力劝崇祯坐镇京师,再加上清军北回,孙传庭和左良玉的军事力量,局势稍微缓和,这南迁的事宜也就被搁置一边。但时至十月,即崇祯十六年,孙传庭战死潼关,陕西沦陷,孙传庭这一死要了大明的老命,左良玉将在外,崇祯已经使唤不动,东北吴三桂又不能轻易撤回,还指着他在东北阻挡抗击清军呢,这一次又把崇祯逼到南迁的份上了,可是朱由检这个皇帝很好面子,自己不提,说“朕愿督师,以决一战。”可是东林党那些家伙们心知肚明,你皇帝假装不愿南迁,我们也不给你台阶下,他们也是害怕南迁以后重演土木堡英宗事件。崇祯眼看这手底下东林党大臣玩尽权谋手段,南迁又被搁置。 崇祯十七年二月,左中允李明睿朝堂公然提议,建议南迁南京,留下内阁臣辅助太子留守京师,崇祯内心暗自欣喜,内阁首辅陈演又反对,此事不成,左都御史李邦华提议“皇上不南迁,宜令太子诸王居旧都,”事中时光哼竟又站起来反对,气的崇祯一顿大骂“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也”。



最后一次商讨,崇祯以“国君死社稷”胁迫众臣坚守北京,众臣却又支持太子南迁,崇祯恨的咬牙,决议死守京师。

从此,南迁再无可能。以至于后来还有两次南迁事宜,均以流产,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崇祯死要面子,如果坚持南迁,也会没有问题,尚有翻盘机会。怪只怪君臣已二心,哪有的一致对外?!更何谈逆转?!真是应“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罢!


兰陵郡主


崇祯是有南迁的打算,没有成行其原因有二:

  • 1.群臣为了私利阻挠;

  • 2.崇祯性格原因造成。

一、酝酿南迁

崇祯早有南迁的打算。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清军由墙子岭入关,短短数月破蓟州、真定、河间、临清等多地,大肆掳掠,所至残破。其声势震动京师。当时崇祯命周延儒督师御敌,临行前也他秘密商议南迁的事情。这是最早见于文献的南迁之议。由于天启懿安皇后反对,崇祯放弃了这个想法。

崇祯十七年初,在李自成进军京师前夕,形势已经很危急了,此时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少詹事项煜,以及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巩永固等人,有的主张明崇祯“南迁”,有的主张崇祯留守北京,让太子朱慈烺先行。

李邦华主张,皇帝留守,太子南下。他建议崇祯,效仿仁宗驻守北京,宣宗朱瞻基在南京监国的做法。崇祯心动了,将这个主张拿出来和群臣商议,没想到的是,遭到了给事中光时亨等多数大臣的反对,光时亨认为,太子去南京监国,我们这些大臣怎么办?很多大臣附和光时亨的反对意见,崇祯见群臣反对,无奈地说,我不是亡国之君,你们却是亡国之臣。说完,便拂袖而走。可见崇祯对光时亨等阻挠南迁的诸臣十分不满。

李明睿则主张明全部南迁,他在一次被崇祯召见时说:“现在形势危急,陛下要做长远打算,只有南迁可以缓解目前的危局,剿灭乱贼可以从长计议。”

三月初四, 驸马巩永固建议崇祯赶紧南迁,此时如果走,崇祯还是有机会的,然而崇祯依然下不了决心,加上群臣阻扰, 崇祯坐失了南迁的最后机会。

二、南迁为什么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呢?

就崇祯帝本人来说原因有二:

1.无胆无识。 崇祯从心里来说是想南迁的, 却又怕承担一个逃跑的皇帝的名声,在二者之间, 摇摆不定。当断不断, 此乃无胆识之表现。

上意非不欲南, 自惭播越, 而遗恨于后世, 将俟举朝固请而后许。——《绥寇纪略》

崇祯曾多次言称“文臣个个可杀”,可见崇祯对这帮大臣恨入骨髓。明朝后期,无论社会风气还是官场风气,都已经败坏,崇祯时期发展到顶峰。大臣们除了口头上大讲特讲仁义道德外,提不出任何有操作性的策略应对当前形势,他们只会趋炎附势,贪婪无度,丝毫没有气节可言,只等着跪舔新的主人,这个主人开始是李自成,后来变成了建奴。崇祯期冀他们为国分忧、事君以忠,异口同声的支持他南迁,无异于缘木求鱼。

2.为帝王心态所误。2月23至28日,李明睿等奏请太子监国南京,而反对者光时亨说的一句话正中崇祯心病:

“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崇祯内心并不愿做历史上唐玄宗、更不想太子做唐肃宗。这是很典型的帝王心态。因此,仅就南迁而论,崇祯对大明亡国是负有主要责任的。


