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道医之养神气

养神气
道医之养神气

道医之养神气​ 在《庄子,刻意》中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故日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道教多认为在天地之间最灵者为人,而能养人之形者,唯气与神。神者,妙万物而为言;气者,借冲虚以为用。至人之言,莫先乎气;至人之用,莫妙乎神。至人用于无用,为于无为,事于无事。知神气可以留形,故守虚无以养神气;知杳冥可以致信,故人杳冥而观至精。

古代仙家有不少都对神气有所涉及,认为神气或气是养生健体的根本,有时神与气两者又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如《吕祖后八品真经》中说:“凡欲养神,必先养气。若欲养气,必在忘言。若能忘言,不若绝虑。既能绝虑,转智于心。心者道之用,主宰一身,莫大乎此。炼心之用,视听不知,喜怒不起,忘情绝念,了悟身心,视我无我,听我无我,离诸境界,名人妙门”。我们从这一连串的内容中可以看出,神、气、心相互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与否,就体现出身体健康的程度与否,并认为神气旺盛就说明有神明的存在,神气不旺盛则说明神明行将离去。神明的离失自然是人违背了 神明存在的一些要件,如在《老子指归》中说:“夫神明之在人也,得其所则不可去,失其所则不可存,威力所不能制,而智惠所不能然。苟能摄之,富贵无患,常在上位,久而益安。是以,人始生也,骨弱筋柔,血气流行,心意专一,神气和平。面有荣华,身体润光,动作和悦,百节坚精。时日生息,旬月聪明。何则?神居之也。及其老也,骨枯筋急,发白肌赢,食饮无味,听视不聪。气力日消,动作日衰,思虑迷惑,取舍相违。及其死也,形槁容枯,舌缩体伸。何则?神去之也。草木之始生也,枝条润泽,华叶青青,丰茂畅美,柔弱以和。何则?用气存也。其衰也。华叶黄悴,物色焦殃。及其死也,根茎枯槁,枝条坚刚。何则?阳气去之也。”其又说:“故,神明所居,危者可安,死者可活也;神明所去,宁者可危,而壮者可煞也。阳气之所居,木可卷而草可结也;阳气之所去,气可凝而冰可折也。故神明、阳气,生物之根也:而柔弱,物之药也。柔弱和顺,长生之具而神明、阳气之所托也。万物随阳以和弱也。故坚强实满,死之形象也;柔弱滑润,生之区宅也。”

在《胎息经注》中说:“神与气在母腹中本是一体之物,及生下为外境爱欲所牵,未尝一息暂归于本。人知此道,常泯绝情念,勿使神之出人去来,能不忘,久而习之,神自住矣。”神与气本来是一体,多由于外物所惑,使神气离散,甚至使神气都难归本。 就如《灵源大道歌)中所云:”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如果神驰于外,人想健康就困难了,这是因为神与气是长生的必要条件。这个条件就如同吃饭需要饭一样,离开饭自然难以获取人体所需要的滋养。如果把“神气”看成两种物质时,气为神之母,神为气之子。欲致其子,先修其母。若使神不受味于气,则气无以通灵:子不求食于母,则母无以致和。神与气的关系就在神明而能使气,气专而能应神,则知不修不能自明,气不专不能自柔。

不论如何,人是离不开本为一体的神气或-分为二的神与气。 这是因为气人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神去,则气失所驭而耗散;气绝,则神无所养而离体。气飞神无以保,神飞气无以留。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具有神气,也就拥有健康,没有神气或失掉神气,那个人昏聩不清,自不必说健康了。

在《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中说:“夫身为神气,为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谢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具,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若神气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于真性。日月斋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净虑。气海若俱,自然饱矣。这其中对神气的思想谈得较为透彻,对其作用也论及的言简意赅。不论怎么论述,养神气,首先要使神气得以安静凝定。神气不安,自然是不利身体健康的,若神气过分耗散,就容易对身体产生危害,甚至会造成生命的殒落,所以常人依神气以维护肉体之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