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解码传统道艺系列: 虚与实—— 武备之剑与道艺之剑

以科学的口吻分解与道相通甚至不可说、说则破的学问,也许是不能精准的。可是不给出求索者一条坚实清晰的台阶,他再是渴望那飘渺美好的道境,再是遥遥相望有所感应,也是无法去接近的

在瘴气遍布的山林中求学,也许有很多人都会迷失在平地,有多少敏感的人,站在迷途之中在胡乱的指引呢?这多像是从诗书画境里直接摄取经验的文人,搬弄着那些规律与发现,而那朴实的老农,明明可以一指正路,却因为他仅仅是一个做不出诗句的老农,让你忘记他本就生在山里呢?

拨开迷雾见山路,已经是很难的了。所以必须贴近那些不够美的人与话,贴近他们的表达。而理论性内容,也就仅仅变成了“某论”一笔带过。这些论调,是必须要清晰的,虽然它们人为地破坏了禅与道的美好。

“意气”的内容,可以去解码那一些包绕、渗透在武技之内,却与天下万事可以通融的“道”的内容。如此,那些本就是以养生、求道而从学的人,也许限于教师的水平无法达到想要的境界,但至少对于武术、武道自身,乃至琴棋书画的感应,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他们的帮助不保证,但对于武术本身的介绍,我们没有对不起历代祖师。

气,是包绕在剑外的,情,是可以左右剑的形式的,但我们真得不能因为那性情里的感受,以一种大言不惭的正本清源,去玩弄清清白白的剑啊。是非不以辨为解脱,这些解说,才是真正的多此一举了。所以,进入课程的,还是以单纯的武备之剑直接来的好。切记武备是保命用的,甚至说是两者抵触到无法用其他方式化解的最后一道防线。它可以用“道”来指引,也可以循摸出“道”的迹象,但它的求寻,必须是自然而然的,它不同于技的追究那么的清晰可辨。所以,教程也仅仅是《武备之剑》,再往上是《道艺之剑》,但始终达不到《舍剑之道》的境界。

《剑》,即是这些具体的本领与方法。

自然而来,即是悠然而得,悠然而得的时候,就会发现处处是道,处处是生机,而《剑》为形而下者,是为器,器可描说,而《道》不成,因为道气充斥天地,连通内心,满目皆是,一粒沙中藏有世界——你无法说尽,也无法概括,所以道不可说,道不可名,仅能意会,感应表达。

有这个特点,因为道不单单是规律,规律还是法,是法则有形,有形则为剑器。道无形无相,有规律而常变化,凡夫是拿不准分寸的。而生活中需要的,恰恰是分寸。分寸即为度,而度则又是法。

与法度而论,《武备之剑》与《道艺之剑》,也足够表达了。而这是实实在在,可以直面检验的。

自然而得,即是自然地接近了这度。所以君子天生有喜好,这个喜好,是美感的喜好,古人好玉,古人好龙,皆出于此。这个龙,便是道的一个器质具象的化身,落于玉上,便有了雕琢,表现,是为法。

书法,武术,也是一样。这跟禅宗境界也是一样的,所谓万物皆有佛性,万物皆是佛的化身,万物皆是一体,达摩面壁九载,把自己与山体连在一处,自己也就通了天地。连通为物,即是道气。达摩西来,不善言辞,论道落字,皆有法度。是佛陀灭度而以戒为师。

生活之道,当有法度。继而有了规矩方圆以为人用。落到细处,不是粗浅,而是进步。求道通天,更当不舍有形之剑。而法度深在精微,继而精微求进,是更接近。但这个精微的度呢?又是可供生活所用,即是。

如此,我们不能盯着剑的影子去琢磨超出生活太远的事,我们还当盯住剑的本身,生活中的那些部分。正如武备之剑,在生命紧要关头用的那些。生死当前,瞬间的空虚,比我们无限思索,无限放空的混沌之虚要真切的多。这是借武入道至关原因。舍此,接不需要借助武艺。心意把所谓拳禅合一,忘我用拳还在道艺之中,那一刹那的空虚,才是禅境啊。

这在本人文学作品《禅武正宗》中有具体交流,说是具体,其实也是假定在“相遇”之中,罗列了“相遇”的种种,如此才就文字上,守住了“法度”,而“相遇”之外,同样有道。

《禅武正宗》依然是一种表现,而不是再现,是表现者,便有刻意,有刻意时,则背离了道。若要再现,则必须是自然寄情的感同身受,这是一切艺术作品所追求的,也是习武中练得万法之后的无心无意,自在而不逾规背道的真武之武。这个自在,是最好的法度了。

所以,我也很难在讲课中,在笔记中,在小说中让大家尽完善真切的感受,我也仅仅是尽其量去以自在的状态,去渴望可以让道的影子显出一个尽量贴近法度的形来。这是做艺术品的过程。在我的小说《六合拳宗》附带教学指导去尽善展示的时候,虽然他可以帮助一些人,但实则是偏离了文学艺术的追求,它就不那么纯粹了。

而求道亦然,法都不通,又谈何从法中得道呢。求道首先是要分清清浊的吧?所以以艺入道而道高者,必然是精通此艺,为师为痴,如此才能洞明而忘我。所以求高境界有二,一种是舍弃了追索,精研道艺,从法度中求感应。一种舍弃了所有,由赤子之心入艺,从感应中得法度。法度恰到好处时,则是道的反映。

以道论道,就是这么含糊。而只有以艺论道,以法论艺,以器论艺,才是清晰可为,也为真得的。此处,器即为器,此器不是彼器,清晰坚固,也就是教程中这般生硬的形式了。这是可以把握的,可以逐步上升,不断接近的。道为用时,即为巧夺天工,正反皆可。所以古人讲究混元中和,清浊变化。此中铁律,正如佛陀所说,金刚一般坚固不坏。

而由赤子之心,借感应以通道而得法度者以为用者,则充满变数,有所显现者,则被赞为天赋,神意无限远,天赋靠不住,都是不可以落入文字教材的。就像古代的圣人经书,多为弟子记录夫子真言,撞上哪句是哪句,是撞上的则有片面,解说片面则无穷尽。此为魔,当克制。克制则当用剑,而不是用气。所以护法菩萨手执书剑。

道通魔境,是为禁区,吞噬精气,窃不敢碰。也就不敢以虚论虚,以道传道,而道艺之美,却又令人赞叹,这一部分如何让学员感受呢?不惭自荐,我对度与情的把握,在写《六合大拳师》的时候,刚刚好。所以由书情生向往而来的学员,先已经把《舍剑之道》感受着了,那里边的求索法度,当是从学时的态度。而我天赋有限,经过努力,最多也只能为师为指引,而难能得道了。

古人说,笔能通天,所谓通天,是可以制造幻境,再回忆时,你有听到恍惚之中似有诵经声吗?是道是魔?要敬天地,养正气啊。

——铁萼奇兰国技武术论文精要

已出版国术实体小说三部曲:第一部《六合拳宗》;第二部《帝国镖路》;第三部《真武百年》(即将出版)

解码传统道艺系列:   虚与实—— 武备之剑与道艺之剑

铁萼奇兰(孙龙庆),自幼习武,项城张府武师传人,得心意、形意、太极、八卦诸拳真义,祖上为镖行世家,幼时耳濡目染,过往武林和拳师记忆深入骨髓。成年后遂追随祖辈踪迹游历,精诚求真,拳艺有成。有诸内而行诸外,乃援笔著作,以国术武技、商帮武行、民间武备体系为本,述拳真实深刻,鞭辟入里;写人风骨凛然,如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