闵不克


这和崇祯的性格密切相关,他猜忌的同时却又相当爱面子。每当事情不利于他本身的时候,崇祯都会甩锅给下属。这种不厚道的作风,自然没有好结果。

想要议和后的甩锅

皇太极即位后,屡次向明朝示意,想要言和。而明朝此时也需要休民整军,此时允许言和是恰当的。

但是,此时国内上下,言论汹汹。谁要敢谈议和两字,便被引以为耻,几乎等同于卖国大罪。这种舆论,甚至劫持了皇帝和百官,无人敢在这上面发声。

此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崇祯皇帝是想议和的。本来崇祯已经暗中安排,让陈新甲负责此事,朝中百官对此并不知情。而且,崇祯反复告诫陈新甲,议和之事要保持绝对机密。

后来,从边关发来的议和密件,被陈新甲放在书桌上。而家中仆人以为是塘报,传抄给了百官。于是舆论大哗,崇祯皇帝也十分恼怒。不久,崇祯下旨严厉批评陈新甲,并让他上折辩解。

崇祯的言下之意,便是让陈新甲独自承担这件事。谁知陈新甲不仅不认罪,反而自居其功(亦有人说陈新甲爆出已得崇祯允许)。这一下子惹恼了崇祯,最终为了自己的名声,陈新甲被斩于市。

有了陈新甲这个例子在前,以后谁也不敢再给崇祯提议和的事情了。当初朱棣提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自然也没人敢建议崇祯南迁到南京。到时崇祯万一“旧病复发”,再来一个甩锅,掉脑袋的便是提南迁的那个人。

崇祯的性格缺陷,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能力不足、猜忌、死要面子、爱甩锅,这些都是致命的缺点,却又同时集中在崇祯身上,最后的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太子没有被预先安排撤到南京

等到眼看城破的时候,已经十分迫切地需要以防万一了。虽然崇祯内心非常想迁都南京,可爱面子的他又说不出口。而因为有陈新甲的前车之鉴,百官们又不敢提这个建议。

两厢折中一下,有人建议崇祯可以把三个儿子先送出去,让太子先到南京坐镇。因为南京是明朝的陪都,那里也有一套完整的“六部”,可以立马高效地运作起来。但因为百官只是让自己儿子,而不是自己逃亡南京,崇祯直接拒绝。

“我当了十几年皇帝都无法收拾局面,他们十几岁的孩子又能济什么事!”

崇祯性格中偏激的成分,最终葬送了几个儿子的性命。此时,又有大臣拿出唐玄宗、唐肃宗的例子来说事。因为当年还是太子的李亨,和唐玄宗分开后,擅自称帝,是为唐肃宗。这个例子一旦被拿出来,再也没有大臣敢说让太子去南京了。

最终,崇祯的三个孩子在城破之日,就连皇亲国戚都不收留。崇祯的太子,有人说被李自成杀死,有人说被清军杀死,有人说被南明政权杀死。假如崇祯泉下有知,是否为自己当初的决定后悔呢?

所以,崇祯虽然知道大明已经不支,内心也十分渴望去南京。可爱面子的他总想让大臣提出来,自己再半推半就的答应。可是有陈新甲的例子在前,担心崇祯再次甩锅的大臣们,却是再也不肯提这个话头了。

明朝的灭亡,固然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但和崇祯这种扭曲的性格,亦有很大关系。


历史钩沉


崇祯皇帝是想过南下的,并且和自己的心腹商量过几次,但是每一次都因遭到朝廷各派力量的反对而作罢。

第一次、崇祯与周延儒密谋

▲崇祯皇帝

崇祯十六年的时候,周延儒走马上任进入内阁,被崇祯皇帝引以为心腹重臣。

当时张献忠在西南,李自成在中原,清兵在东北的战争越来越顺利,而明军却疲于应付。

此时大明朝廷岌岌可危,崇祯帝内心动了南迁的想法,于是和周延儒密谋南迁的事情。结果这个事情却不慎走漏了风声,被天启皇后懿安得知,懿安极力反对,于是这件事情作罢。

第二次、左都御史上奏被驳回

贼至彰德,赵王常㳛降。丁亥,诏天下勤王。命廷臣上战守事宜。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皆不许。

▲《明史·本纪第二十四》

崇祯十七年,农民起义越打越多,明军越战越败,崇祯皇帝下令廷臣商议战守的问题,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瑞上奏请求朝廷南迁,并且请太子抚军江南。

这个上奏非常招忌讳,原因在请太子抚军江南。崇祯帝猜忌多疑,朝廷的政治格局非常微妙,皇帝和大臣不一条心。崇祯忌讳太子抚军江南以后,朝廷再南迁,朝臣可能拥戴太子继位而废掉自己的皇位。

另外,左都御史和右庶子官位太低,这个奏折如果得不到内阁和众大臣的支持,不可能实施的,还要给自己留下一个胆小怕事违背祖训的口实,所以,崇祯皇帝直接给否决了。

第三次、李建泰上书被驳回

▲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三月,明朝灭亡前夕,李自成大军已经攻破大同,正向北京城进发,李建泰再次上奏请求南迁。

三月庚寅,贼至大同,总兵官姜瑰降贼,代王传齐遇害,巡抚都御史卫景瑗被执,自缢死。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

▲《明史·本纪第二十四》

这个时候朝廷南迁其实已经没有可行性了。李自成大军移动迅速,而长期与农民军作战的将领都已经相继去世,朝廷南迁不是一群人跑路到江南那么简单的问题,而是一整套行政机构都需要迁移的问题,并且还涉及到原来已经调往北京的勤王军队的回防问题。

这么庞大的队伍放弃北京城南迁,江南形势同样不稳定,后方又没有相应的军事阻击做保证,全国的勤王军队已经向北京集结,如果贸然南迁,可能李自成没打过来,勤王军队先哗变了。

就算勤王军队不哗变,在乱世迁都这么重大的政治事件的影响下,估计也很难集结力量阻击李自成的追兵。

所以,崇祯皇帝无奈之下说:“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

总结一下,崇祯不是不想南迁,而是在能迁都的时候由于遭到各种反对没成功。都希望迁都的时候,农民军和清兵已经不给他机会了。


风陵流度


并非崇祯皇帝不想南下,原本他以秘密安排好经天津从水路至南京,车船均已备妥,就等有人奏本请他南下,他好顺水推舟走人。

但是,没料到他的臣子们抛弃了他,竟然无人上奏,请他南下,而是以左都御史李邦华为代表提议:“圣上留守,太子南迁。”做好两手准备,提出了这么个烂主意,这下崇祯帝可欲哭无泪了,做皇帝也是身不由己啊!

与其他王朝相比,明朝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它有两个首都。太祖朱元璋最早建都在南京,当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将自己的侄子朱玉炆赶下台之后,自己成为了明朝第三任皇帝,正式迁都北京,但是他却保留了南京作为留都。

客观的来说,崇祯帝自继位以来,始终兢兢业业,没有一丝懈怠,政治气象也有所好转,但是也无法扭转大明气数已尽的时局。

那么为什么崇祯帝当时没有南迁呢?历史上迁都的王朝有好几个,比如北宋受到金的侵略,向南迁到了杭州,建立了南宋,又持续了100多年,直到被元灭国,南宋比金存在的时间还要长,可以说,金与宋靠到最后的还是宋赢了。

其实崇祯早就有南下的准备了,但是苦于朝堂上无人进言,这着实让他没有办法。

结果,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一大顺军攻陷守武关,京城北面的昌平发生了叛乱,北京城紧急戒严

三月初五,河间失守

初七,大同失守

初八,宣府失守

十二日,昌平失守

十三日,居庸关沦陷……明军在北京外围已毫无招架之力。

三月十七日的朝会上,崇祯朱由俭含恨提笔写下:

“诸臣误朕至此!”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

“文武官个个可杀,百姓不可杀。”

是日,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朱由检插翅难飞……


生活学习


崇祯晚年,大明江山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北方大片区域旱疫交加,百姓流离失所。李自成,张献忠已成气候,攻城略地,直逼京师。关外辽东损兵折将,失地千里,战事急转直下。户部存银告罄,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竟然到了发动官员捐款弥补的地步。时局艰难维持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粮仓空了,保卫京师军队欠饷快一年了。明眼人已经看出来“北方不可守”。

遍观全国,当时南方半壁江山依然稳固,一来南方各省未受旱疫影响,也没怎么受起义军波及,社会稳定,生活富足。更重要一点,明朝实行两京制,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在南京是留有一套高配行政班子的,迁过去直接运转即可。况且历史上已有东晋,南宋南渡的先例,迁过去在文化舆论层面上也站得住脚。

“趋吉避凶”,人之常情,况且为江山社稷计。令人疑惑的是,直到崇祯煤山上吊的那一刻,依然没有南行,这是为何?

笔者认为,前后有以下原因

1.误判形式,迁延时日

崇祯十七年正月,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式,崇祯帝内召几名大臣入德正殿议事,当皇上问到时局应对策略时,翰林学士李明睿直言不讳的说:“只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崇祯未明确呵斥,只是就细节问题相互做一探讨。当然核心问题在于护驾亲兵如何招募,饷银谁出,崇祯想让户部出,李明睿建议大内出,计量许久,未有结果,又由于当时李自成还没攻下山西,南下山东诸地依然被朝廷控制,国内局势还不至于十分危急,此事暂且作罢。一拖将近一个月。

2.利益集团阻碍,崇祯优柔寡断

崇祯十七年二月下旬,局势已经开始明显恶化,崇祯召集诸大臣上殿正式商议南迁之事,一开始朝堂上鸦雀无声,大家都怕说错话而引来灭顶之灾。在崇祯的一再追问下,诸大臣很快又分成两派,力主南迁的南方系官员;反对南迁的北方系官员。因为京师地处北方,北方官员居多,又为自身资产利害计,反对的官员占多数。崇祯也莫衷一是,无奈退朝。南迁之事又一次作罢。而这,是客观上允许南迁的最后一次机会。因为利益集团倾扎,因为皇帝优柔寡断,最后一次错过了。

3.形式发展太快,错失机会

时间到了三月间,李自成横扫山西,攻陷了太原,崇祯召集各部院群臣议事。讨论的核心依旧是围绕南迁展开,但此时南迁已不具备条件,南下的漕运水路已经被起义军分兵占领,完全走不通了,只有天津地方官员建议的海路一途尚可,但无奈建议不能上达天听。突围无望,崇祯开始调兵遣将死守京师。南迁之事遂无人再提。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崇祯于煤山自亡于社稷!时年33岁,庙号:思宗!!!





追阳忆雪


李自成一伙攻入北京后很快腐化堕落,丧失民心,满清只有十几万八旗军,他们进入山海关后,由于南明没有一个让各方都能接受的君主,造成南明政权看似强大,实则虚弱无比,八旗兵攻来后,他们要么望风而逃,要么望风归降。大家都感慨,如果崇祯南渡,整合全国势力,不是没有可能翻盘。

但是崇祯为什么没有南渡呢?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天子守国门的祖制,再就是崇祯的性格缺陷。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就定下了天子守国门的祖制,明朝的士大夫又是死守祖制的糊涂虫,宁愿亡国也不愿违背祖制。

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又刻薄寡恩,缺乏帝王的决断能力,他曾经想过南渡,但他又不敢自己提出来,就暗示一个大臣在朝会上提议,可这个大臣提后遭到众臣的反对,这种关键时刻,他不但没有出面保那个大臣,还为了平息众怒把别人给杀了。从此再也没人敢提了,他也不好再提了。这样多次南渡的机会就这样白白错过了。





沧海一粟7528


崇祯帝有过迁都的打算,毕竟大明实行二京制,在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内阁六部一应俱全,并且江南有数十万军队,但看似可行计划却最终未能成行。

闯军东征,迁都是一个选择

1627年,李自成进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休整七天,即开始东征向北京挺进。

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崇祯帝未免不安。这时左中允李明睿在一次朝会后向崇祯帝献计,建议迁都南京,李明睿的建议和崇祯不谋而和,崇祯很高兴。

随着李自成大军占山西,逼进北京,二月初八,李明睿又上疏迁都事宜,崇祯帝让朝臣讨论,期望有心仪的答复。

迁都搁浅,原因如下

  • 第一,群臣反对

迁都一经抛出,便是一片反对声,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更是公开指出迁都是"邪说",提出"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其实,群臣反对应在意料之中。

在当时,无论议和和迁都,都意味着投降或逃跑,抛弃祖宗产业,黎民百姓,这会让人背负道义的十字架,自视清高的文官们当然不会冒然谈迁都了。

之前,崇祯有和后金议和打算,结果兵部尚书陈新甲提出后,群臣反对,崇祯不敢担当而杀了陈新甲做替罪羊,所以,再提到迁都,群臣怕重蹈覆辙,所以纷纷站队表达意愿。

明朝大臣的家产全在北京,如要迁都,势必抛弃不动产,另外贪腐的财物也会在搬迁中露馅,所以,他们宁死不迁。

  • 第二,崇祯个人因素

迁都会被冠以逃跑主义,抛弃祖业和百姓,崇祯帝也不想背这个锅。

崇祯帝的刚愎和盲目自信:北京经过多次保卫战,都安然无恙,打退过蒙古瓦剌的也先,也打退过皇太极,并且李自成在攻打山西宁武遭到重创,得势后恼羞成怒屠城,在攻打开封时三次都未攻下,所以崇祯还是满怀信心的。

但是,历史的天平选择了李自成,闯军在三月十七开始攻城,三月十九守军便开城投降,崇祯没想到,李自成更没想到,历史就在没想到中成了现实。

崇祯放弃了最后一个选择——迁都,最终无奈选择自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